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媒体艺术考研试题一.名词解释1.NGN2.样式主义3.电影电视的时值4.数字长镜头5.移动多媒体广播二.简答1.现代主义设计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关系2.以视频网站为例,阐述流媒体应用的特点3.与数字媒体技术创作有关的计算机软硬件更新速度加快,分析其原因并解释对创作和传播的影响三.论述1.欧洲文艺复兴的艺术与数字媒体艺术在艺术发展历史上的联系与价值2.(材料分析题,材料我没记清楚,取材于《数字化生存》那本书的两段文字)论述数字时代的特征以及可能对艺术传播的影响3.论述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特点记忆在创作中如何实现创新【真题】2009艺术学综合回忆题目一。
十个填空题1.杜丽娘是汤显祖()中的主人公2.自新大陆交响曲是捷克作曲家()的作品3.《第七封印》导演4.《卧虎藏龙》配乐()5.《西藏组图》作者()6.第一部有声电影()7.60年代万籁鸣到的取材《西游记》的动画片()8.《美学散步》作者()9.根据王朔小说改编,导演鲁晓威拍摄,主演张凯丽,李雪健,的电视连续剧()10.二。
名词解释顺序不记得1.留白2.谢晋3.南黄北焦4.波普艺术5.摇滚乐三。
简答1.卡西尔说的一句话,说形式至上,"形式主义倾向”问题,这样的观点你同意不同意。
2.清代史学家赵翼所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这句对艺术创作方面说说自己的看法之类的举例子说明3.齐白石所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你是怎么理解的四。
论述题1.艺术中的“丑”是如何实现其审美价值的?2.结合你报考的专业谈一下新技术如新材料新工具新媒介等等说一下其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2010数字媒体真题回忆版一(六选五作答)每题6分1、微博2、3G3、数码全息立体投影4、SP服务5、巴洛克艺术6.富媒体二、(四选三)每题10分1、数字媒体艺术语言特征2、草根文化的利与弊3、艺术娱乐取代内容的趋势,分析艺术娱乐化产生的背景、以及对今后艺术发展的影响4、简述IVR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三、论述题:(三选2)每题45分1:数媒产业发展影响及趋势2:对目前艺术创作领域的"娱乐大于内容"现象你怎么理解3:数字媒体在社会中如医疗,军事,教育等领域的应用令人瞩目.它的社会功能已经远远超过其艺术功能,试论数字媒体的社会功能和价值真题】2010年综合考试【艺术学】真题(回忆版)一、填空(每题1分,共10分)1、榆树下的欲望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剧作家()2、《白毛女》的执笔是丁毅和()3、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4、《亚威农少女》的作者是()5、影片《悲情城市》的导演是( )6、《威廉退尔》是19世纪意大利歌剧家()的代表作7、新凤霞和赵丽蓉为代表人物源于唐山的剧种是()8、《党同伐异》的导演是( )9、中国电视剧的最高政府奖是()10、《中国艺术精神》一书的作者是()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壁画2、诗无达诂3、国际歌4、梅兰芳5、宝莱坞三、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1、有人提出“题材决定论”,,有人提出“题材无差别论”,谈谈你的理解。
2、贝多芬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3、清朝诗论家叶燮在《原诗》中认为,诗歌创作主体应具备四种素质:才、胆、识、力。
从艺术创作动力的角度谈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
四、论述(每题30分,共60分)1、艺术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分,从艺术创作的这两种趋势谈谈你的看法2、有人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也有人说,“越是西方的,就越是世界的”。
谈谈你的理解。
一、填空1.《人间词话》的作者2.《小二黑结婚》作者3.王实甫代表作4.《麦克白》的作者5.亚理十多得作品6.《资治通鉴》作者7.《影子武士》导演8.《义勇军进行曲》曲作者9.《最后的晚餐》作者10.《神曲》作者二、名词解释1.园林2.视觉艺术3.戏曲程式4.塞尚5.电视电影三、简述1.谈艺术中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
2.继承与创新。
3.诗歌和图画相通,谈艺术形式在艺术表现中的相通现象。
四、论述1.艺术与道德。
2.美与丑相互转化。
中传艺术综合考试02-05年试题答案2002年: d5 n! f( n; n g/ n2 H 一、名词解释2 f' d, K0 X. \2 L# J1、文理72页2 X- d4 n2 J+ b6 n0 U/ u$ c2、艺术学概论143页" K0 P1 g. x) t/ ?3、艺术学概论206页) n) d7 c8 Q+ @' T; D4、文理347页* K: d F0 Y- `1 P% r 5、文理307页) H3 e2 v7 [" q! h! j' V1 H 二、名词解释* ^1 Z9 E6 f y6 _, e 单项`2 c9 A* [- {7 {6 J 1、——2- I" T. }% l% P) _" | 2、——3, {9 K6 K4 `; S7 Q% _- {$ U6 ~ K 3、——2+ Q" `1 X! S7 A s) w" l6 P6 k4、——23 Q+ ]$ x q) @( H 5、——1* B9 x( U$ @7 @$ g y% B* ?6、——36 k$ m# I6 c3 _" O8 D& x3 ]8 M: u7、——3; k$ T: h, h F1 ^8 g( i- r" ? 8、——4: K. K" _0 v G& i9、——4* l# E. i; |* i. G3 O 10、——33 P( k; c! X& { 多项6 P7 r, j0 M! s1、——1、3、4、63 [' {, g: Y2 C& _ 2、——2、50 g+ _% e5 j' }0 y3、——1、3、53 L7 S. g! V- K' v3 V+ U 4、——3、4、6: X+ g0 d0 [/ i$ w# B 5、——2、3、4、5+ j, H, A, N$ z4 y9 Z" \三,简答% b1 Q, K/ r% w/ }" a# | 1、文理第四章第一节( B* Q5 ^6 |2 ^0 I 2、文理70页第三段* N) @' N' T7 x) Q' q- `( L7 ?3、三种关系- Y: O7 M1 C, s& H 1)声画同步——声源出现在画面中或者之前有过交代,即声音和画面是同时同步发生的。
例如,一部收音机播放广播,声音和收音机同时出现;又如,画面上是一个人说话,声音就是他/她说话的内容。
4 r9 f; g% p: {) H7 k# z! X( z2)声画分离——声源与观众得到的感受不在同一个画面中出现,即视觉表现的是现在时,声音表现的却是过去时,或者相反。
比如人的回忆独白,声音是现在的,画面是过去的。
$ p% P5 O4 d/ t& K" ~$ e+ N3 D3)声画对位——对位是借用音乐的对位法,指的是声音和画面各自独立,又相互作用。
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其实共同生成一种独特的观看效果。
例如法国导演克莱尔的《百万法郎》有一个段落就是声画对位的经典段落:主人公们在争夺一件藏有中奖彩票的破上衣,画面是这些人你争我夺的情景,声音却是一场足球赛的声音,嘲讽之意明显。
7 d' ]5 l2 [3 D-G6 O4、文理224——229页, l. [" I* p6 i0 V1 G( {2003年. K6 M; O9 q, {. E 一、名词解释# H- ^8 F* u* g% ]# O 1、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文学理论教程61页9 X2 i2 O4 Y; V" m2 D) `4 {, c! p 2、精神生产——文理100页1 s+ P" H2 k8 S/ i; }3 J 3、诗——文理197页. g" L& L3 a' _$ m$ Z! g4、隐含读者——文理338页?: V7 q/ l. _ O! v 5、情景交融——文理224页. v! N; F: W! i9 ]5 f* U2 M6 M 6、风格的民族性——文理298页. b" C1 o5 S3 Y7 \/ e4 N5 z 二、多项选择1、7 l4 Z5 m5 m) Y h1、——1、4、5、* a! ^& t& G8 b8 [+ r. o0 k 2、——3、4、5、6( |* L+ Y9 z4 q! ?( O3、——3、4、65 H( T+ j# b+ E6 p7 j7 p4、——2、3、69 R# |3 s" K+ h" S# M w& k5、——1、3、4、5) n- F) Z& z+ H: k, c4 P7 s 三、简答。
4 B2 \. }- V9 a 1、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文理220页" M1 R" x# V) p4 b: Z7 u6 | 2、抒情文学的意境以及特征——文理224页0 R+ J7 p*Z1 H8 d; E: Z3、影视艺术的逼真性和假定性——艺术学概论360页码;艺术概论157页! i1 | J'p% e& I0 ?(逼真性——再现;假定性——表现)" t$ l( A1 C9 W. A0 l/ h 4、 "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创作论意义——2 k$ k/ L3 R/_, R* w8 }5 _( j+ i- L1)"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这一创作观念出自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I. L1 B& }! y* t7 d按美的规律来塑造,就是说人能够在认识对象、掌握对象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把主体内在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的改造和新的对象世界的建造,即在对象化过程中创造一个新的对象、一种新的存在形式。
* p5 h, p' B# Z$ L 所以说,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就是在对象化实践中,在主客体的统一过程中也把客体的形式和主体的美感统一起来。
7 X8 B# V; [9 G/ x$ j' x7 U 2)举例:比如,杜甫在《春望》中写到! j) I1 F1 j, t9 Q* M 感时花溅泪平平平仄仄6 w0 K) Z' Q* B0 n 恨别鸟惊心仄仄仄平平$ e% d4 F& p; j& @) y+ g就是作者的心中郁结着感伤家破国灭的情绪(主体美感),他通过五言律诗(可、客体形式)的形式表达出来,整齐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吟读时长短相间,富于节奏感和音韵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