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里失落的村落
大凉山麻风病康复村即阿布洛哈村,地处金沙江大峡谷内,隶属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乌依乡,距布拖县城60多公里,四面环绕着海拔三四千米高山,西溪河穿行而过,地势险要,不通公路,仅有一条坡度达60度的盘旋小路与外界相通。
这条通往外界的小路,一边是数百米的崖壁,一边是险如剃刀的深渊,坡面最宽处不足一米,窄的地方只有几十公分。
20世纪50年代,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麻风病肆虐,当时医疗条件落后,很多人染上麻风病,为不传染其他人,这些麻风病人被迁移到几乎与世隔绝的大山里。
这些麻风病人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的生存了下来。
由于不与外界通婚而自然形成的村内婚姻关系,把整个村子变成了亲戚关系盘根错节的大家庭。
在这里,大家相互平等,相互帮助,艰辛而顽强地生活。
他们要战胜的不仅是病魔,更多的是来自外界甚至是来自他们自身的歧视。
然而对于对麻风病并不甚了解的村外人来说,整个村子都是噩梦。
1986年村里成立了大营盘小学,只有一位名叫王文福的代课教师,拿着每月24元的收入在这里任教,1999年,工资涨到56.5元,2000年,台湾“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的张平宜女士来到村子,凭借来自**各界人士的捐款,为原
本非常简陋的学校修建了新教室、食堂、办公室、厕所,同时相应提高教师工资标准,吸引了附近的教师前来任教。
从2002年开始,陆续有11位老师来到这里。
而这段时间,也有一些年轻村民出村打工。
外界信息的不断流入使得家长们越来越认识到知识的重要,自觉地让孩子走进学校接受教育。
麻风村的第三代人已经能够读书写字,并且能说普通话。
目前村子里文化水平最高的是几个刚刚小学毕业去县里读初
中的孩子。
以前,这里从来没有一个人念完小学。
现在,村子里的老人剩下不足百人,只占全村村民人数比例的百分之十。
这些老人的后代就已经是健康人了,但至今大营盘的孩子仍旧被周围村子的居民称作“癞娃子”。
在中国,这样的麻风病村不计其数,仅凉山州就有17个之多。
而政府更愿意将这样的村子称为“麻风病康复中心”。
随
着患者的康复和老人的逝去,麻风村里麻风病人的比例在不断下降,可能再过二三十年,麻风病村将不再有一个麻风病人,但是笼罩在村庄上空和人们心中的阴云却不知多少年后才会消退。
现在,在**及国际组织的帮扶下,麻风病也得到了有效控制;麻风病人已经基本康复和治愈,而且有了第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