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两河流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及其创造的楔形文字,理解楔形文字对于两河流域文明形成发展的作用及其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
(2)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及其统治。
(3)掌握《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目的、地位、作用,了解古巴比伦文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2)通过对《汉漠拉比法典》内容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
通过图片、文献等资料的相互印证,再现历史,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认识古代西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地区之一,为人类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2)通过学习《汉漠拉比法典》,认识到法律的发展反映了人类社会正义和公平观念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了解《汉漠拉比法典》的内容和实质。
【教学准备】
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示标导入。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手周杰伦演唱的《爱在西元前》,并同步展示歌词。
注意重点标记以下歌词:“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摸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底格里斯河、古文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泥板上的字迹、楔形文字”。
教师:这是一首具有历史沧桑感的歌曲,歌词据说是词作者在参观博物馆后有感而发创作的。
这首歌以独特的想象把西亚的历史文明融入其中,让人回味无穷,它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世界古代文明之窗。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两河流域,去了解那段历史吧!
(二)出示学习目标。
二、查学诊断。
1.概述。
(1)兴起:公元前3500-前3100年,苏美尔人就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20多个国家,并发明了楔形文字。
(2)融合:苏美尔各国之间不断争斗,外部入侵者乘势而入,苏美尔人逐渐消失,融合到其他族群之中。
2.建立:公元前2000年左右,阿摩利人侵入两河流域,占据巴比伦,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
3.发展:公元前1792年,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继位。
在他的治理下,巴比伦王国成为囊括整个两河流域的大国。
4.目的:为了强化统治,缓和社会矛盾。
5.地位:《汉谟拉比法典》是历史上已知最早的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
6.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贵族的恣意妄为,限制了高利贷和债务奴隶制,缓和了社会矛盾,具有积极意义。
三、导学施教。
1.目标导学一:“河间之地”。
两河流域炎热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河流两岸水力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
苏美尔人很早就在河流沿岸定居。
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发生地之一,苏美尔人在那里种植大麦、小麦和椰枣等农作物,他们掌握了青铜工具,青铜工具日趋普遍。
他们还发明了轮子,制造出车辆,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
他们根据月亮的盈亏变化制定了阴历,一年354天,并设置闰月来补足。
他们创造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公元前3000年前后,两河流域南部出现了一批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它们管辖区域都不大,人口也不多。
各国为了争夺人口、土地和水源,陷入长期的混战之中。
2.目标导学二:古巴比伦王国。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以巴比伦城为统治中心。
汉谟拉比宣扬王权神授,将国家的行政、司法、军事大权都集中在自己手中。
两河流域的统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农业是古巴比伦王国的主要生产部门,为了促进生产,国家组织扩建和完善灌溉系统。
农业中广泛采用青铜工具。
手工业有纺织、制陶、冶金、造船等门类。
古巴比伦王国有发达的运河网,各地商业往来频繁,贩运的商品包括金属制品、纺织品和谷物等;对外贸易活跃,其商队远达幼发拉底河上游、埃及和印度河流域。
3.目标导学三:依法治国。
(1)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子之眼,则应毁其眼。
(2)倘自由民击落与之同等之自由民之齿,则应击落其齿。
(3)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
材料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是怎样的一部法典?
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保存至今的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
序言和结语主要宣扬王权神授,颂扬汉谟拉比的功绩,声称立法是为了维护社会公正。
法典正文有282条,内容包括诉讼程序、刑事判罚、社会等级、经济纠纷等各方面的规定,几乎涉及巴比伦人生活的所有领域。
从法典来看,巴比伦的居民分为全权自由民、非全权自由民和奴隶几个等级。
奴隶可以被买卖、转让。
如果奴隶与自由民发生冲突,同样的罪行,奴隶受到的处罚会更重。
法典明确保护土地出租人的利益,规定如果所租土地遭遇水灾,租户必须按照相邻土地的收成缴租。
法典也有保护消费者权利的条文。
例如,如果在出卖的酒中掺水,则卖酒者会被沉入水中。
法典还有保障孤寡等弱小者权益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有稳定社会的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法典体现了在同等级的公民中实行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对等原则,在不同等级中维护高等级的利益。
四、练测促学。
1.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该地区最早文明的创造者是()。
A.苏美尔人
B.阿摩利人
C.加喜特人
D.古埃及人
2.文字是承载语言的图像或符号。
苏美尔人创造的古老文字是()。
A.象形文字
B.楔形文字
C.甲骨文
D.字母文字
3.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建立古巴比伦王国的是()。
A.阿卡德人
B.苏美尔人
C.阿摩利人
D.雅利安人
4.大河流域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人类璀璨的文明。
在两河流域孕育的古代,人类文明是()。
A.古巴比伦文明
B.古印度文明
C.古希腊文明
D.古埃及文明
5.我想研究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奴隶社会的情况,请你告诉我应选哪个作为素材()。
A.金字塔
B.《汉谟拉比法典》
C.种姓制度
D.《论语》
6.《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它允许主人买卖或转让奴隶;还规定拐走他人的奴隶或隐藏逃奴者处死。
这表明法典()。
A.维护奴隶阶级的利益
B.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C.维护严格的种姓制度
D.维护全体居住者利益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01年12月至1902年1月,法国考古队在埃兰古都苏撒遗址发现以阿卡德语镌刻的汉谟拉比法典石碑。
石碑由三块黑色玄武岩合成,高2.25公尺,上部周长1.65公尺,底部周长1.90公尺。
石碑上部是太阳神、正义神沙玛什授予汉谟拉比王权标的浮雕。
浮雕下面是围绕石碑镌刻的法典铭文,共3500行,楔形文字是垂直书写的。
(1)《汉谟拉比法典》是由谁在什么时候制定的?
(2)此法典制定的目的是什么?
(3)法典由哪三部分组成?内容涉及哪些方面?
教师点拨:
(1)汉谟拉比在公元前18世纪时制定。
(2)为维护统一王国的统治和奴隶制社会秩序。
(3)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
内容涉及诉讼、财产、债务、奴隶、婚姻、赔偿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来到两河流域,探寻了古代西亚这段尘封的文明。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
古巴比伦王国在这里勃兴,辉煌鼎盛。
透过《汉漠拉比法典》,我们了解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面貌。
正是依靠这部法典,汉漠拉比时代的巴比伦成为古代奴隶制国家中统治最为严密的国家。
法律的发展,反映了人类社会正义和公平观念的进步,正如历史学家们的评价:“法典照亮了当时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也照亮了后世的法治之路。
”以《汉漠拉比法典》为代表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两河流域地肥沃,苏美尔人先建国;
创建文字是楔形,种族消亡因内争。
游牧民族乘机侵,阿摩利建巴比伦。
汉谟拉比制法典,巩固统治缓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