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矿规律(摘抄)

成矿规律(摘抄)

1、断裂性质和规模及其与矿化的关系首先要查明控矿断裂的性质、规模、产状要素等等。

就力学性质而言,可将断裂分为张性、压性和扭性三大类。

三类断裂不同的成矿特点如下:张性:围岩受力处于膨胀状态,孔隙度较高。

其成矿特点是:结构面呈不规则状、延伸较小,矿液易于通过。

温度下降快,形成相对开放系统,以充填成矿为主。

主要发生在浅部,受控的矿成脉状或向下尖灭的透镜状居多。

压性:围岩受力处于压缩状态,孔隙度渗透率都小。

其成矿特点是:结构面呈舒缓波状,走向、倾向延伸大,有尖灭再现的特点,温压下降慢,形成相对封闭系统,以交代成矿为主,完全压性断裂,对成矿不利。

扭性:兼具张性和扭性的特点(压扭接近压性,张扭接近张性),孔隙度渗透率也介于二者之间。

结构面产状平直,延伸大,有次级断层与主断裂共生,对成矿有利,充填交代作用均可成矿。

在实际工作中,从断层结构面特点和伴生构造岩的性质,可以对断裂主要力学性质作出判断。

有时有的断裂构造活动过程中出现力学性质的改变,产生极为复杂的情况,所以要具体分析。

张性、压性断裂活动过程中,常常都伴有扭应力活动,形成压扭性或张扭性断裂。

压扭性断裂结构面常常是不透水面,在成矿过程起着“屏蔽”作用。

一般纯张性断裂中矿化不是最好的,而张扭性断裂中矿化意义较大。

不同力学性质断裂的派生构造也有不同特点,有助于查明受控矿脉的尖灭再现、侧现、侧伏等规律。

断裂构造的规模,包括断距大小,断裂沿走向和倾向的延伸距离,下切深度大小等。

有的断裂深切下地幔,且长期活动,常称为深大断裂。

它们往往是类生矿化,特别是壳下源矿化的控制构造,值得重视。

2、断裂活动的时间和期次及其与矿化的关系在一个地区往往存在不同时期的断裂构造,而矿化只与其中某一时期或几期断裂构造有关,至于成矿后的断裂对矿体主要是改造和破坏。

同一条断裂的不同活动期,其力学性质可能发生变化,前期构造与后期构造互相影响。

构造的多期活动,可以导致多期矿化的叠加,这些情况在各个矿区极为常见。

矿床划分成矿段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矿区构造活动期次。

一些层控矿床,断裂构造在成矿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对断裂构造的研究、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

3、断裂构造的有利成矿部位断裂构造现象极为常见,但是成矿只是在断裂中某些局部地段。

从断裂控矿角度出发,广大地质工作者积累了不少实际资料。

下列有利的成矿部位,对预测选区选点极为重要。

(1)不同断裂交叉处,主干断裂与次级断裂交汇处;(2)在断裂产状变化处,在平面上断层走向发生扭曲转弯处,在剖面上张性断层倾角由缓变陡处,压性断层由陡变缓处。

(3)断裂中局部圈闭好的部位,如压扭性断层的下盘,断层泥和蚀变构造岩起圈闭作用;(4)断裂构造与有利岩层交汇或其他构造交切处等。

结合不同成矿特点,可以划分出多种矿化局部富集的构造类型。

4、断裂构造分带对成矿分带的控制受断裂构造控制的一些内生矿床,在断裂构造的不同部位,由于边界条件的不同,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往往显示一定的构造分带。

通常在近地表断裂破碎带较宽,张性特征明显,低序次配套分枝断裂发育,而向断裂的深部,变为密集的节理裂隙发育带和韧性剪切带,很少发育次级断裂,构造岩带变得很窄。

5、断裂控矿的机制分析造成矿化在断裂局部富集的原因极其复杂。

就断裂本身而言,要考虑断裂的性质和规模、断裂活动的全过程,尤其重要的是每个有利成矿部位的应力状态、围岩孔隙度、压力差,成矿时该部位的物理化学环境,断裂所在的围岩介质特点等许多因素。

在构造应力作用下产生的断裂构造,不同性质的断裂和的不同部位,应力强度并不均一。

出现压力差时,成矿流体势必从高压强处向低压强处运移,矿化有利部位往往就是应力集中的地方,也就是构造活动强烈,多次活动叠加的地方。

在一条断裂中局部微张开的部位,也是矿化有利部位。

如正断层倾角缓变陡处,逆断层由陡变缓处,,这些地方处于相对低压环境,矿液易于在此集中。

不同的断裂性质,往往形成不同的物理化学环境,直接影响成矿作用。

通常压性断裂易形成相对封闭系统,形成还原环境。

而张性断裂则易于形成相对开放系统,形成氧化环境。

围岩性质不同也是影响矿化的局部富集的重要因素。

渗透率高,化学性质活泼的围岩往往是有利的矿化部位,当有利岩层之上,再还有透水层作为上覆隔挡层时,更有利于矿液的聚集,这对油气及金属矿床的形成极为重要。

综上所述,断裂构造活动和成矿活动是内生矿物质迁移的统一过程;构造应力是成矿流体运移的重要驱动力;控矿断裂构造是成矿预测的重要构造前提。

碳酸盐类岩石的蚀变主要类型:矽卡岩化、硅化、重晶石化、白云岩化等。

矽卡岩化是中深部条件下中酸性侵入体与碳酸岩接触的常见的一种蚀变。

分布于中酸性侵入体的内外接触带附近,由石榴石(钙铝石榴石——钙铁石榴石系列)和辉石(透辉石——铁辉石)及其他钙、铁、鎂、铝、硅铝酸岩矿物组成。

与矽卡岩有关的矿化最重要的是铁、铜、铅、锌、钨等,锡、钼、铋、钴、铌、金、钚等亦与之有关。

常常见到与某种元素为主的,其他多种组分有组合利用价值的综合矿床。

由于围岩条件的不同,形成的矽卡岩矿物组成也不同,交代灰岩形成钙矽卡岩,交代白云岩形成镁矽卡岩,前者分布最广,主要由辉石和石榴石组成,后者矽卡岩主要由镁橄榄石、硅镁石、韭闪石、硼镁铁矿等组成。

一般认为:矿化多在矽卡岩形成以后,并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因而矿化与矽卡岩的空间关系也比较复杂;有的与矽卡岩体一致,整个矽卡岩体就是浸染状体,见于钨、铜多金属矿床;有的矿体产于矽卡岩和围岩的接触带上,见于铜、金、铁等矿床;还有的矿体产于矽卡岩中某个相带或有利构造中;也有的矿体不产于矽卡岩体而在围岩中,但仍在矽卡岩附近;有时矿化和蚀变同受某一构造及岩性控制,矽卡岩的矿物组成和类别也与矿化类型有一定关系。

就我国情况而言,以铁矿为主的矽卡岩主要由透辉石、钙透辉石、钙铁榴石组成,其次是方解石、阳起石、绿帘石、矿石矿物为磁铁矿及部分赤铁矿。

以铜为主的矽卡岩化,矽卡岩为钙铁——钙铝榴石、透辉石、绿帘石等;部分与镁质矽卡岩有关。

一部分矽卡岩铜矿与斑岩铜矿互为过渡,以白钨矿为主的矿化,矽卡岩矿物组成以含铁少为特点,主要为钙铝榴石、透辉石、角闪石、绢云母等组成;其次有:符山石、萤石、石英等共生。

白钨矿成浸染状、细脉状产出;钼矿化的矽卡岩,亦以钙铝榴石、透辉石为主;锡矿化则有相当数量的符山石、阳起石、绿泥石出现,矽卡岩铍矿化含较多挥发分,并向云英岩过渡。

物探异常的研究和评价目前效果较好,应用较广的是航空和地面磁测、重力和放射性测量。

地震法用于勘查石油、地壳分层。

各类电法,主要用于寻找金属硫化物矿床,广泛应用于确定盖层厚度、矿体、岩体及控矿构造产状等。

物探异常的研究和评价时,首先将重磁异常区域场和局部场进行分离并选用有效地处理方法,达到尽可能区分“矿”与“非矿”异常,查明确定异常的找矿远景。

为此,首先要结合地质资料,将异常群分类排队,分区、分带,对全区异常的分布、强度及组合特征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筛选,选出可能与矿有关的局部异常。

近年来区域重力异常和磁测得到广泛应用,以磁异常为例,局部异常可以按其规模、形态和找矿意义区分为下列三种类型:(1)走向明显,延展范围很大的异常,这可能反应断裂构造带,火山岩带,基性——超基性岩带或者沉积变质类型,沉积改造类型矿床;(2)范围大、近等轴状的异常,可能反映埋深不同的各种岩体或细脉浸染类型矿床、风化沉积类型矿床。

(3)规模不大,出现在一至数条测线上的小型异常,这类异常反映多数是小岩体、岩珠、岩墙,但有时是脉状、透镜状矿体的重要信息,应注意识别。

断裂构造有利的成矿部位:断裂产状变化部位或局部启张部位;两条断裂的交汇部位;构造岩或岩脉构造的圈闭部位;成矿期多次脉动叠加部位;增殖裂隙发育部位。

矽卡岩型矿床矿体形态复杂多变,总体产出于岩体的接触带部位。

爆破角砾岩型火山——次火山热液矿床的矿体形态也较复杂,多数为脉状,筒状或囊状,受火山机构控制产于角砾岩筒的颈部及放射状或环状断裂中。

但对众多的热液矿床而言,矿体的产状更主要的是受构造,特别是断裂构造的控制。

在此情况下,矿体的形态相对较为规则简单,主要为透镜状、脉状或板状等,有时受褶皱控制而呈鞍状,其走向和倾向一般与控矿构造一致或相近,但有时如当矿体的产出受两组或多组构造控制时会有所不同。

控矿构造乃至成矿过程是在同一应力场中形成和发生的,我们曾经总结过对受断裂控制的矿体一般倾伏规律为:当正断层上盘相对右行滑落或逆断层相对左行逆冲时,矿体向右倾伏。

当然,矿体的倾伏并非总是如此,有时两组断裂的交线部位,亦可以导致矿体倾伏,并使其复杂化。

总之,工业矿体的倾伏与控矿构造的力学性质有关,建立模型时,还要注意矿体间侧列及矿体的产出规律,从而在深部工业矿体追索圈定中提高预测能力。

矿体等距或似等距分布的机制,一般认为与应力以一定的波长在均匀岩石中传递,并在一定距离内不断积聚与释放有关,受同一断裂控制的矿体其等距分布断裂面的波长起伏、凹凸变化有关,并且符合主波长理论。

矿脉组之间的展布形成往往反映构造性质和长期活动演化历史,并具有一定规律性,如受断裂控制的矿体的尖灭再现和尖灭侧现都是极为常见的展布形式。

煤产在沉积岩里,大部分金属矿则产于岩浆岩,或其形成与岩浆岩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岩浆岩是内力地质作用的产物,是由地壳深处的岩浆沿地壳裂隙上升,冷凝而成。

埋于地下或接近地表的称为侵入岩,喷出地表的称为喷出岩,其特征是:一般较为坚硬,绝大多数矿物呈结晶粒状紧密结合,常具有块状、流纹状及气孔状构造,原生节理发育。

岩浆岩又称火成岩。

沉积岩是由先成岩石(包括沉积岩)经外力地质作用而形成的。

其特征是常具有碎屑状、鲕状等特殊结构及层状构造,并富含生物化石和结核。

变质岩是岩浆岩或沉积岩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与原岩截然不同的岩石。

其特征是大多具有明显的片理状构造。

对断层的研究生产中遇见构造断层时,应确定断层的性质、类型,断层的产状要素,断层断裂位移的方向与距离。

(1)追索构造断层矿体的标志。

主要有以下几点:1)在岩性均一的岩石中,重视对断层泥的研究。

2)据断裂带两旁岩层或矿体牵引现象,判断断层方向。

3)据平行主要矿脉的小矿脉的断层方向,判断主矿脉的断层方向。

4)据矿体顶、底板围岩的标志层,判断断层方向。

5)据断裂两旁的羽毛状裂隙、劈理,判断断裂位移方向。

6)掌握全矿区断层产出和分布规律,以指导工程的前进方向。

(2)断层类型的判断。

成矿后的断层可分两类。

第一类断层是由宽大的破碎带所组成,无明显断裂面,有断层角砾,断层两壁为厚层状岩石,岩性均一,缺少标志层,很难判断断层性质和断裂位移的方向与距离;第二类断层有明显的断裂面,两壁常为薄层状岩石,标志明显,断面与错动易于辨认,破碎带狭窄,断层面上有檫痕及滑动镜面,两侧有牵引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