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英文名称(050105)●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和要求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社会管理方面的适应性,在科学和管理上能作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4、本学科要求学生掌握较厚的古代文学和古代文献学底子,并在专业知识上注意相关学科、邻近学科、兄弟学科的研究动向和研究方法,使学生同时具有较深的知识装备和较广的学术视野。
(二)研究方向1、中国古代小说Chinese Ancient Fiction(孙逊、李时人、詹丹、顾鸣塘)2、中国古典诗学Chinese Classical Poetics(曹旭、黄刚)3、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and Culture(翁敏华、王从仁、赵维国)4、断代文学Chinese Literature of Different Periods(李时人、严明、翁其斌)(三)学制三年(四)课程设置1、必修课程:(1)学位公共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2学分)哲学Philosophy(2学分)第一外国语First Foreign Language(2学分)计算机应用Computer Application(2学分)(2)学位基础课(中英文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献学Chinese Classic Bibliography(3学分)中国古代思想史History of the Chinese Thoughts(3学分)中国文学批评史(3学分)(3)学位专业课中国小说史Research of the Chinese Fiction History中国小说研究史Research History of the Chinese Fiction红楼梦研究Research of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s中国古代小说专题研究Research of the Ancient Chinese Special Subject of Fiction中国小说史研究Research of the Chinese Fiction History中国小说与中国文化研究Research of the Chinese Fiction and Culture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史Research History of the Ancient Chinese Fiction中国古代小说名著研究Research of the Classic Ancient Chinese Fictional Works明清文学史研究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the Ming and Qing Literature明清诗文研究Research on the Poetry and Pros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明清戏曲研究Research on the Ming and Qing Drama明清小说研究Research on the Ming and Qing Fiction名家治学方法Academic Methods of Prestigious Scholars魏晋南北朝文学专题研究Monographic Studies on the Literature of the Wei, Jin andthe South-North Dynasties中国诗词学Studies on the Chinese Poetry and "Ci" Poetry唐诗文献入门边塞诗研究Study of frontier Poetry隋唐五代诗学研究Study of Five-Dynasties Portry宋诗学研究Research on the Song Poetics旅游与中国文化民俗旅游学中国旅游史中国旅游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戏剧史History of the Ancient Chinese Drama文艺民俗学Literary and Art Folklore曲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Musical Arts东亚戏剧文化比较研究Comparison Studies on the Eastern Dramatic Culture明清诗歌史专题研究明清散文史专题研究明清女性文学研究明清时期东亚汉诗研究古代小说文献学古代戏曲史料学中国小说专题研究二十世纪学术名家经典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美学小说文献学古代小说与社会《诗经》研读《左传》研读先秦两汉文学接受史先秦两汉诗学史2、选修课程(中英文课程名称):中国文化史History of the Chinese Culture(学分)现代文论Modern Literary Criticism(学分)中外文论Chinese and Foreign Aesthetics(学分)中国民俗学Chinese Folklore(学分)文化市场学Culture Marketing(学分)3、实习4、社会实践活动(五)教学和培养方式专题讲授和自学讨论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期论文和学位论文相结合。
(六)成绩考核课程学习考核采用闭卷、开卷或者撰写专题论文的方式进行;成绩可以按百分制计,也可以分优(90分-100分)、良(80分-89分)、中(70分-79分)、及格(60分-69分)、不及格五等;必修课及格标准为“中”,选修课及格标准为“及格”;学位课程三分之二以上达到优良者,方可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七)学位论文撰写1、第四学期末,在导师指导下确定选题。
2、论文的选题和内容应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有一定的创意和前沿性。
3、正文一般不少于三万字,外文摘要2000字符,中文摘要800字。
4、论文的封面、中外文提要、正文、附录和参考文献的编排,都必须符合国际通行的学术论文规范,所有的注码必须注明:①国别(或时代)、②作者(或译者)、③书刊名称、④卷次(章节)、⑤页码、⑥出版社、⑦出版时地;否则不能参加答辩。
5、为方便审读,论文行距应较宽松,用4号字或小四号字。
(八)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1、论文答辩(1)学位论文由作者本人提交答辩委员会,由答辩秘书分送答辩委员。
(2)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前须聘请2位(或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的专家评阅。
(3)答辩委员会由4-5名与选题有关的教授(或研究员)、副教授(或副研究员)组成。
答辩委员会推举一名答辩主席,答辩人的导师和副导师不能担任答辩主席。
答辩后由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答辩主席在答辩决议书上签字。
2、学位授予论文在获三分之二(或以上)答辩委员通过后,答辩委员会可建议授予答辩人所申请的学位。
(七)教学大纲☆中国古典文献学(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我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作为一个研究古典文学、或史学、或哲学的研究生,如果对这些典藏史料没有广泛了解,是很难深入研究其壶奥的。
据此我们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提供研究的线索,指引读书的门径,在研究过程中能解决某些疑难问题,期望这门基础课能成为学子通向学术研究的桥梁。
开设这门课的要求:广泛了解我国古代经、史、子、集以及大型类书、政书、丛书等典藏古籍;能熟练地寻找和查检资料,并掌握版本、校勘方面的知识;解决在研究过程中一些疑难问题资料引证工作。
(二)基本教学内容第一章文献学概说§1.1古典文献的概念§1.2古典文献的源流§1.3古典文献的分类§1.4古典文献的类别§1.5古典文献的体式第二章四部书的构成和演变§2.1经部§2.2史部§2.3子部§2.4集部第三章类书、政书与丛书§3.1各种类书的介绍§3.2各类政书的介绍§3.3各类丛书的介绍第四章各工具书介绍§4.1人物工具书§4.2地名工具书§4.3语言文字工具书§4.4古典文学作品词语工具书第五章文献目录与题解§5.1国家藏书目§5.2史志§5.3丛书目录§5.4地方文献目录§5.5私人藏书目录§5.6版本目录§5.7解题文献产生与宋代解题专著§5.8明清解题文献第六章版本与校勘§6.1版本种类§6.2宋元明清版本概况§6.3版本的鉴定§6.4校勘的意义和方法§6.5辨伪(三)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学史料学》《文史工具书概要》《历代诗文要籍详解》(四)任课教师:孙菊园(五)总时数:54学时(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中国古代思想史(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二)基本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二章“以德配天”观念的产生§2.1宗族群体观念与“法”的原义§2.2商周更替的政治需要第三章百家争鸣时代(上)§3.1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3.2“儒”的来源与儒家的兴起§3.3“克己复礼”与自然之道的异同——儒道二家之比较第四章百家争鸣时代(下)§4.1“兼爱”思想及其流行的社会基础§4.2性善与性恶——维护群体社会的不同出发点§4.3法家思潮盛行及其背景§4.4令人瞩目的异调——庄子§4.5以《管子》为代表的经济思想第五章秦汉之间的思潮§5.1汉初黄老之学与实践§5.2《淮南鸿烈》与一统观念§5.3贾谊的政治哲学第六章二汉经学§6.1董仲舒儒学的特征§6.2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6.3谶纬的来龙去脉第七章魏晋玄学§7.1从清议到清谈§7.2“贵无”与“崇有”§7.3名教与“自然”的重新合一第八章佛教哲学(上)§8.1般若六家七宗争鸣及其社会意义§8.2涅学及竺道生的地位§8.3成实与三论第九章佛教哲学(中)§9.1天台思想§9.2华严思想§9.3唯识学第十章佛教哲学(下)§10.1密宗与净土宗§10.2禅与禅宗§10.3关于三教合一第十一章隋唐儒学§11.1《文中子》§11.2韩愈与了翱第十二章北宋理学§12.1周敦颐和张载§12.2程颢,程颐及其门生第十三章南宋理学§13.1朱熹及其后继者§13.2二陆和他们的门人§13.3浙东学派:吕祖谦、陈亮、叶适第十四章明清学术§14.1王阳明的心学§14.2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14.3颜元和戴震(三)主要参考资料《论语》、《老子》(王弼注本)、《庄子》(郭象注本)、《韩非子》、《荀子》、《墨子》、《商君书》、《淮南子》、《春秋繁露》、王通《文中子中说》、朱熹《四书集注》、黄宗羲《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本、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本、任继愈《中国佛教史(1-3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本、严耀中《中国宗教与生存哲学》上海学林出版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