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这是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A.推恩令B.科举制C.九品中正制D.察举制2. 某历史探究小组在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了以下几篇文章(书籍):①《地理与文明之间的关系》②《希腊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③《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与古希腊文明》④《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代希腊文化》据此推断,该研究课题可能是A.有利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古希腊的政治文明B.古希腊民主政治文明产生的条件C.古希腊城邦制孕育了平等互利的观念D.古希腊政治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的关系3.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逐步深入,思想不断解放。
其中“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是针对以下哪一幅图片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而提出的?4.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写道:“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
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
”上述材料A.肯定了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B.全面揭示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C.准确分析了抗日战争后中国的政局形势D.体现了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的政治愿望.5.右图文字内容创作的背景是A.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B. 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社会C. 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D. 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兴起6.《全球通史》说:“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
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的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就越得人心。
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
”“那些稀奇古怪的口号”指A.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B.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C.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D.立即展开暴力革命斗争7. 一位学者认为:“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存活能力的其他体系。
”并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
”上述说法应出现于A.巴黎公社失败时B.世贸组织成立时C.世界两极格局确立时D.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时8.“报纸支持这种狂热;政府许可这种狂热;人民不惜为它而解囊。
”这是19世纪初英国媒体对铁路兴起的报道。
以下历史现象中,同时得到舆论、政府、民间几方面支持的是A.西欧的新航路开辟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C.中国的新文化运动D.鸦片战争后中国修建铁路9.据记载:1862年烟台开埠之时,美国商人将草帽辫(制作草帽的初级产品)手工编织方法教授于当地农民,先仅限于烟台一隅,后逐渐普及山东全省和华北一带。
中国草帽辫输出值在1911年突破白银1000万辆。
对这段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美国市场的需求促进了中国民族手工业的发展B.山东华北一带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冲击C.一战的爆发促进了山东地区民族手工业的发展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冲击了外国殖民者的在华势力10.某班历史小组在自主学习和探究《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之后,对其“改变世界”的理解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你认为最能体现出“改变世界”的是A.改变了生产工具和经济组织B.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大转型C.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国际格局D.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11.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的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
”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A.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C.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12.下图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
年份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高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40% 38% 36% 34% 31%中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28% 34% 43% 37% 36%低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22% 27% 37% 36% 43%据表可知,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
以下对此的解读,比较合理的是A.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反映B.低收入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C.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D.低收入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取得重大成果13.1916年1月《农商公报》记载,“济南棉花之行情,日日变动。
其原因,一方为需要供给之关系,他方为占输出棉花之大部分者,首日本,因之大阪行情时时变动,故济南市场亦因之受影响焉。
济南重要之花行,有每日致电大阪询问行情者。
”这反映出A.中国已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个部分B.中国农产品的市场价格由日本决定C.中国近代农产品生产的商品化、专门化趋势日益明显D.中国政权和海关的半殖民地化的现实状况14.《红楼梦》中贾府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这反映了该书的创作风格为A.现实主义B.浪漫主义C.爱国主义D.现代主义15.小明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找到这样一段材料:“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
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这一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下列哪一本书?A.《宋词欣赏》B.《全汉赋》C.《全唐诗》D.《元曲赏析》16.欧洲宗教改革期间,德国萨克森的一位天主教徒曾问马丁•路德:“你不信教皇,不信教阶和圣礼,那么你说,有罪的灵魂如何才能得救呢?”马丁•路德会对他说A.关键在于信仰,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B.永生与永罚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C.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D.教皇是“两足禽兽”,人民应起来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17.“大量使用了光与色的组合,使画面上的旭日、河水、晨雾、小舟、远方的景物,随着光色的变化而交相辉映,给人以特有的整体感”。
这里描述的作品是A.《向日葵》B.《埃斯泰克的海湾》C.《日出印象》D.《伏尔加河上的纤夫》18. 下列一组图片反映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寻找“出路”的轨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上海轮船招商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新青年A.表现了工业化的必由之路B.说明了民主共和的必由之路C.探寻了近代化的发展之路D.解决了经济、政治与思想发展之路19.下表所列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哪一组最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征组号流行语流行服饰文娱形式阅读A 最可爱的人列宁装扭秧歌苏联小说B 时间就是金钱唐装看电视剧古典文学C 破四旧军装学唱样板戏毛选D 上网中山装跳交谊舞时装杂志20.从1999年我国第一艘“神州”号宇宙飞船安全返回到2003年“神州”五号、2005年“神州”六号飞船完成载人航行,我国的尖端科技一步一个新台阶,取得了重大突破。
科技的重大突破,生动地说明①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②中国开始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③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进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④对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重要意义。
A.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②④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5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6分,第24题15分,共60分。
21. (15分)一种政治制度的成功与失败,都与当时社会环境的诸多因素有关。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复杂,古代东方的君主制相继演化为君主专制。
……君主专制在信息困难的农耕时代有效地保障了地域国家的社会秩序,促进了广大地域上的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因此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1)材料中所说的“东方的君主制相继演化为君主专制”,在中国其重要标志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种演化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6分)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成熟产生相应的影响。
(5分)(2)请依据17—19世纪欧美相关史实,完成下列表格。
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17世纪和18世纪西欧、北美各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工场手工业蓬勃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世纪英国实行议会改革,法国民主共和制确立,德国建立君主立宪制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它们以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形成军事、经济上的绝对优势,并用暴力手段将世界最终连成一个统一体。
在统一体中的中国试图赶上这种发展的机遇,但因各种因素而没能如愿。
(3)根据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指出为了试图赶上这种发展机遇的“统一体中的中国”,政治制度方面做了怎样的尝试?并分析尝试失败的主要原因。
(4分)22.(14分)在农耕文明发达的古代中国,封建城市的繁荣水平远远超过同时期的西欧,但在近代这种优势逐渐丧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城市中,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有3个,另外还有十个左右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在50至100万之间。
与之相比较,封建时代的西欧,城市人口规模要小得多。
……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整个西欧地区,只有巴黎、科隆和伦敦三座人口超过5万的大城市。
那些著名的工商业中心城市,……都不过只有两三万人。
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发展较之西方乃至世界可谓是一枝独秀。
——张冠增《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商业垄断》(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农耕文明发达的明清时期城市发展“一枝独秀”的原因。
(6分)材料二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
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
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
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
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A•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2)尽管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发展水平远远不及中国,但已经出现了推动这一局面发生变化的因素,请依据材料二中国与西方城市发展状况来概括说明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