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暨南大学生物化学复习绝对重点

暨南大学生物化学复习绝对重点

生化复习重点第五章脂类代谢1、了解脂类包括的主要种类及组成特点。

答:脂类是脂肪、类脂总称,是一类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并能为机体利用的有机化合物。

脂肪(fat):三脂肪酸甘油酯或称甘油三酯。

生理功能——储能,氧化供能类脂(lipoid):胆固醇(CL)、胆固醇酯(CE) 、磷脂(PL)、糖脂(GL) 。

生理功能——细胞的膜结构重要组分.TG:1分子甘油+3分子脂酸。

甘油磷脂:甘油+2分子脂酸+1分子磷酸+含氮化合物鞘脂:脂酸+鞘氨醇含磷酸者为鞘磷脂;含糖者为鞘糖脂2、必需脂酸的定义.动物机体自身不能合成,需要从食物摄取,是动物体内不可缺少的营养素,主要为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

3、脂类消化吸收中胆汁酸盐的作用及消化酶。

(1)是较强的乳化剂(2)能降低油与水相之间的界面张力,使脂肪及胆固醇酯等疏水脂质乳化成细小微团(3)增加消化酶对脂质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及类脂的消化及吸收。

4、了解几种重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结构特点、合成及功能5、甘油三酯分解的主要过程(包括脂肪动员、脂酸活化成脂酰CoA、转运至线粒体的载体及限速酶、脂酸的β氧化)。

(1)脂肪动员:是指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甘油三酯,被脂酶逐步水解为游离脂酸和甘油并释放入血,通过血液运输至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2)脂酸活化成脂酰CoA:脂酸的活化在线粒体外进行,活化有才能进行分解代谢。

内质网及线粒体外膜上的脂酰CoA合成酶在ATP、CoASH、Mg2+存在的条件下,催化脂酸生成脂酰CoA。

(3)脂酰CoA经肉碱转运进入线粒体。

(脂酰CoA进入线粒体是脂酸β-氧化的主要限速步骤,肉碱脂酰转移酶Ⅰ是脂酸β-氧化的限速酶。

)(4)脂酸β-氧化:β-氧化是指脂酸在体内氧化分解是从羧基端β-碳原子开始,每次断裂2个碳原子. 过程——脂酰CoA进入线粒体基质后,酶催化下,从脂酰基的β-碳原子开始,进行脱氢(生成FADH2)、加水、再脱氢(生成NADH++H+)及硫解四步连续反应,脂酰基断裂生成1分子比原来少2个碳原子的脂酰CoA和1分子乙酰CoA。

6、酮体的定义、酮体的生成及利用、生理意义。

酮体:是脂酸在肝分解氧化时特有的中间代谢物。

酮体的生成及利用(课本129)生理意义:①是脂酸在肝中正常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肝输出能源的一种方式。

即肝内产生,肝外利用。

②生理意义:是肝脏为肝外组织(心、肾、脑、肌肉等)提供了另一种能源物质;同时也能减少作为糖异生原料的肌肉蛋白质的分解。

③病理意义:饥饿、低糖高脂和糖尿病时,酮体生成增加,超过了肝外组织利用的能力,可造成酮血症、酮尿症和酮症酸中毒。

7、软脂酸合成所需原料、柠檬酸-丙酮酸循环、脂酸合成的限速酶、二碳单位的提供者、合成部位:(肝、肾、脑、肺、乳腺、脂肪)线粒体外胞液脂肪组织为储存脂肪的仓库合成原料:乙酰CoA(主要来自G分解)、ATP、 HCO3-、NADPH(主要来自磷酸戊糖途径) 、Mn2+。

每轮反应经酰基转移,缩合、加氢、脱水、再加氢,碳原子由2个增加至4个。

二碳单位的提供者:乙酰CoA限速酶:乙酰CoA羧化酶。

8、甘油三酯的合成部位、合成原料、合成方式(甘油一酯合成途径和甘油二酯合成途径)(1)合成部位:肝脏:肝内质网合成的TG,组成VLDL入血。

脂肪组织:主要以葡萄糖为原料合成脂肪,也利用CM或VLDL中的FA合成脂肪。

小肠粘膜:利用脂肪消化产物再合成脂肪。

(2)合成原料甘油和脂酸,主要来自于葡萄糖代谢(3)合成方式:(P135)9、了解磷脂的结构特点、生理功能。

甘油磷脂的合成途径及CTP生理功能:含一个极性头、两条疏水尾,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双分子层。

10、了解胆固醇的生理功能。

11、掌握胆固醇合成原料、合成的关键酶、胆固醇可以转化为哪些生理活性物质。

12、血脂:是血浆中所含脂类的总称。

13、载脂蛋白:血浆脂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主要分apoA、B、C、D和E五类14、血浆脂蛋白的两种分类依据及分类分类:①电泳分类法:根据电泳迁移率的不同进行分类,可分为四类:乳糜微粒→ β-脂蛋白→前β-脂蛋白→ α-脂蛋白。

②超速离心法:按脂蛋白密度高低进行分类,也分为四类:CM → VLDL → LDL → HDL。

15、掌握CM、VLDL、LDL和HDL的来源及功能(1)乳糜微粒(CM)在小肠粘膜细胞组装,与外源性甘油三酯的转运有关;(2)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在肝脏组装,与内源性甘油三酯的转运有关;(3)低密度脂蛋白(LDL)由VLDL代谢产生,可将肝脏合成的胆固醇转运至肝外组织细胞(4)高密度脂蛋白(HDL)来源广泛,与胆固醇的逆向转运有关。

第六章生物氧化一、名词解释1.生物氧化:主要指糖,Fat,Pr等在生物体内分解时逐步释放能量最终生成CO2和水的过程,在细胞内温和环境中于一些列酶催化下逐步进行。

2.细胞色素:是一类含血红素样辅基的电子传递蛋白,血红素中铁原子可传递电子,为单电子传递体。

3.呼吸链: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2H)通过多种酶和辅酶所催化的连锁反应逐步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

4.氧化磷酸化:在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偶联ADP磷酸化生成ATP,又称偶联磷酸化。

(产生ATP主要方式)5.P/O值:物质氧化时每消耗1molO2所消耗的无机磷的物质的量,即生成ATP的物质的量。

6.解偶联剂:可使使氧化与磷酸化偶联相互分离,基本作用机制是破坏电子传递过程建立的跨内膜的质子电化学梯度,使电化学梯度储存的能量以热能形式释放,ATP的生成受到抑制。

二、问答1.请写出NADH氧化及琥珀酸氧化的二条呼吸链并比较在组成上的异同点。

NADHNADH+H+CoQ Cytc O2复合体I,III,IV均可产生ATP琥珀酸氧化呼吸链:FADH2Cytb560→CoQ Cytc O2复合体II不产生ATP,琥珀酸氧化呼吸链在CoQ以后与NADH氧化呼吸链相同2.请写出呼吸链抑制剂在呼吸链中的作用?为何说氰化物对机体是剧毒物质?呼吸链抑制剂:1.鱼藤酮,粉蝶霉素A及异戊巴比妥等与复合体I中的铁硫蛋白结合,从而阻断电子的传递。

2.抗霉素A,二巯基丙醇(BAL)抑制复合体III中Cytb 与Cytc1间的电子传递。

3.CO,CN-,N3-及H2S抑制细胞色素C氧化酶,使电子不能传给氧。

由上可知,氰化物可使细胞内呼吸停止,与此相关的细胞生命活动停止,引起机体迅速死亡。

3.电子传递链概念及排列组成。

营养物质代谢脱下的成对氢原子以还原当量形式存在,再通过多种酶和辅酶的氧化还原连锁反应逐步传递,最后与氧结合生成水。

逐步释放的能量可驱动ATP生成,由于与呼吸有关而称为氧化呼吸链oxidative respiratory chain 。

又称为电子传递链(electron transport chain)。

排列组成见P161图。

4.线粒体外还原当量转运入线粒体内的两条途径?线粒体内生成的NADH可直接参加氧化磷酸化过程,胞浆中生成的NADH不能自由透过线粒体内膜,其所携带的氢需某种转运机制进入线粒体才能经呼吸链进行氧化磷酸化,主要有α-磷酸甘油穿梭和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

α-磷酸甘油穿梭(α-glycerophosphate shuttle):主要存在于脑和骨骼肌这一系统以3-磷酸甘油和磷酸二羟丙酮为载体,在两种不同的α-磷酸甘油脱氢酶的催化下,将胞液中NADH的氢原子带入线粒体中,交给FAD,再沿琥珀酸氧化呼吸链进行氧化磷酸化。

因此,如NADH通过此穿梭系统带一对氢原子进入线粒体,则只得到2分子ATP。

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Malate-asparate shuttle):主要存在于肝和心肌此系统以苹果酸和天冬氨酸为载体,在苹果酸脱氢酶和谷草转氨酶的催化下。

将胞液中NADH的氢原子带入线粒体交给NAD+,再沿NADH氧化呼吸链进行氧化磷酸化。

因此,经此穿梭系统带入一对氢原子可生成3分子ATP。

5.试述影响氧化磷酸化的主要因素。

1.3类氧化磷酸化抑制剂:呼吸链抑制剂(见问答题2);解偶联剂:破坏电子传递建立的跨膜质子电化学梯度,使氧化与磷酸化偶联过程脱离。

ATP合酶抑制剂:同时抑制电子传递和ADP磷酸化。

2.ADP的调节作用:是主要调节因素[ADP]↑,氧化磷酸化↑。

3.甲状腺激素:Na+,K+–ATP酶和解偶联蛋白基因表达均增加,ATP ↑——ADP ↑4.线粒体DNA突变:与线粒体DNA病及衰老有关。

第七章氨基酸代谢1.营养必需AA人体体内需要而又不能自身做成,必须由食物提供的氨基酸,称为营养必需氨基酸,包括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

(假设来写一两本书)2.蛋白质腐败未被消化的蛋白质及未被吸收的氨基酸,在大肠下部会受大肠杆菌的分解,此分解作用称为腐败作用。

3.食物Pr的互补作用动物性蛋白质所含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比例与人体需要相近,故营养价值高。

与营养价值较低的蛋白质混合食用,彼此间必需氨基酸可以得到互相补充,从而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这种作用称为食物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食物Pr的互补作用:营养价值低的Pr混合食用,则必需AA可相互补充从而提高营养价值。

4.联合脱氨基作用形式及部位特征AA分解的主要反应是脱氨基作用,以联合脱氨基最为重要。

AA与α-酮戊二酸在转氨酶作用下生成相应的α-酮酸和Glu,Glu再经L-Glu脱氢酶作用脱去氨基而生成α-酮戊二酸,后者在继续参加转氨基作用,全过程可逆为非必须AA合成途径。

转氨基作用与谷氨酸氧化脱氨基作用的联合脱氨基作用主要在肝,肾;嘌呤核苷酸循环主要在骨胳肌和心肌(脑中50%氨经此途径产生)。

GPT在肝中含量最高,GOT在心中最高。

5.α-酮酸的去路通过转氨基作用生成非必须AA转变为糖类和脂类:转变为糖类的为生糖AA,碳架多为TAC中间产物;转变为酮体的为生酮AA,包括亮Leu和赖Lys;既转变为糖又转变为酮体的为生糖兼生酮AA,包括异亮Ile 和苯丙Phe酪Tyr、苏Thr和色Trp氧化供能:经TAC氧化磷酸化彻底分解为CO2和水释放能量6.氨的来源、转运与去路来源:1、主要来自AA脱氨基作用;2、肠道吸收,肠菌作用下AA脱氨基,血液中尿素渗入到肠腔受肠菌尿素酶水解生成;3、肾小管上皮细胞中Gln分解为氨和Glu。

转运:1、丙氨酸-葡萄糖循环肌内AA经转氨基作用将氨基转给丙酮酸生称丙氨酸,丙氨酸经血运至肝联合脱氨基释放氨合成尿素,生成的丙酮酸经糖异生成G经血运回肌,沿糖分解途径变成丙酮酸,经此循环肌中的氨以无毒的丙氨酸形式运至肝,肝在为肌提供生成丙酮酸的G。

1、Gln运氨作用,主要以脑和肌向肝肾运氨L-Glu NH3+ATP ADP+PiNH3去路:1、在肝合成尿素;2、合成Gln;3、合成非必须AA;4、形成铵盐随尿排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