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理用药—用药安全

合理用药—用药安全


• 1.5为什么经过严格审批的药品,在质量 检查合格、用法、用量正常的情况下, 还会发生不良反应
主要因为:
• ①用药者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种族、 民族、性别、年龄的人在遗传、新陈代 谢、体内酶系统的活性方面有不同的特 点。即使在同一个人,在肝、肾功能不 同的功能及病理状态对药物的反应都存 在差异。
4.2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
• 1.明确目的,选择有效抗生素 最好根据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选定。 • 2.选择适当的给药方法、剂量、用药期 限。 • 3.联合用药要慎重。通常一种抗生素则 可达治疗目的,严重的感染可联合应用, 二联即可。
• 4.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要严格控制,弊多利 少。 • 5.一般感冒病毒性感染不使用抗生素—— 无用。不良反应发生则雪上加霜,对症 治疗即可。 • 6.减少抗生素外用(皮肤、粘膜),易致 过敏反应及耐药菌株产生。
• 指药物成为疾病因子引起人体局部组织 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的一系 列临床征象,是药物不良反应在一定条 件下产生的严重后果(仍是正常的用药 方法和剂量,不包括超剂量用药或误服 药品引起的中毒)。
2.1常见的药源性疾病
• 药源性肝病(肝实质、间质、胆道、静 脉系统、肿痛在内)、氯丙嗪、四环素 等。 • 药源性肾病(肾实质、间质)。某些抗 生素。 • 药源性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 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等。
在我国不合理用药占用药总数的 11~26%。我国每年有5000多万人次住院, 其中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的有250多万,因 此死亡者近20万!还有因滥用抗生素引起 的中毒性耳聋上百万,药物瘾癖、致畸、 致盲、肝肾损害、致细胞突变等药源性疾 病的发病率已达30%!
药物不良反应是用药安全的大敌, 它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正严重 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 ④在用药后1~2星期发生。多形性红斑、 剥脱性皮炎。
• ⑤停药后较长时间发生。链霉素等所致 的耳聋常在停药6个月后发生,氯素等引 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常在停药1年以上发 生,而非拉西汀所致的肾、膀胱癌常在 停药后数十年发生。
1.6.2以具体症状的出现判断— —受条件限制。
• 已了解药物不良反应,或有说明书对照, 有专业书籍参阅。
1.药品不良反应
1.1定义(WHO) 药品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 或调节生理功能的正常用法、 用量下,出现的有害的和意料 以外的反应(除外无意或故意 超剂量用药引起的反应和用药 不当引起的反应)。
1.2主要不良反应 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反 应、变态反应、继发反应、特异 质反应、药物依赖性、致癌作用、 致突变、致畸作用等。
6.服药小常识
6.1遵照医嘱,不随意加减剂量
• 冲剂——加开水溶解后冲服。
• 胶囊——有软、硬及肠衣胶囊,均应整 粒服用。
• 片剂——薄膜片、普通片可嚼碎或溶化 后服。
• 肠衣片—不可嚼碎或溶化后服。 • 控释片、缓释片、多层片必须整片吞服, 否则破坏结构,影响疗效。 • 泡腾片、咀嚼片——用水溶解或嚼碎后 服,以增加吸收面积,见效快。
3.1合理用药要求
3.1.1有适当的适应症——符合 医学原理用药
3.1.2选择适当的药品
3.1.3适当药品剂量及给药方法、 时间、疗程
3.1.4适当的观察。
• 治疗目的,预料的不良反应,定期检查、 追踪
4.安全使用抗生素的有关问题
• 抗生素应用广泛,不良反应占所有药品 不良反应的1/3。
4.1常见的不良反应
• ①毒性反应 最常见,多因剂量过大,用时过 长,对人体各系统均可损害。氯霉素——血液 病,氨基糖苷类——第8对颅神经、肝、肾等。 • ②过敏反应 几乎每种抗生素均可引起。青、 链、先锋常见——药物热,皮疹,神经血管性 水肿,胶原性疾病等。
• ③二重感染(菌交替症)。反复长期使 用,尤以广谱抗药素所致,常见为金葡 菌、真菌、肠道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 • ④细菌耐药性改变——人体内外细菌均 可出现耐药菌株。如结核杆菌耐药致全 球结核病死灰复燃、痢疾杆菌长期肆虐 人类的原因。
5.2.2孕早期(前3月内)
• 使用某些药物可致胎儿畸形、流产、死 亡。抗癫痫药物、抗过敏药、抗凝药等。
孕中晚期
• 用药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用四环素—— 四环素牙
孕末期
• 禁用磺胺类药。噻嗪类利尿药、呋喃类 药利血平、硝普钠等。
孕全程
• 忌用巴比妥类药品、保泰粉、安定、利 眠宁、安吡酮、四环素、氨基糖苷类抗 生素、皮质激素、乙烯雌酚、抗甲亢药、 奎宁类药品、睾丸酮、黄体酮(早期治 疗先兆,流产可用)、维生素K。以上药 品有的致胎儿畸形,有的引起出生后终 身代谢障碍、器官功能异常
5.特殊人群的安全用药问题
5.1老年人安全用药问题 较多,用药机会多
疾病
5.1.1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并随年龄增高而增加
• • • • 51~60岁 14.4% 61~70岁 15.7% 71~80岁 18.3% 81岁以上 24.9%
5.1.2原因
• ①药代动力等改变,即药品的吸收、分 布、代谢、排泄发生了变化,易于出现 毒副反应。
5.2妇女安全用药问题
5.2.1孕妇安全用药
• 各器官机能及物质代谢巨大变化,各器官负担 加重,孕期体内孕激素水平增高,抑制了肝脏 对多种药物的解毒功能。孕早期的反应(呕吐、 厌食等)致营养不足,孕晚期心、肝、肾负担 更重,易受损害,易发生药物毒副反应机会增 多,反应严重程度增加。 • 孕妇用药不当殃及胎儿,妊娠期最好不用任何 药物。
合理用药
——用药安全

随着医药科技的飞速发展, 新药研发的步伐亦日益加快, 新药品源源不断面市。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当今全球上 市药品约2万种,但“针对所有影响公众 健康重大疾病的基本药品”仅316种,绝 大部分药品成份相似,重复用药比比皆 是。何况还有10%的假药、50%无效的药 品。
药品对人类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可以 防止疾病,同时也可因为不良反应危害人 类。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资料显示,各国住 院病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0%, 5%因用药不当死亡,在全世界死亡人口中 有1/3死于用药不当。在美国,因用药不 当死亡人数居心脏病、癌症、中风之后, 排名第四!
1.2.6特异质反应
• 是个体对某些药物特有的异常敏感性引 起。与药品的药理作用无关,和遗传有 关。
1.3药品不良反应分类
• A型——与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剂量 越大,不良反应越严重。停药后可减轻、 消失。发生率高,死亡率低。
• B型——与剂量不相关型不良反应,难以 预测,发生率低,死亡率高。青霉素过 敏反应。
6.3服药时间
• 一般按早、中、晚餐时间,分早、中、晚三 次服用。 • 空腹服药——在餐前1小时服 • 餐前或餐后服——餐前、餐后半小时 • 睡前服——睡前半小时 • 中药溶剂或成药——一般早、晚空腹服
5.3.1小儿应用抗生素须注意的 问题
• 小儿易于发生呼吸道、肠道感染,抗生 素应用机会较多,要慎用。
• ①尽量使用窄谱抗生素。 • ②给药间隙不宜过长——代谢快。 • ③给药量不可简单地按成人量的几分之几, 应按体重及体表面积计药(有公式)。 • ④给药方法:口服为主。 • ⑤服药呕吐后立即补足剂量。
• 有的药源性疾病与药物用量有关——蓄 积在体内。可预测;有的与剂量无关, 难预测;有的因长期用药致机体依赖或 反馈性抑制所致——肾上腺皮质机能因 长期使用皮质激素引起减退出现的危象。 一些药物的抗生育作用(环磷酰胺、噻 替哌、乙烯雌酚)
3.药物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 的预防
• 合理用药是预防药物不良反应、药源性 疾病、用药安全有效的关键。
• ②药效学改变,即药物有效血浓度及在 特定部位出现的效应、作用强度、持续 的时间均发生变化,易出现毒副反应。
• ③老人常患多科疾病,同时使用几种药 品,各种药物不良反应均可发生,药物 相互作用亦可出现不良反应。
5.1.3老年人用药原则
• ①尽量避免多种药品同时用 按疾病轻重 缓急、用药的利弊确定治疗顺序及优先 治疗的项目,在治疗过程中不断修订、 调整用药。
1.6.3以再激发现象判断
——再次服一种药物出现过去出现过的 反应。
1.7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后应采取 的措施
• 即刻停药,向医药专职人员咨询,到医 院就医,使用药物等及时排除已使用的 药物并保护有关脏器。 • 向省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药品不良反 应监测中心报告。个人作一记录,避免 再次发生。
2.药源性疾病
1.6如何判断药品不良反应
1.6.1根据用药后反应出现的时 间顺序判断
• ①在用药后数秒钟~数分钟内发生——过 敏反应。皮疹、灼热、胸闷、心慌、面 色苍白、喉头紧塞、血压下降等。
• ②在用药仅数分钟~数小时内发生。固定 性药物疹。多在皮肤粘膜交界处,痒、 起疱、紫红。
• ③在用药后半小时~2小时内发生。恶心、 呕吐、腹泻等。
1.2.3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 是病人对药物的特殊反应。当药物或药 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成为抗原,引起人 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而发生的反应—— 可造成组织损伤、功能紊乱。主要表现 为用药后皮疹、红斑、血管神经性水肿、 哮喘、血清病综合症,甚至出现过敏性 休克。 • 例如青霉素过敏反应。
1.2.4药物依赖性
5.3新生儿及儿童安全用药问题
• 新生儿(出生28天内)、婴儿、儿童各 器官系统的结构、功能均不成熟、不完 善,大多数药物的药代动力等及药效学 与成年人有显著差别,药物的不良反应 易于发生,加上酶量少活性低,肝灭活 功能差,易发生药物毒性反应。肾脏发 育未成熟,有作用的肾单位少,排泄药 物能力低下,易致蓄积中毒。
1.2.2毒性反应
• 是药物引起机体发生较严重的生理、生 化机能异常或结构的病理变化的反应。 毒性反应可发生在人体各组织、器官。 毒性反应严重程度与药物剂量有关,剂 量越大,毒性反应越强。药品毒性反应 造成的机能障碍和器质性病变在停药后 恢复较慢,有的终身不愈。例如氨基糖 苷类抗生素对第8对颅神经的损害所致的 听力减退或永久性耳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