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表现手法与答题十例

表现手法与答题十例

表现手法与答题十例摘要:关于表现手法历来考试出题率极高,但表现手法又是一个极广极不确定的课题。

学生在回答关于表现手法的问题上往往表现出极不适应、不知所措、不知从何下手的困惑。

艺术手法:艺术作品形式的要素之一,又称表现手法。

指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

中学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等。

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关键词:表现手法答题技巧示例分析关于表现手法历来考试出题率极高,但表现手法又是一个极广极不确定的课题。

学生在回答关于表现手法的问题上往往表现出极不适应、不知所措、不知从何下手的困惑。

这也是一个急待解决的棘手的问题。

为此,我搜集相关资料,举出实例及其参考答案与各位共同研究,望各位多多指教。

艺术手法:艺术作品形式的要素之一,又称表现手法。

指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

人类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艺术手法。

较为常见的艺术手法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对话、比喻、夸张、象征、变形、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

艺术手法与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艺术手法之间也存在着诸多的辩证关系,其作用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

随着艺术创作的发展,艺术手法也在不断地丰富更新。

艺术手法的运用,必须服从于特定的艺术内容的表达,并与欣赏者的审美能力相适应。

艺术手法使用得当,可以增强艺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在艺术创作中,各种艺术手法一般是交互运用的,而且受体裁的制约,即不同体裁对艺术手法有所侧重。

艺术手法是否运用得恰当、娴熟、和谐、巧妙,是衡量作品艺术性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艺术手法有着历史的继承性,不同民族之间也可以相互借鉴。

关于对艺术手法的提问历来以诗歌和古文居多,现代文的相对较少,所以针对这个问题也应以古文为主,特别是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的艺术手法可以分为以下三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在中学语文中是经常提及的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

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中学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等。

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寓情于事、托物言志等。

2、修辞手法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反问、设问、衬托、反复、反语、互文、叠词、婉辞,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转文,复沓(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叫复沓)。

诗歌鉴赏中经常用到的一般有比喻、拟人、对偶、对比、衬托、象征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渲染、烘托、映衬(正衬\反衬)、虚实结合(以虚衬实\以实衬虚)、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声衬静\以静衬声)、正侧、欲抑(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点面(以点代面\点面结合)、象征、联想、想像、引用(用典\化用)、白描、留白、一语双关等。

赋:铺陈叙事。

比:借一物而喻它物。

兴:起兴,先言他物而引起所咏之物。

借它物来引出所要描绘的中心事物的描写方式。

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象征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

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

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

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报的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

例:1、昆八中2010级高一教学测评达标月考卷(六)12题。

分析唐诗《清溪行》(李白):题目:诗的颈联写景颇有特色,使人如身临其境,简析其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答:运用了比喻的艺术手法。

把清溪比作“明镜”,把两岸群山比作“屏风”。

写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表现了清溪的清澈。

析:这个题所问的艺术手法,其实就是一种修辞手法。

2、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同步测控《全优设计》第1课《窦娥冤》问题导学中第3题:题目:这三桩誓愿有两桩即时应验,还有一桩在第四折中也得到验证。

这是什么样的手法?你怎样看待?答: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均是无法实现的。

作者所引用的典故,也基本上是传说,这三桩誓愿却在作者的笔下一一应验,真是个“皇天也肯从人愿”,证明了窦娥“委实的冤情不浅”。

这正是因为作品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的结果,设计出超现实的情节,并且发生得那样合情合理,使人看不出一点牵强的痕迹,确信它就是生活的真实。

这正是作者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的一种成功的表现。

作者使用浪漫主义手法,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这也正是本剧最成功的一处,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

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析:这个题不但问了用的什么艺术手法,还问了这种手法的作用。

这种题在考试的时候不多见,但一出现分值就会相当高。

回答技巧方面画线的部分可以适当套用。

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同步测控《全优设计》第4课《柳永词两首》课后演练第7题,鉴赏《望海潮》。

题目: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染”。

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

请就本词的上片举一例说明“点染”手法的运用。

答:上片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动静结合,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析:这个题所问到的表现手法似乎从没见过,但答案的后半部分我们是见过的,所以遇到这样的题也不必惊慌,用我们知道的内容去回答所不知道的内容就可以了。

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同步测控《全优设计》第4课《柳永词两首》课后演练第9题,鉴赏《雨霖铃》。

题目:在这首词中,作者是如何应用虚实相济的艺术手法来抒情的?答:词的上片除“念去去”二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情,短短几句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却又不得不别的心情;下片是对别后生活的设想,为虚写,虚写中着意描绘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

析:这个题是典型的问艺术手法如何应用的题。

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同步测控《全优设计》第5课《苏轼词两首》课后演练第10题,鉴赏《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题目:“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拟人、比喻。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象变化快的特征,以潮涨潮落喻人世的聚散离合,表现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析:这个题所问的针对性就很强,简单明了,回答时就其表达作用上会难一点。

6、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同步测控《全优设计》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课后演练第7题,鉴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题目:本词在艺术上用了哪两种写作手法?答:主要是用典和移情于物的写法。

①使用典故、贴切达意。

本词中既有季鹰吃鲈鱼而弃官归乡、许汜求田问舍为齐备所羞、桓温感叹“树犹如此”的明用,也有“栏杆拍遍”的暗用,这些典故的使用,不仅使词意婉转,而且还紧扣主题,加深了词的内涵。

②移情于物。

“遥岑远目”三句,用比喻手法,一方面写远山的美丽——远山愈美,愈能使作者的愁和恨加重;另一方面又采取移情于物的写法,写远山“献愁供恨”,这实际上是作者由江北沦陷地区的山,想到了沦陷地区的百姓而痛苦发愁。

山本来是无情之物,但是连山都懂得“献愁供恨”,人的愁和恨就可想而知了。

析:这个题问的是写作手法,其实回答的内容就是表现手法。

一般情况下,这种问写作手法的题,就是用表现手法来回答,而且回答之后要对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简单地加以叙述。

7、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同步测控《全优设计》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课后演练第9题,鉴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题目:本词多用对比手法丰富意旨,表达情感,请找出并体会其作用。

答:①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突出南宋统治者的委靡不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