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框架的变化及改革建议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金融改革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政策框架已更多的借助
市场价格调控。
在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
具体来说,就要继续推动我国货币政策的改革和转型,从而有效提高央行对于市场利率的调控能力,完善宏观审慎监管。
本
文主要阐述了我国货币政策框架的变化,以及对改革提出的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框架;改革建议
引言
近阶段,中国货币政策框架进行了转型,并主要呈现出三个特征:一是新货
币政策体现了更多主动性,具有流动性特点;二是转型后的利率机制具有更加明
显的作用;三是通过转型建立起了宏观审慎政策的主体框架。
在进行转型的过程中,由于中小金融机构不能获得较多的流动性渠道、两元利率机制的影响以及较
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各方面因素的存在,会给政策的实施带来阻碍。
央行在接下
来的阶段可以通过选择取消贷款基准利率、完善一级交易制度、明确价格型工具
作用以及采取阶段性降准等方式来保证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实施。
1货币政策框架的变化分析
货币政策框架主要包括传导机制、工具和目标等内容。
在新时期,主要有三
方面的货币政策框架变化:第一是逐步确立了流动性和主动性的投放机制;第二
是能够更好的发挥利率机制的作用;第三是建立起了宏观审慎政策。
1.1新投放机制有利于巩固央行政策地位
现价段外汇的流入脚步放缓,央行逐步开展了多种新型流动性的投放政策。
当前阶段央行创立了以逆回购为主,多种借贷便利工具共同在内的流动性投放机制。
相对于原来的政策和机制,主动性的货币政策能够大大提高央行所具有的政
策地位。
通过这种方式,流动性投放的利率水平、投放数量以及期限结构等,全
都通过央行来决定。
这一政策和框架结构的确立,使得央行在我国金融市场中的
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这可以使货币政策的执行更加具有有效性。
1.2利率传导机制作用愈发明显
当今阶段,价格型工具的作用越来越强,这就更加需要利率传导机制具有更
加通畅的渠道。
从起路径方面考虑,主要有三方面的优势和特点。
一是央行可以
通过市场操作来影响利率的短期变化,借助于市场中存在的套利机制和利率期限
的结构理论等,从而实现由货币市场传导向债券市场。
二是央行可以通过操作市
场来对商业银行的FTP做出影响,从而传向商业银行的相关业务定价,实现向信
贷市场的传到。
三是信贷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存在着替代关键,如果二者之间存
在着较大差异,则可以通过替代效应来对利率差异进行平衡。
当前阶段我国债券
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具有较强的互动关系,但货币市场对于信贷市场的影响效果
仍然十分有限。
1.3利率走廊对于市场预期稳定的作用
构建利率走廊,有利于对市场参与主体预期中的稳定,从而有利于央行的实
际操作成本。
对于市场的拆借行为可以通过上限引导来对其进行规范,从而防止
外生冲击而造成金融机构发生流动性囤积现象。
在利率工具作用愈发明显的今天,央行打造利率走廊的目的在于使央行能够对市场利率走势进行更好的调控,从而
有效传到政策的效力。
但反对声音一直没有消失,从利率走廊刚刚构建开始,便
有学者认为构建走廊的必要条件就是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央行对此作出回应,认为二者并不存在逻辑关系。
1.4双支柱调控有主意应对金融周期
所谓双支柱,即央行构建的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双支柱,其目的主要
在于两方面:一是通过现有的方法和措施来满足原有的政策和目标,并且要充分
结合实际情况,对权重进行及时调整。
二是通过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来抑制过度扩
张的金融业。
由于货币政策对于金融的稳定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央行货币政策
的调控会影响到金融市场的波动。
因此可以说,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二者之
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当前阶段,我国仍在积极摸索双支柱框架的发展道路。
2.我国货币政策框架的完善和调整
2.1要正确认识货币政策的作用?
所谓货币政策是指央行为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实现平衡国际收支
和充分就业等经济目标,运用各种供给来对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行调节,从而对
经济造成影响的一种宏观的调控手段,总体上来讲,货币政策会受到国家经济基
础和金融环境的制约。
货币政策对总支出的调控,进而实现政策目标。
相对而言,在抑制需求拉动型膨胀方面,货币政策时比较具有成效的,而对于抑制结构性通
胀和成本推动型通胀方面则效果不是很好,这也表明了对于来自供给侧和实体领
域的冲击,由于还不能找到货币层面的原因,因而货币政策不能对其起到根本作用,很难找到货币政策方面的对策。
货币政策实施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调控货币环境,从而创造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
?
2.2 加强对于货币政策框架调整的研究?
考虑到当前阶段货币政策遇到了新的困难和问题,选择合适的时机来进行货
币政策框架的转型是十分有必要的。
从有效引导公众预期方面和提高货币政策透
明度方面来讲,通货膨胀目标制确实是一个行得通的方案。
它具有一个非常显著
的有点就是其政策的高度透明度。
如果央行能够采取这种制度,并且加强政策实
施的可信度,这对于公众通货膨胀预期的稳定效果是十分重要的。
及时可能当前
阶段这种方案仍不能实施,央行的相关政策操作也可以达到增强透明度、独立性
和可信度的作用,不仅仅是对于货币政策目标的透明度,同时也是决策过程以及
决策结果的透明。
当然,注重通货膨胀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可能会导致货币供
应操作方面不占住特别重要地位。
?
2.3 强化货币政策独立性建设?
众所周知,制定货币政策目标的权利应该由国务院保留,从而保证政策具有
权威性和公正性,而人民银行要负责起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同时根据职权对等
的原则,应同时将货币政策工具的决定权赋予人民银行,即人民银行有独立选择
实现货币政策的工具的权利和能力,增强中央银行实施和制定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对于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可信度和透明度来说也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从而能够
进一步稳定住公众的通胀预期。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将当前阶段作为咨询机构的
货币政策委员会改为决策货币政策的机构,将独立选择运用货币政策工作的权利
赋予给它,由经济金融领域的相关专家和央行内部系统的代表按一定比例来组成
相应的决策机构,进而保证货币政策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
2.4 完善一级交易制度
央行进行投放流动性的主要对手是48家一级交易商。
但一级交易商中,主要是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主,中小型金融机构则数量很少。
因此央行对于金融机构的
流动性需求信息所作出的判断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这会导致央行不能充分掌握市场参与主体的实际流动性需求的状况。
对此来说,央行可以考虑将各个层次的金融机构引入一级交易商中,并且保证其数量,从而能够有效做到实时把握和判断市场的各种参与主体对于流动性的需求信息,从而能够更加准确的进行相关方面的操作。
3.结语
这些政策充分发挥了对于经济的调控作用,有利于货币信贷和投资的增长,有利于金融机构和企业衡量分项,围炉价格总水平稳定,有利于对经济结构进行优化,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因此,我们要长期坚持对于货币政策研究,充分发挥其最大功效,为市场经济的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伯南克等:通货膨胀目标制:国际视角[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陈学彬:金融博弈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