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成绩中国地质大学()本科生实验报告《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上机实验报告姓名:建明班级: 061154学号:指导老师:卞爱飞小组成员:建明,朴青峰完成日期: 2018年5月11日目录1.一维带通滤波……………………………………………………………………………………………… (1)2. 动校正与叠加 (10)3. 偏移算子点脉冲响应 (14)4. 叠后数据偏移 (17)5. 总结 (21)1.一维带通滤波实验1.1.实验目的利用一维频率域滤波方法分析实际地震资料中有效信号与干扰波的时空分布特征,掌握低通、带通、高通滤波器的设计方法和相关SU模块的调用方法,设计频率域滤波器进行有效信号与噪音的分离,对滤波前后地震剖面进行处理效果对比显示,分析一维滤波方法的优缺点。
1.2.基本原理本实验核心处理模块为sufilter常用的模块调用方法为:sufilter <filein.su >fileout.su [ f=x1,x2,x3,x4 amps=y1,y2,y3,y4 ] & 吧其中 sufilter 为调用模块名称,filein.su 为输入的 SU 格式时间域多道地震信号文件名,fileout.su 为处理输出的 SU 格式时间域多道地震信号文件名,f 为频率控制点,amps 为对应频率控制点的振幅值,&表示后台运行,[]表示方括号的参数有默认值,可选填。
对于标准的频率域带通滤波器,4个控制频点及相应频点振幅谱即可确定一个带通滤波器的形态。
1.3.实验步骤(1)在当前控制台输入’cd $CWPROOT/demos/nmo’命令进入SU动校正与叠加演示目录,输入命令‘sh pre.sh学号’学号为个人实际学号。
(2)合成演示数据。
(3)原始数据显示。
(4)原始数据增益补偿。
(5)原始数频谱分析。
(6)对比不同频带信号特征。
(7)设计带通滤波器1.4.实验结果与分析1.4.1.原始数据原始数据的图像如图1-1所示,振幅只有在中间的上半部分比较明显,其他地方振幅基本为0,通过显示模块suximage后得到的图像如图1-2—图1-5所示,从图1-2可以看出在中间部分存在比较明显的扫帚状的面波噪声, perc的选择并不是越大越好,在perc=90时,数据显示最清晰,继续增大,数据显示效果降低。
图1-1:原始数据图1-2:原始数据(perc=85)图1-3:原始数据(perc=90)图1-4:原始数据(perc=95)图1-3:原始数据(perc=901.4.2原始数据增益补偿原始数据的图像如图1-1所示,通过增益显示后得到的图像如图1-6—图1-9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中间部分存在比较明显的扫帚状的面波噪声,地震波能量明显减弱,不同的Tpow值对不同深度的增益补偿效果不同,Tpow值越小,浅部的能量突出效果明显,Tpow值越大,深部的能量突出效果越明显。
图1-6 增益补偿(tpow=1)图1-7 增益补偿(tpow=2)图1-8 增益补偿(tpow=3)图1-9 增益补偿(tpow=4)1.4.3原始数据频谱分析原始数据频谱分析如图1-10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能量主要集中在频率为5-40Hz的低频围,在60-80Hz的频率分布有零星的能量,可能是在对应位置下面存在波阻抗较大的界面,并且随着perc值得增大,浅部能量也被压制。
图1-10频谱分析(perc分别为95,97,99,99.9)1.4.4低通滤波对其进行低通滤波(sufilter模块,f=0,15,40,50,amps=1,1,0,0)得到的图像如图1-11所示,与原始图像相差不大,中间的面波噪声依然没有过滤掉,且浅层反射的振幅减弱,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浅层反射波频率高,被过滤掉了。
图1-11:低通滤波图1-12:高通滤波1.4.5高通滤波设计不同的高通滤波器对其进行高通滤波,得到的图像如图1-12所示,通过比较,高通滤波对面波的压制作用较大。
1.1.6带通滤波设计带通滤波器,得到的图像如图1-13所示,其中滤波器参数为f=15,20,50,70,amps=0,1,1,0时,带通滤波结果可以基本过滤掉面波,得到的带通滤波的结果中在中间某些部分振幅减弱,图像变得不连续。
图1-13:带通滤波1.1.7带通滤波设计设计带通滤波器,其中滤波器参数如下图(图1-14),滤波结果如图1-15,其中参数为f=19,20,30,35,amps=0,1,1,0时,带通滤波结果可以基本过滤掉面波,得到的带通滤波的结果中在中间某些部分振幅减弱,图像变得不连续。
图1-14 带通滤波器参数图1-15 带通滤波结果2.动校正与叠加2.1.实验目的利用合成地震数据制作速度谱进行交互速度分析,掌握SU动校正与叠加模块的原理与使用方法,分析动校正前后CDP道集变化特征与叠加效果。
2.2.基本原理动校正核心sunmo<fileein.su>fileout.su par=parf&其中sunmo为调用模块名称,filein.su为输入的SU格式CMP道集文件名,fileout.su为处理输出的SU格式CMP道集文件名,parf为速度交互分析拾取得到动校正速度参数文件,&表示后台运行。
叠加核心Sustack<filein.su>fileout.su &其中sustack为调用模块名称,filein.su为输入SU格式动校正后CMP道集文件名,fileout.su为处理输出的SU格式CMP道集叠加文件名,&表示后台运行。
2.3.实验步骤(1)在当前控制台输入’cd $CWPROOT/demos/nmo’命令进入SU动校正与叠加演示目录,输入命令‘sh pre.sh学号’学号为个人实际学号(2)层状模型数据合成。
在当前控制台输入命令‘sh 学号_job1.sh学号’生成演示模型数据并显示。
(3)叠前炮集数据合成。
在当前控制台输入命令‘sh 学号_job2.sh学号’得到合成的12炮叠前炮集数据并显示。
(4)交互速度分析。
在当前控制台输入命令‘sh 学号_job3.sh学号’按照提示进行速度谱交互拾取与保存,其中拾取时按照时间由小到大将鼠标放在能量团位置后按‘’S‘’键保存拾取结束按‘’q‘’退出在控制台确认保留本次拾取结果。
(5)动校正与叠加。
在当前控制台输入命令‘sh 学号_job4.sh学号’进行CDP道集分选,动校正叠加并显示。
(6)分析总结速度分析与动校正中的现象及其成因。
2.4.实验结果图2-1:层状模型数据图2-2:12炮叠前炮集数据2.4.1交互速度分析按照提示进行速度谱交互拾取与保存,其中拾取时按照时间由小到大将鼠标放在能量团位置后按‘’S‘’键保存拾取结束按‘’q‘’退出在控制台确认保留本次拾取结果。
图2-3交互速度分析2.4.2动校正与叠加如图,经过交互速度分析后,CDP分选道集如图2-4,同相轴的大致形态为双曲线,这时候我们需要对地震道集进行动校正,获取到如图2-5同相轴近乎水平的地震道集,最后,由动校正后的数据进行叠加。
由于交互速度分析不够精确,同相轴在远炮检距的地方出现扭曲,如图2-6。
图2-4 CDP道集图2-5动校正图2-6叠加3.偏移算子点脉冲响应3.1.实验目的掌握常用波动方程叠后偏移方法基本原理及相应 SU 模块使用方法,分析理想条件下不同偏移算法的点脉冲响应特征,通过简单模型偏移效果对比分析不同偏移方法的优缺点。
3.2.基本原理本实验核心处理模块为 sumigfd、 sustolt、 sugazmig、 sumigpspi(1)隐式有限差分法波动方程偏移模块 sumigfdsumigfd 的常用输入方法为:sumigfd < filein.su > fileout.su nz=x dz=y vfile=vel [dip=a] &其中 sumigfd 为调用模块名称,filein.su为输入的SU格式叠后地震信号,fileout.su 为处理输出的 SU 格式叠后偏移结果,x为偏移结果深度域采样点数,y 为深度方向网格间距,vel 为偏移使用的二进制速度文件名称,a 为最层倾角度数,支持45、 65、 79、 80、87、 89、90 这 7 种角度围,&表示后台运行。
[]表示方括号的参数有默认值,可选填。
(2)常速 F-K 域波动方程偏移模块 sustoltsustolt的常用输入方法为:sustolt < filein.su > fileout.su cdpmin=x cdpmax=y dxcdp=z [noffmix=a tmig=b vmig=c] &其中 sustolt 为调用模块名称,filein.su 为输入的 SU 格式叠后地震数据或叠前共偏移距地震数据,fileout.su 为处理输出的 SU 格式叠后偏移结果,x 为偏移输出起始cdp号,y为偏移输出结束cdp号,z为 cdp 间距,a为叠前共偏移距道混波道数,默认取 1,b 为偏移均方根速度数值取值时刻,c为对应时刻的偏移均方根速度,&表示后台运行。
[]表示方括号的参数有默认值,可选填。
(3)垂向变速 F-K 域相移法偏移模块 sugazmigsugazmig 的常用输入方法为:sugazmig < filein.su > fileout.su [vfile=vel] &其中 sugazmig 为调用模块名称,filein.su 为输入的 SU 格式叠后地震数据,fileout.su 为处理输出的 SU 格式叠后偏移结果,vel 为偏移使用的二进制速度文件名称,&表示后台运行。
[]表示方括号的参数有默认值,可选填。
(4)F-K 域相移加插值波动方程偏移模块 sumigpspisumigpspi 的常用输入方法为:sumigpspi < filein.su > fileout.su nz=x dz=y vfile=vel &其中sumigpspi 为调用模块名称,filein.su 为输入的SU 格式叠后地震数据,fileout.su 为处理输出的 SU 格式叠后偏移结果, x 为偏移结果深度域采样点数, y 为深度方向网格间距,vel为偏移使用的二进制速度文件名称,&表示后台运行。
3.3.实验步骤(1)在当前控制台输入’cd $CWPROOT/demos/implse’命令进入SU动校正与叠加演示目录,输入命令‘sh pre.sh学号’学号为个人实际学号(2)演示数据合成与显示(3)匀速模型生成与显示;(4)点脉冲响应计算;(5)点脉冲响应显示;(6)分析介质不同算子响应特性并解释差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