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国税局通过建立较为完善的执法风险预警机制,积极拓宽内外交流渠道,密切上下信息沟通,从而加强了对税收执法权力的监督制约,增强了税收一线执法人员的廉洁从政意识,有效减少和预防了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促进了政风行风建设和国税事业健康发展。
一、强化三道防线,拓宽内外交流渠道。
一是完善廉政制度,规范内控流程。
县国税局按照总局和省局关于开展部门内控机制建设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高青县国家税务局关于开展向纳税人公开述职述廉活动的实施意见》,以局党组文件的形式为述职述廉活动提高了制度保障,规范了单位内控机制建设。
同时,明确了实施内控机制的四项基本原则:预防为主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务求实效原则和稳步推进原则。
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县国税局及时总结经验,完善程序,选取典型示范点,在全局全面推广。
二是健全廉政档案,强化内控监督。
按照开展述职述廉活动“述前公告、撰写报告、述职述廉、群众测评、意见反馈、整改提高”6个步骤,所有一线执法人员都要撰写出述职述廉报告。
对述职述廉报告推行三级把关,即各单位负责人要对报告人的报告进行审核把关;县国税局领导对各分局长的报告审核把关,局领导的报告交由县纪委审核把关。
所有述职述廉报告及反馈测评结果,全部存入个人廉政档案,同时结合县局年终考核,作为评先树优、奖惩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是廉政阵地前移,拓宽监督渠道。
让纳税人“反客为主”,组织开展税收一线执法人员向纳税人公开述职述廉现场会,把监督权交给纳税人。
述职述廉现场会由汇报会、现场会和座谈会三个部分组成。
报告人围绕所管辖纳税人基本情况、履行岗位职责、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等方面向纳税人述职述廉报告,并现场填写测评表,积极征求纳税人意见和建议,自觉把税收执法权力的运行置于社会各界的有效制约和监督之下,实现对执法管理的多层次、多角度监督。
二、立足廉政“三谈”活动,密切上下信息沟通。
依据《高青县国家税务局廉政谈话实施办法》的要求以及“一岗双责制”的规定,县国税局每年都在全系统开展廉政“三谈”活动,即任职谈话、任期谈话、诫勉谈话,从而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实现上情下达和下情上通,营造清正廉洁的良好氛围。
廉政谈话活动,实行党组统一领导,纪检组长负总责,班子成员分工负责,纪检监察部门组织协调,职能科室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
谈话的对象为全县国税系统所有干部职工,依干部管理权限,由纪检组监察部门组织实施,人教、办公室等部门协助实施,其他部门紧密配合。
一是任职谈话,对新提拔或交流转任的领导干部在任职前就廉政勤政方面需注意的问题进行的谈话。
谈话的主要内容为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情况;廉政的具体要求(应针对不同岗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提出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应负的责任);廉洁从税行为情况(主要是廉洁自律,自觉接受监督,严格执行廉政纪律,落实“一岗双责”制度情况);作出廉政承诺。
任职谈话以个别谈话为主,也可以采取集体谈话的方式,谈话后方可任职。
对新提任、交流转任的干部任职谈话,一般应于正式任命下达后15天内进行。
二是任期谈话,又叫提醒谈话,是不定期了解国税干部职工任职期间的廉政勤政情况并提出要求的谈话。
谈话的主要内容为听取谈话对象遵守廉政从政规定(包括对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和管理情况)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情况,本单位本系统反腐倡廉工作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廉洁自律的情况,本单位与个人作风建设的情况。
提醒谈话对象要严格遵守各项廉政纪律和廉政制度,自觉接受监督。
三是诫勉谈话,向谈话对象提出廉政勤政方面存在的问题,听取其对有关问题的解释和说明,帮助分析原因,指出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批评教育,要求其就存在问题作出说明和改正承诺,提出整改措施的谈话。
诫勉谈话采取个别谈话形式,发现倾向性问题或者接到投诉、举报后应及时进行。
谈话对象在谈话中提供的情况要实事求是、真实准确。
对需要回复、反馈的问题,要以书面形式回复或反馈。
三、完善廉政风险点体系,大力加强内控机制建设。
按照“加强权力监控、完善岗责体系、排查岗位风险、优化工作流程、完善制度机制、强化信息支撑、严肃责任追究、形成工作合力”的原则,紧紧抓住部门内控机制建设的八项要素,努力构建科学、系统、完整的内控预防体系,通过掌控风险,使向纳税人述职述廉和适时的廉政谈话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细化廉政风险点,落实岗位责任。
将全局查找出的潜在廉政风险点细分为3大类18个小项402个风险点,具体包括:思想道德风险确定为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税务职业道德三个方面的52个风险点;岗位职责风险确定为流转税、所得税、征收管理、税务稽查、人事管理等十二个方面319个风险点;制度机制风险确定为税收执法、行政管理、综合管理三个方面31个风险点,并落实到岗位和个人。
二是以廉政文化建设为载体,提升纳税服务理念。
加强以“高青廉政文化网站”为中心的廉政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廉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提升纳税服务的中心意识、大局意识和团队精神。
倡导“全员服务,全程负责”的纳税服务理念。
三是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增强内控机制建设的科学化和系统化。
立足高青国税实际,加强软硬件建设,强化信息支撑,优化工作流程,完善岗责体系,规范“两权”运行,及时控制显性风险,化解潜在风险,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通讯员:黄安君芦艺汀)
美国COSO报告对内部控制基本要素的定义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我们借鉴了COSO的表述,该表述将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定义为:
1、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影响、制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与执行的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
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机制、反舞弊机制等内容。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影响企业战略和经营管理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和内容。
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
3、控制措施。
控制措施,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应对策略所采取的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方法和手段,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和载体。
控制措施结合企业具体业务和事项的特点与要求制定,主要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
4、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是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有关层级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
信息与沟通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机制及在企业内部和与企业外部有关方面的沟通机制等。
5、监督检查。
监督检查,是企业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并作出相应处理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
监督检查主要包括对建立并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整体情况进行持续性监督检查,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进行专项监督检查,以及提交相应的检查报告、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等。
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是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