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后进生学习心理激励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社会的需要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所以,社会特别关注这部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2、学生的需要
目前,一些小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由于受到兴趣、意志、动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加之目前尚不完善的教育体制以及教师、家长所实施的不正确的教育方法等外因作用,是小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素质、智能发展的优劣。
尽管这些学生只占较少的比例,但对一个家庭来说是举足轻重的,对于孩子本身来说会影响其终身的发展。
所以,我提出了“对后进生学习心理激励的研究”这一课题。
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的后进生转化心理行为的个案研究,可以寻找到转化后进学生的有效的方法、手段、策略,引导大家破除问题学生不可转化的思想,树立信心,积极工作,共同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上台阶。
3、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1)理论价值
“小学后进生”是班级教学中存在的客观现象。
这些孩子的情感、心智和行为往往与常态的青少年形成明显的差异,甚至成为另类。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容易受到漠视和歧视。
对于“小学后进生”,老师在教育教学上往往花费大量心血,收到的效果却往往不显著。
这就是对症下药的事了,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就非常有实际意义了。
(2)实践意义
近几年来,外出务工家庭增多,留守儿童增多,学校优秀学生转出的增多,后进生在整个社会已经是一个让人头疼,尤其让父母头疼,让老师头疼的大事。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与途径:
1、文献研究法:查阅有关文献,了解研究现状。
借鉴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心理问题行为预防措施。
2、自然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等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和控制一定的条件,结合家庭和社区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问题行为研究。
从中分析研究造成“后进生”心理问题的成因、特点和规律,培养“后进生”的健康心理。
即在课题研究中,由课题组成员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方法
3、个案法:由学生心理咨询室负责建立学生个人心理档案,通过对个案分析、追踪研究,探索心理问题的监护、预防措施。
4、调查问卷法: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需求等进行调查。
5、访谈法:通过师生的对话交流和对“后进生”的典型行为观察;对“后进生”进行理性确定,转化跟踪;调整策略,激励进步。
6、经验总结法:通过分析概括课题实践中所形成的经验,进行整理和科学分析,使之上升到理论认识高度的一种方法。
教师在课题实验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创造的新的教育手段及其积累的丰富经验,是课题研究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实验教师分阶段的进行经验总结。
(二)研究的过程和步骤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做好分析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工作,只有寻找到形成的根源,才能更有效地去研究转化。
在内因上要充分挖掘,是在智力方面有差异,还是在德育上有陋习。
在外因方面要了解透彻,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1、家庭的不良影响。
2、社会的不良影响。
3、学校教育教学的失误。
确定每个后进生的形成原因,从每个细处入手并做好分析记录,才能有效地实施转化方法。
具体分为以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广泛宣传、对学生摸底调查,确定后进生名单,名单确定后,对这些后进生进行观察访问,分析归纳后进生心理表现,并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后进生心理偏差的表现。
第二阶段:全面启动研究工作,研究在校的中高年级后进生形成的心理原因和转化方法,针对个案拿出具体转化的措施,进行转化,并将心理素质教育贯穿各个学科、各种活动之中,大力营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的氛围。
(三)、掌握了一些转化后进生的方法
1、关心爱护,消除障碍。
①尊重信任,唤起自尊心。
②让真诚的爱感染“后进生”。
③推心置腹地谈心。
2、深入了解,对症下药。
首先要通过各种渠道,如个人访谈,家访,从“后进生”身边的人那里侧面了解等,了解“后进生”“后进”的情况和心理表现,分析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后进”表现在每一个个体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即使是同类的“后进”,也在细微之处有所不同。
所以,要在充分了解每一例“后进生”的特点的基础上,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转化实施方案。
3、捕捉亮点,正面教育。
为了让“后进生”在转变过程中多出现这样的闪光点,教师要为他们多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后进生在各种活动中发挥出自己的特长,然后充分肯定其成绩,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强化其进取心。
教师平时要细心观察“后进生”点滴的成绩变化,并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赞扬,点燃起自信的火种,克服厌学情绪,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并且搞好心理辅导,对于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要进行科学的心理辅导。
教师可以通过写信、网上聊天等形式与“后进生”进行沟通,把当面说不出口的问题能够倾吐出来。
或是通过专门教师或心理咨询师的协助,以心理热线、心理信箱或心理咨询室的形式解决他们心中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
4、方法正确,因材施教。
对于文化成绩“后进”的学生,在教学或辅导中应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特色的教学。
①分层次教学。
②“开小灶”辅导“后进生”。
5、善抓反复,确保转化。
将不良的学习习惯改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初期过后,学生可能会出现反复,这是我们要鼓励他们坚持下去,同时将管理范围扩大到家庭和社会。
因为影响“后进生”的方面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两方,还包括“后进生”所生活的家庭和社会。
如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方向不同或是配合不利,对“后进生”的转化教育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教师在转化“后进生”的同时,一定要做好家长的工作,心朝一处想,劲朝一处使,方式方法要一致,这样才能形成合力。
但在现在的情况下,社会的消极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仅靠我们的力量排除,我们应该通过和家长的配合,尽少地使学生避免社会消极面的影响,确保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三、成果与成效。
1、后进生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文化文化课成绩或多或少有提高。
2、教师方面,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和研究能力,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能够做到对“后进生”投入同样的爱心,甚至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
促进教师加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
四、创新设想。
1、通过研究,达到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优化教师的教育方法,和谐师生关系的目的,使教师学会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灵.
2、课题旨在对初中后进生的心理成因进行研究和分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有效互动的教育机制,为“后进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3、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利于创造师生关系融洽的和谐课堂,和谐校园,与国家倡导的和谐社会是一致的。
4、探索出“后进生”心理疾病的预防与矫治的有效途径与对策,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和生活态度。
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后进生学会了解自己,学会克服自己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客观地评价自己,能够积极主动的与同学和老师进行沟通,达到品德符合社会规范之目的。
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为人处事,面对生活。
另外还要帮助他们适应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开发他们的潜能,改善学习方法,发展其学习能力,最终成为学业有进步,人格发展健全的人。
五、研究的过程材料。
(1)、论文:《浅谈对后进生进行学习心理辅导的体会》
(2)、教育随笔:《赏识教育,给后进生撑起一片自信的天空》参考文献:
1、刘英琦.《学习困难的成因分析及教育心理学干预策略的研究》
[J].科学教育,2006.1
2、李少兰.《学困生的成因分析与转化策略》[J].文教资料,2007.4(下)
3、刘万玲.学习困难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05.12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