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摘要]受传统学生观的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存在着很多对学生的错误认识,阻滞了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

文章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阐述了如何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以有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人。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学生观教育教学改革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活动过程,成为科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精神财富的过程。

知识的获得与内化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对知识进行自主性地构建。

因此,在这种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需要超越传统的学生观,对学生赋予新的认识和理解。

一、对传统学生观的反思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许多对学生的错误认识,主要表现在:
1.忽视学生的生命特性。

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具有丰富个性的人,是一个个具有活力的生命个体。

因此,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主体加以对待。

但在现实的教育中,学生往往被看做管理的对象,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讽刺、侮辱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对学生的心灵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除此之外,更多的学生被当做填充的容器,被动地、严格地而且是整齐划一地学习教材的内容。

我们知道,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是一种具有主体性的客观存在。

人一旦成为客体,就被剥夺了主体的自我创造能力,人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以对人的方式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主体性,这是对作为人的活动的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但在教育现实中,这一基本要求尚未得到实现。

2.忽视学生的生活特性。

当前,我国学生的最大问题就是生活太单调,单调的生活导致了素质的片面发展,单调的生活压抑了青少年的成长。

多年来,学生被置于“书本世界”或“科学世界”之中,学生的生活、成长经验和社会现实成为课程和教学遗忘的角落,教育与生活脱离,课程远离学生的生活及其经验是当前中小学教育中的通病。

新课程强调回归学生生活,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把学生视为生活世界中的人,而不仅仅是“书本世界”中的人。

只有“人在世界中”“人在他人中”,才能融入人类的社会生活历史之中。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在教育中,人们往往不自觉地把自己、把学生排斥在他人和世界之外去认识事物和自己。

处在教育之中的
学生,脱离了日常生活情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也都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特性,不考虑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

3.忽视学生的发展特性。

每个人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尤其是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更具发展的可能性,可塑性更强,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但是,传统的教育只看到学生现有的、静态的发展,而忽视学生潜在的、动态的发展,许多教师过早地给学生贴上了“差生”的标签,依据学生一时表现就断言学生没有发展的可能,致使学生潜能得不到应有的充分发挥。

另外,学生是未完成的人,是稚嫩的、不成熟的人,可以说,犯”错误”是儿童的“天性”,他们会不经意地犯一些在成人看来是荒唐可笑的“错误”,但不少教育工作者在这个问题上陷入了很深的误区,总是不能容忍学生的“幼稚”和“错误”。

动辄将孩子们的童心童趣斥责为幼稚、顽皮,轻则教训两句,重则大声呵斥,更有甚者还会体罚或变相体罚。

4.忽视学生的差异特性。

学生是独特的人,学校和班级里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这一个”,都是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

学生的独特性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教育资源。

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学生的这种独特性却常常被忽视,学生成为抽象的人而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

我们常会看到,一些教师无视学生也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无视学生差异的存在,企望按照统一的目标、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方式和途径,制造统一的“标准件”,其结果是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不到充分开发,部分学生因为不能“适合于”这种教育而成为“差生”。

二、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观的建构
1.学生是活生生的人。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教育只有从面对生命的角度出发,才能展现出它的无尽魅力。

在新课程教学中,确立“学生是活生生的人”的观念,意味着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

教师的教必须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和探究活动中来,解放他们的眼睛让他们去看,解放他们的手让他们去做,解放他们的大脑让他们去想,解放他们的嘴让他们大胆去说,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学习。

而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参与热情、参与程度,关注他们的态度和需求,及时激励、点拨和帮助学生,做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使他们在自主与互动的生命活动中学习、体验、感悟和发展,使课堂焕发勃勃生机。

2.学生是生活中的人。

新课程强调回归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把学生视为生活世界中的人,而不仅仅是“书本世界”中的人。

教育的各种要素和教育活动应反映学生生活背景与实际,回归生活,联系生活,追求并实现教育本身具有的生活意义。

学生是生活中的人,是生活世界中的人。

面向学生的教育,必须面向学生的
生活,面向他们的生活世界。

因此,新课程强调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以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引导学生在习得书本知识的同时,形成对待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健全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并形成健康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也只有这样,教育才充满生命的活力,才具有生活意义,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生活的主人,才能帮助学生通过现实去寻求走向完人理想的道路。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去“进入生活”,帮助他们以一切可能的形式去实现他自己,使他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旺盛时期,他们对事物敏感、好奇,生性好动,善于模仿、尝试并富于想象。

回顾我们自己的成长过程和经历,每一步、每一个阶段的发展和成长,也无不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经历生命成长的过程,是一个智力不断被开发、挖掘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力不断被激发、释放的过程。

据此,我们应该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

而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发现和开发学生的潜力,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教师的天职是对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持有热情和期望,“让每个孩子都获得成功”应该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信条。

每个学生都是一片有待开发或进一步开垦的土地,其身上都存在着“不完善”和“未确定性”。

教师应视之为教育的资源和财富,加以开发和利用,把他们存在着的多种潜在发展可能变成现实。

教师长久的、坚定的期望会给学生以极大的动力,使学生获得心理上广阔的发展空间。

4.学生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强调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由于遗传因素造成的先天禀赋和家庭社会等环境的后天影响,学生有着各自独特的个性,学生的学习客观上也存在着差异。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学习能力倾向不同,决定了不同学生对同样的内容和任务的学习速度、学习时间以及所需要的帮助不同。

因此,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所有学生在同样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和学习方式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是不现实的。

确立“学生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的学生观,意味着教育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发展创造空间。

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提供学习素材,设计多元化的课堂及课外学习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适合的方式进行学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智力都能不同程度地得到进一步开发。

三、结论
综上所述,新课程理念强调关注每一位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树立正确的、适应时代发展的学生观,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和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Z].2001-
06-08.
[2]许锋华.学生观的消解与新型学生观的重塑[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7).
[3]程斯辉,明庆华.关于学生观的新视野[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
[4]李斌.世纪教师应有的学生观[J].教育评论,200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