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中医识方
川芎[chuān xiōng] 【原名】川芎【别名】山鞠穷;芎藭;香果;胡藭;马衔;雀脑芎;京芎;贯芎;抚芎;台芎;西芎;芎穷;胡芎;九元蟊;酒芎;山鞠芎;杜芎;川穹【药性】温性【药味】辛【归经】归肝经、胆经、心包经。
【功效】行气开郁,祛风燥湿,活血止痛【主治】治风冷头痛旋晕,难产,产后瘀阻块痛,痈疽疮疡,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风湿痹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研末,每次1~1.5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撒;或煎汤漱口。
【禁忌】阴虚火旺,上盛下虚及气弱之人忌服。
【现代药理研究】
1.川芎嗪对血栓形成有抑制作用。
川芎嗪和阿魏酸有明显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2.不同剂量川芎煎剂对心肌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有不同影响。
3.川芎水提物和生物碱具有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氧状态的作用。
4.川芎嗪能对抗心律失常。
川芎水提物与生物碱既有扩张冠脉流量的作用,又具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
5.川芎嗪能扩张外周血管,对微循环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6.川芎嗪对多种平滑肌痉挛与水肿均有抑制作用。
7.川芎嗪对实验性肾小球肾炎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8.川芎有明显镇静作用。
9.川芎浸膏能有效地收缩子宫;川芎水溶性制剂可以对抗各种放射。
川芎嗪还可对抗肿瘤转移;使急性出血性胰腺炎得到抑制。
川芎对动物骨折的愈合和血肿的吸收有明显促进作用,还可增强免疫功能。
【古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
主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
《名医别录》:无毒。
主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诸寒冷气,心腹坚痛,中恶,卒急肿痛,温中内寒。
《日华子本草》:畏黄连。
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
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破疗结宿血,养新血,长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瘘,脑痈,发背,瘰沥,瘿赘,疮疥,及排脓,消瘀血。
《药性赋》:味辛,气温,无毒。
升也,阳也。
其用有二:上行头角,助清阳之气止痛;下行血海,养新生之血调经。
《本草纲目》:川芎,血中气药也。
肝苦急,以辛补之,故血虚者宜之。
辛以散之,故气郁者宜之。
《左传》言麦曲,川芎御湿,治河鱼腹疾。
予治湿泻,每加二味,其应如响也。
血痢已通而痛不止者,乃阴亏气郁,药中加芎为佐,气行血调,其病立止。
此皆医学妙旨,圆机之士,始可语之。
五味
入胃,各归其本脏。
众服则增气偏胜,必有偏绝,故有暴夭之患。
若药具五味,备四气,君臣作使配合得宜,岂有此害哉?如川芎,肝经药也。
若单服既久,则辛喜归肺,肺气偏胜,金来贼木,肝必受邪,久则偏绝,岂不夭亡?故医者贵在格物也。
燥湿,止泻痢,行气开郁。
《景岳全书》:味辛微甘,气温,升也,阳也。
其性善散,又走肝经,气中之血药也。
反藜芦。
畏硝石、滑石、黄连者,以其沉寒而制其升散之性也。
芎归俱属血药,而芎之散动尤甚于归,故能散风寒,治头痛,破瘀蓄,通血脉,解结气,逐疼痛,排脓消肿,逐血通经。
同细辛煎服,治金疮作痛。
同陈艾煎服,验胎孕有无三四月后,服此微动者,胎也。
以其气升,故兼理崩漏眩运;以其甘少,故散则有余,补则不足。
惟风寒之头痛,极宜用之,若三阳火壅于上而痛者,得升反甚。
今人不明升降,而但知川芎治头痛,谬亦甚矣。
多服久服,令人走散真气,能致暴亡,用者识之。
《神农本草经读》:川芎气温,秉春气而入肝;味辛无毒,得金味而入肺。
风为阳邪,而伤于上,风气通肝,肝经与督脉会于巅顶而为病,川芎辛温而散邪,所以主之。
血少而不能热肤,故生寒而为痹;血少而不能养筋,故筋结而为挛;筋纵而为缓;筋结而为急,川芎辛温而活血,所以主之。
治金疮者,以金疮从皮肤以伤肌肉,川芎秉阳明金气,能从肌而达皮肤也。
妇人以血为主,血闭不通,则不生育,川芎辛
温通经,而又能补血,所以治血闭无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