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畜寄生虫病学复习资料

家畜寄生虫病学复习资料

家畜寄生虫病学一、名词解释:1、寄生生活:是许多种生物所采取的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是生物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类型。

2、共栖:寄生虫得到好处,但并不酬谢对方,亦不损害对方,通常把此种关系称为共栖。

3、互利共生:结合双方互有裨益。

4、寄生:指寄生物带给宿主以不同程度的危害,这种结合常常是伴随着宿主的疾病过程,甚至导致宿主的死亡。

5、媒介:在脊椎动物宿主之间传播寄生虫病的低等动物,主要指传播血液原虫的吸血节肢动物。

6、专性寄生虫:有些寄生虫只寄生于一种特定的宿主,对宿主有严格的选择性。

7、多宿主寄生虫:有些寄生虫能寄生于多种宿主。

8、固需寄生:寄生虫已经变为完全依赖于寄生生活而不能脱离其宿主,称为固需寄生。

9、兼性寄生:有一些寄生虫尚处于寄生的低级阶段。

10、暂时寄生:寄生虫只在宿主体表短暂地寄生。

11、定期寄生:一生中只一定时期(幼虫期)寄生。

12、永久寄生:指寄生虫终生不离开宿主。

13、假寄生:某些自立生活的有机体偶尔主动或被动地随食物等进入所谓的宿主体内,有的甚至能在宿主体内生活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叫做假寄生。

14、直接发育:寄生虫感染阶段侵入宿主后可继续发育并完成生活史的发育过程。

15、间接发育:现在中间宿主或媒介体内发育至感染阶段,再转移到终末宿主。

16、土源性寄生虫:生活史中不需要中间宿主的参与就能完成整个发育过程。

17、生物源性寄生虫:生活史中需要中间宿主的寄生虫。

18、通过寄生现象及通过宿主:某些寄生虫误入一个非专性宿主体内,虽可以进行最初阶段的发育,但是终因环境不适而死亡,这种现象叫通过寄生现象。

这种动物叫做通过宿主。

19、超寄生:寄生虫本身被其它寄生物所寄生的现象。

20、宿主:体内或体表被寄生虫暂时或永久性寄生的动物。

21、终末宿主:成虫或有性繁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22、中间宿主:幼虫或无性繁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23、保虫宿主:如果一种多宿主的寄生虫可以寄生于家畜和野生动物,从流行病学的角度看,野生动物被称为这种家畜寄生虫的保虫宿主。

24、贮藏宿主:有时某些寄生虫的感染幼虫转入一个并非它们生理上所需要的动物体内生活相当长的时间,不能进一步发育,但保持着对终末宿主的感染力,这个动物被称作贮藏宿主。

25、带虫者及带虫现象:有时一种寄生虫病在自行康复或治愈之后,或处于隐性感染之时,宿主对寄生虫保持着一定免疫力,但也保留着一定量的虫体感染,这时我们称这种宿主为带虫者,称这种状态为带虫现象。

26、带虫免疫:原虫在宿主体内诱发的特异性免疫对同种原虫的再感染具有免疫力,但只有当宿主体内保留有少量原虫时,其免疫力才能保持,否则将随之消失,称此为带虫免疫。

27、自愈现象:动物受到寄生虫感染后,再次受到同种寄生虫感染时,出现原有的寄生虫和新感染的寄生虫全部被排出。

这种现象叫做自愈。

28、感染性虫卵:即侵袭性虫卵,线虫的发育经过五个幼虫期四次蜕化,第一期幼虫经两次蜕化后成为三期幼虫,对终末宿主有感染性,若感染性幼虫留在卵壳内不孵出。

29、感染性幼虫:即侵袭性幼虫,线虫的发育经过五个幼虫期四次蜕化,第一期幼虫经两次蜕化后成为三期幼虫,对终末宿主有感染性,若感染性幼虫从卵壳内孵出,生活于自然界。

30、批鞘幼虫:蜕化是幼虫新生一层新角皮,退去旧角皮,有的蜕化后的旧角皮仍包裹在身体表面,称为批鞘幼虫。

31、一宿主蜱:蜱在一个宿主体上完成幼虫至成虫的发育,成虫饱血后才离开宿主体落地产卵。

如微小牛蜱。

32、二宿主蜱:蜱的幼虫和若虫在一个宿主体上吸血,而成虫在另一个宿主体上吸血,饱血后落地产卵。

如残缘璃眼蜱。

33、三宿主蜱:蜱的幼虫、若虫和成虫分别在3个宿主体上吸血,饱血后都需要离开宿主体落地蜕皮或产卵。

如硬蜱属。

34、二分裂生殖:核先分裂成两部分,然后胞质围绕新核纵行或横向分裂成两个新个体。

35、出芽生殖:从母体上以出芽36、裂殖生殖:即复分裂,核先多次分裂,形成一个多核虫体,然后原生质围绕每一个核生成一个新个体(裂殖子)。

37、配子生殖:原虫经过一定的无性繁殖后,出现性分化,形成雌雄配子。

38、接合生殖:两个虫体腹面相贴,进行核体的交换和重建,然后分开形成两个更新了的39、孢子生殖:40、经卵传播:梨形虫随雌蜱吸虫进入蜱体内发育繁殖后,转入蜱的卵巢,经蜱卵传给蜱的后代,尔后由蜱的幼虫、若虫或成虫进行传播。

41、期间传播:幼蜱或若蜱吸食了含梨形虫的血液,可传递给它的下一代发育阶段,若蜱或成蜱进行传播。

42、孢子体:球虫卵囊(合子外包卵壳)在一定条件下(温度、湿度和氧气),其内部形成孢子囊和子孢子的过程,只有孢子化的卵囊有感染性。

43、最小潜在期:45、穿梭用药:一个饲养周期前后更换2-3种不同类型(作用机理不同)的药物。

46、轮换用药:一个鸡场或饲养地区半年或一年更换一种不同类型的药物。

47、联合用药:几种不同类型的药物结合使用。

48、焰细胞:分布在虫体全身,位于毛细管的末端,为凹形细胞,胞腔内有一束纤毛,摆动事像火焰,称为焰细胞。

49、生活史:寄生虫生长。

发育、繁殖的全过程。

50、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人与脊椎动物间相互传播的寄生虫。

51、食道球:有的线虫的食道有一个或两个球状膨大部。

52、幼虫感染:感染后一周左右,雌虫产虫,幼虫侵入肠粘膜,小肠广泛性出血、充血和水肿。

53、春季高潮:消化道中圆线虫虫卵计数每到春天必然升高,此时计数引起线虫临床症状出现,导致动物大批量死亡。

54、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4个不同发育阶段,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生活习性彼此都有区别,其中必有蛹期。

55、不完全变态:昆虫只经过卵、幼虫和成虫3个阶段发育,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生活习性均相似。

56、石榴体:又称柯赫氏兰体,寄生于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所形成的多核虫体,为裂殖体。

57、卵胎生:(雌虫产出带幼虫的虫卵),有的线虫产出的虫卵已含有形成的幼虫。

58:胎生:(雌虫产出幼虫),还有的线虫,虫卵在子宫内已孵化,直接产出幼虫。

59:卵生:雌虫产卵时,有的线虫虫卵内的胚细胞尚未分裂为单个,有的已经分裂成多个卵细胞。

60:变态:昆虫从幼虫变为成虫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生活习性及行为和本能上的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过程的综合,称为变态。

61、棘球砂:有的棘球蚴还能外生,即向母囊外衍生子囊。

游离于囊液中的盲囊、原头蚴和子囊统称为棘球砂。

62、皮肤肌肉囊:绦虫无体腔,由体壁围成一个囊状结构,有人称为皮肤肌肉囊。

二、填空题:1、生物间的共生关系包括:(共栖)、(互利共生)、(寄生)。

2、寄生于家畜体内的复殖吸虫的生活史较复杂,其主要特征需要更换一个或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或陆地螺),第二中间宿主多为(节肢动物或软体动物)等。

3、吸虫的发育过程经历(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和(囊蚴)各期。

(即吸虫的幼虫各期)只有(囊蚴)才具有感染性。

4、片形吸虫在我国有两种:(肝片吸虫)和(大片形吸虫),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肝脏胆管)中,也寄生于人体。

中间宿主为(淡水螺)。

5、布氏姜片吸虫寄生于(猪和人的十二指肠)。

中间宿主是(扁卷螺)。

6、华支睾吸虫,即肝片吸虫,寄生于(人、犬、猫、猪的肝脏胆管和胆囊),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为(某些淡水鱼和虾)。

7、歧腔吸虫寄生于(反刍动物牛、羊、骆驼和鹿的肝脏胆管和胆囊内),偶尔也寄生于人。

第一中间宿主为(陆地螺<蜗牛>),第二中间宿主为(蚂蚁)。

8、阔盘吸虫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胰脏胆管)内,包括(腔阔盘吸虫)、(胰阔盘吸虫)和(枝阔盘吸虫)。

其中胰阔盘吸虫的发育需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陆地螺),第二中间宿主为(草螽)。

9、日本分体吸虫,即(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为(湖北钉螺),成虫寄生于(人和动物的肝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的小血管)。

10、东毕吸虫寄生于(哺乳动物的门静脉血管)。

东毕吸虫的虫卵无卵盖。

毛毕吸虫,即(鸭血吸虫),寄生于(家鸭、野鸭和其它鸟类的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

11、前后盘吸虫的成虫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动物的瘤胃和胆管壁上),其毛蚴的中间宿主为(扁卷螺)。

12、棘口吸虫寄生于(家禽和野禽的大小肠),有的也寄生于哺乳动物包括人体。

13、前殖吸虫寄生于(家禽及其他鸟类的输卵管、法氏囊、泄殖腔及直肠),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第二中间宿主为(各种蜻蜓及其稚虫)。

前殖吸虫包括(卵圆前殖吸虫)、(透明前殖吸虫)和(楔形前殖吸虫)。

14、寄生于小肠内的绦虫有(泡状带绦虫)、(豆状带绦虫)、(多头蚴绦虫)、(细粒棘球绦虫)、(犬复孔绦虫)、(孟氏叠宫绦虫)、(宽节双叶槽绦虫)。

15、绦虫虫体分为(头节)、(颈节)和(体节),其中头节分为(吸盘型)、(吸槽型)和(吸叶型)。

节片因发育程度不同分为(幼节)即“未成熟节片”,(成节)即“成熟节片”,和(孕节)即“孕卵节片”。

体壁由(角皮)、(皮下层)和(肌肉层)组成。

16、绦虫在终末宿主体内的受精方式有(异体受精)、(自体受精)和(异节受精)。

17、中绦期幼虫包括(假叶目)和(圆叶目)两个类型。

圆叶目的形式有(囊尾蚴)、(棘头蚴)、(多头蚴)、(链尾蚴)和(似囊尾蚴)。

假叶目的形式有(原尾蚴)和(实尾蚴)。

18、圆叶目的发育史包括三个阶段(卵<含六钩蚴>)、(囊尾蚴/似囊尾蚴)和(成虫)。

19、同一种动物既被幼虫寄生,又被成虫寄生的是(猪囊尾蚴)。

成虫和幼虫寄生同一宿主的寄生虫是(猪旋毛虫)。

20、猪囊尾蚴(猪带\肉绦虫)是链状带绦虫的中绦期,主要寄生于(横纹肌)内。

人感染猪囊尾蚴的常见寄生部位是(脑、眼、心肌及皮下组织)等。

只有猪囊尾蚴和牛囊尾蚴的终末宿主是人,其他的均为肉食性动物。

21、牛囊尾蚴是无钩绦虫,亦称牛带绦虫的中绦期,寄生于牛的肌肉内。

牛带绦虫只寄生于(人的小肠)中,牛囊虫在牛肉中最常寄生部位为(咬肌、舌肌、心肌、肩胛肌、颈肌及臀肌)。

22、细颈囊尾蚴是泡状带绦虫的中绦期,俗称“水铃铛”,寄生于(绵羊、山羊、猪),偶见于(牛及其他野生反刍动物的肝脏浆膜、大网膜、肠系膜及其他器官)中。

23、羊囊尾蚴是绵羊带绦虫的中绦期,寄生于(羊的肌肉)24、豆状囊尾蚴是豆状带绦虫的中绦期,寄生于(兔的肝脏、肠系膜和腹腔内),成虫寄生于(犬科动物的小肠内)。

25、链囊尾蚴是带状带绦虫的中绦期,寄生于(鼠类的肝脏),成虫寄生于(猫的小肠)。

26、脑多头蚴,又称脑共尾蚴或脑包虫,是多头带绦虫的中绦期,寄生于(羊的脑及脊髓)。

感染初期,六钩蚴移行,引起(脑炎和脑膜炎);感染后期出现典型症状,寄生于(大脑额骨区)时,(头下垂,向前直线奔跑或呆立不动,常把头抵在任何物体上。

寄生于(大脑颞骨区)时,常向患侧做转圈运动,所以叫回旋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