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课程名称中文名称:《无机化学》英文名称:《Inorganic Chemistry》二、学时与适用对象课程总计152学时,其中理论课120学时,实验课32学时。
本标准适用于三年制应用化工专业学生。
三、课程性质地位无机化学是应用化工专业专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优秀化工人才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掌握了无机化学基本原理和重要元素的化学基础知识,注重化学与化工的交叉与结合,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思路。
四、课程基本理念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本着为学员终身学习奠基的思想,强调“重基础、重能力、重素质”的原则,着重介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员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逐步提高学员的自学能力,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标准根据《高职高专院校制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以课程基本理念为指导,在总结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课程目标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具体明确的阐述。
《无机化学》课程的学习包括理论课、实验课。
理论课的安排120学时,实验课32学时。
理论课采用大班课教学,辅以多媒体电教手段,以教员讲授为主。
教学中灵活运用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教学,增强教学互动,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验课采用小班课教学,以学员亲自动手操作为主,实验课教员只做必要的讲解、示范和提示,全面培养学员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逐步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为了尽可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学员对无机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评价学员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本课程考核采用理论考核与实验考核分别考核,将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作为本课程最终成绩的评定依据。
实验成绩按照平时出勤、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占60%,实验考试占40%比例分配;理论考核按照平时出勤、作业、课堂表现占40%,理论考试占60%比例分配。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对《无机化学》的学习,能掌握元素周期律、近代物质结构理论、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等基本理论;掌握溶液的酸碱平衡、氧化还原平衡、沉淀溶解平衡和配位平衡;在原理的指导下,了解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掌握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的主要化学性质、结构、变化规律和用途;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具备科学思维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为其它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分类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基本理论知识(1)掌握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熟悉溶液的依数性并了解其生理意义;(2)熟悉质量作用定律、化学平衡定律;(3)掌握缓冲溶液的缓冲作用原理及pH值的有关计算,了解缓冲溶液的应用;(4)掌握溶度积概念和溶度积规则,熟悉沉淀的生成和溶解的基本知识和计算;(5)熟悉氧化还原平衡、能斯特方程相关计算;熟悉氧化还原的有关概念;(6)了解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熟悉四个量子数的意义及其取值。
熟悉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周期表、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7)掌握价键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并能运用上述理论判断分子的空间构型;(8)掌握配合物的概念、组成、命名和配合物中的价键理论;(9)了解一些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组成、性质及离子鉴定等有关知识。
2、基本技能1、独立进行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等基本实验操作;2、掌握分析天平、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等实验仪器的使用;3、根据实验要求,通过文献查阅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设计;4、描述实验现象,正确、规范地完成实验记录。
(二)过程与方法1、参与课堂讨论,课后及时复习和独立完成作业,努力提高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2、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3、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4、参与交流和讨论,学会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交流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并认同化学在社会发展和化工研究中的积极作用,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2、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3、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4、热爱化学,热爱本专业,学习态度认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为医化工事业的发展学习化学的志向。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理论课学时安排章节教学内容学时绪论 2第一章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8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8第三章电解质溶液和离子平衡8第四章氧化和还原8第五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12第六章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12第七章配位化合物12第八章主族金属元素(一)碱金属和12碱土金属第九章主族金属元素(二)铝锡铅砷12锑铋第十章非金属元素(一)氢稀有气体12卤素第十一章非金属元素(二)氧硫氮磷碳4硅硼第十二章过渡元素(一)铜副族和锌副4族第十三章过渡元素(二)铬锰铁钻镍 4总复习 2理论考试 2合计120实验课学时安排序号实验内容学时1 溶液的性质和配制 22 化学反应速度和活化能 33 缓冲溶液的配制与pH值测定 34 醋酸解离常数的测定 35 解离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 26 粗盐的提纯和精制 47 硫酸铜的提纯 48 元素性质 39 硝酸钾的制备 310 硫酸亚铁铵的制备 3合计30二、内容要点与基本要求(一)理论课【说明:教学内容划分为三级,即核心内容、重点内容、一般内容。
核心内容构成课程的主体框架,是教员必须在课堂上讲深讲透、学员必须掌握的内容;重点内容是核心内容的延伸和丰富,教员在课堂上可以少讲,但必须指导学员学习并熟悉的内容;一般内容指教员可以不讲,但学员必须通过自主学习并了解的内容】绪论基本要求:了解无机化学的发展和研究内容;了解化学与化工的关系。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基本要求:掌握有关气体基本定律的应用;掌握液体的蒸汽压、液体沸点的含义及应用;熟悉热力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反应热效能的计算;重点:有关气体基本定律的应用;液体的蒸汽压、液体沸点的含义及应用;热力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反应热效能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难点:有关气体基本定律的应用;质量守恒定律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基本要求:理解化学反应速率表示法及其理论;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和平衡移动的判断重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平衡常数的计算和平衡移动的判断难点:平衡常数的计算和平衡移动的判断第三章电解质溶液和离子平衡基本要求:熟悉弱电解质、强电解质和难溶电解质的特点;掌握一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及其有关计算,了解多元弱酸的电离平衡;熟悉同离子效应的概念和缓冲溶液的缓冲作用原理;了解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变色范围;掌握溶度积的运算;掌握溶度积规则的应用;掌握分步沉淀和沉淀转化的原理重点:弱电解质、强电解质和难溶电解质的特点;一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及其有关计算;溶度积规则的应用;分步沉淀和沉淀转化的原理难点:一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及其有关计算;溶度积规则的应用;分步沉淀和沉淀转化的原理第四章氧化和还原基本要求: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方程式的配平;熟悉原电池的组成、原理,理解电极电势的概念机标准电极电势的测定;掌握能斯特方程的应用及电极电势的应用;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方程式的配平;原电池的组成、原理,理解电极电势的概念机标准电极电势的测定;能斯特方程的应用及电极电势的应用;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方程式的配平;能斯特方程的应用及电极电势的应用;第五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基本要求:了解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理论及有关概念;掌握四个量子数和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掌握元素周期表结构,理解元素性质的周期性重点:四个量子数和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结构难点:四个量子数和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结构第六章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基本要求: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理论及有关概念;理解杂化轨道理论与分子几何构型的关系;掌握分子间力的种类、特点及氢键理论;掌握离子晶体的特性和常见的离子晶体,了解原子晶体与分子晶体的内部结构及其特性,学会判断晶体的类型重点:离子键和共价键理论及有关概念;分子间力的种类、特点及氢键理论;离子晶体的特性和常见的离子晶体难点:离子键和共价键理论及有关概念;离子晶体的特性和常见的离子晶体第七章配位化合物基本要求:掌握配合物的组成和命名;理解配合物的价键理论;熟悉溶液中配位平衡的基本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了解配位平衡的有关计算;了解螯合物的概念及其特殊稳定性,了解配合物在化工和分析方面的应用重点:配合物的组成和命名;配合物的价键理论难点:理解配合物的价键理论第八章主族金属元素(一)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基本要求:了解碱金属、碱土金属单质的典型性质;掌握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重要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性质及主要用途;掌握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类的溶解性和热稳定性的变化规律重点: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重要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性质及主要用途;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类的溶解性和热稳定性的变化规律难点: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重要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性质及主要用途;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类的溶解性和热稳定性的变化规律第九章主族金属元素(二) 铝锡铅砷锑铋基本要求:熟悉铝的缺电子性、亲氧性和两性等典型化学性质;掌握单质铝、铝的氧化物、铝的氧化物的性质,铅(Ⅳ)和锡(Ⅳ)的氧化性,锡(Ⅱ)的还原性;了解铅、可溶性铅和三氧化二砷的毒性;熟悉砷、锑、铋的氧化物的酸碱性,亚砷酸钠、硝酸铋、铋酸钠、锑的氯化物的主要性质及用途。
重点:单质铝、铝的氧化物、铝的氧化物的性质,铅(Ⅳ)和锡(Ⅳ)的氧化性,锡(Ⅱ)的还原性难点:铝的缺电子性、亲氧性和两性等典型化学性质;单质铝、铝的氧化物、铝的氧化物的性质,铅(Ⅳ)和锡(Ⅳ)的氧化性,锡(Ⅱ)的还原性第十章非金属元素(一) 氢稀有气体卤素基本要求:了解氢的三种同位素、氢在化合物中的成键形式;稀有气体的结构和用途;熟悉卤素单质、卤化氢和氢卤酸、氯的含氧酸及其盐的主要性质;掌握氯的含氧酸及其盐的热稳定性的变化规律重点:卤素单质、卤化氢和氢卤酸、氯的含氧酸及其盐的主要性质;氯的含氧酸及其盐的热稳定性的变化规律难点:卤素单质、卤化氢和氢卤酸、氯的含氧酸及其盐的主要性质;氯的含氧酸及其盐的热稳定性的变化规律第十一章非金属元素(二) 氧硫氮磷碳硅硼基本要求:熟悉非金属元素氧、硫、氮、磷、碳、硅、硼及其主要化合物的结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