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内容

中国文学史复习一、默写:15分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步出夏门行之一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丕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植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

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陶渊明《咏荆轲》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左思咏史其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阮籍咏怀诗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嵇康《赠秀才入军第九章》良马既闲。

丽服有晖。

左揽繁弱。

右接忘归。

风驰电逝。

蹑景追飞。

凌厉中原。

顾盼生姿。

《赠秀才入军第十四章》息徒兰圃。

秣马华山。

流磻(bò)平皋。

垂纶长川。

目送归鸿。

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

游心太玄。

嘉彼钓叟。

得鱼忘筌。

郢人逝矣。

谁与尽言。

一、名词解释(正如老师说的对概念的解释按照逻辑学的外延和内涵两部分来回答)建安风骨:指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具有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的时代特征。

可参考p20和p40玄言诗:指把魏晋玄学转化为文学的一种诗歌题材,在诗歌中把抽象的玄理和山水或日常生活融合起来,使诗歌富有理趣。

宫体诗:指始于梁简文帝是的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题材,注重词藻、对偶和声律,在情调上伤于轻艳,在风格上较柔糜缓弱。

山水诗:指由南朝诗人谢灵运开创的把自然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的诗歌题材。

其特征是“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性情渐隐,声色大开”(P109最后一段)。

田园诗:指由东晋诗人陶渊明开创的以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为主体的诗歌题材。

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地描绘了农村景色和归隐后的生活,反映了诗人逃离官场、怡然自乐的思想感情。

或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

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或着重写士大夫从仕途归隐躬耕田园的生活体验。

咏史诗: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诗游仙诗:游仙诗就其本义而言,指的是歌咏仙人漫游之情的诗。

游仙诗在思想上往往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强烈愿望;在艺术上,游仙诗想象奇特,善于运用夸张、拟人、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而道家神仙典故的运用,则使游仙诗更具备浪漫的色调。

志怪小说: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佛法灵异为内容的小说。

志人小说: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

永明体:指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间的新体诗,与旧体诗相对,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

是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武帝萧赜永明年间(483—492)的与之前表达方式不同的新体诗,其主要特征是在诗歌创作中有意识地讲究声律和对偶,特别是提出了一套声律论来指导创作。

人称新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或称永明体三、问答题1、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一、创造了平淡与淳美和谐统一的艺术风格。

日常生活的诗化。

他的诗多采用白描手法,稍加点染勾画,便呈现出深远无涯的意境和疏淡自然的情趣。

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归园田居》其一)质朴无华而又诗意盎然。

二、是情、景、理的和谐交融。

诗中,往往将诗人的感受、自然的景物、人生的哲理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意境。

如《饮酒》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通篇没有工巧的词句,而是寓理于情,融情入景,意到笔随,充满了情味、理趣。

给读者的,不仅是艺术上的满足,而且有思想上是启迪。

三、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陶诗的语言质朴而简炼,用字不追求新奇和藻饰,而是努力寻求精当的语句,自然贴切。

钟惺的《古诗归》也说:“其语言之妙,往往累言说不出处,数字回翔略尽。

”都恰当地评价了陶诗的语言特色。

2、陶渊明和谢灵运诗风的比较总的来说,陶渊明是结束了田园诗风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则是开启了山水诗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

首先陶渊明是写意,而谢灵运是摹象陶渊明是一位写意高手,他生活是诗化的。

写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他无意于模山范水,只是写于景物融合为一体的心境;而谢灵运则在诗中尽量捕捉山水景物客观的美,不肯放过看到的每一个细节,并不遗余力的勾勒描绘,力图把它们一一真实地再现出来。

其次是陶渊明的诗重启示性,而谢灵运的诗重写实性陶渊明的诗歌,十分注重言外的效果,发挥语言的启示性,以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去体会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其诗中的物象描写,常采用白描的手法,在平淡的外表下蕴涵了炽热的情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而谢灵运在诗歌中,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

他凭借着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运用准确的语言对山水景物做精心细致的刻画,力求真实地再现自然美。

3、三曹诗歌的不同总的来说,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曹操的诗,都是乐府诗,其内容和写作方法都与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一脉相承,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较多描写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或成就霸业、时势艰难的感慨。

语言古朴率真、慷慨悲凉。

曹丕的诗歌主要有宴游诗、抒情言志诗和怨妇诗。

曹丕的诗相对于曹操,较为敏感多情,重在个人情感的抒发;同时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善于选用清辞丽句,配以谐和的音韵,表达纤丽的情思。

曹植的诗歌既具风骨,复备文采。

锺嵘《诗品》:“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

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崛;既继承了汉乐府是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

曹植能兼有曹操和曹丕的长处,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是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4、魏晋南朝和北朝民歌的不同在感情表现上,北朝民歌:直率粗犷,南方民歌:婉转缠绵;在语言风格上,北朝民歌:质朴刚健、富有力感,南方民歌:文辞华美、手法精致、且用双关隐语的技巧;在诗歌形式上,北朝民歌也以五言四句体式占优势,约为百分之六十。

其余多为整齐的七言、四言诗,杂言体较少。

5、《木兰诗》中花木兰艺术塑造的手法是一首叙事诗,其具有如下特点:1、描写繁简得当且结构严谨2、通过人物的行动和气氛的烘托来刻画人物等性格、心理,将叙事和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3、诗中使用了复沓、排比、对偶、问答的句式;叠字、比喻、夸张的运用;或叙事、或摹声、或写景,如百川归海,均服务于木兰形象的塑造。

6、《西洲曲》的艺术特征。

参考《西洲曲》写一个青年女子的相思之情,中间穿插着不同季节的景物变化和女主人公的活动、服饰及仪容的点染描绘,一层深过一层的展示人物内心的情思,将那种无尽的相思表现的极为细腻缠绵而又委婉含蓄。

全诗基本上是四句换一韵,又运用了连珠格的修辞法,从而形成了回环婉转的旋律,这种特殊的声韵之美,造成一种似断似续的效果,这诗中续续相生的情景结合在一起,声情摇曳,情味愈出。

四、论述题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认识老师课上说可从文学史上的地位具体的贡献文艺思潮等当面来阐述,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总体特征: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个性化;文学核心动力源来自宫廷文人集团,由于宫廷文人的趋同性形成群体性风格,以群体性风格的变迁形成文学的阶段性表现。

魏晋南北朝继承两汉文学,在五言古诗以及词赋方面成就最大,五言古诗达到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是辞赋的新发展。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1、文学自觉的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门类。

南朝宋文帝立文学、儒学、玄学、史学。

宋范晔《后汉书》专列文苑列传;文笔之争,《文心雕龙》: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梁元帝萧绎《金楼子 立言》:“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柏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

”开始注重文学的艺术形式的美学特征。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比较细致的区分以及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有较明确的认识。

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挚虞《文章流别论》李充《翰林论》刘勰《文心雕龙》萧统《文选》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有了自觉的认识2、从人物品评到文学批评汉代乡党评议风气,重在人物的政治、道德方面;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之后除此之外,重视才性增加了审美的成分。

人物品评的范畴丰富了文学审美,如风骨等;人物品第方式同样影响文艺批评方式3、完整的文艺理论体系——《文心雕龙》4、大型总集的编纂——萧统《文选》5、新的文学思潮:努力将文学从其它学术中分离出来,探求文学本身的独立价值和意义,并进而探讨文学的内在、外在规律⏹动乱之中文人命运与文人风尚1、乱世自然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悲剧性基调之外的补偿,表现为或及时行乐或沉迷酒色2、乱世文学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穿插其间的是药和酒。

⏹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东汉以来,在社会制度的保障之下形成了世家大族,到后来此风愈演愈烈,产生门阀政治(士族和皇权的结合)。

反映到文学:1、才秀人微的庶族寒士的不平。

2、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3、文学作品之中的门第观念:炫耀宗族关系和伦理观念。

述祖先功德。

⏹玄学对文学的渗透1、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2、玄学的重要命题与文学的影响。

1、玄学:崇有与贵无;名教与自然;言意之辨;形神之辨;名理之辨。

2、文学:崇尚自然、真,其代表为陶渊明言不尽意论和得意忘言论对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新的社会思潮改变着士大夫的人生追求、生活习尚和价值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