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导管护理常规.doc

导管护理常规.doc

导管护理常规
一、人工气道的护理常规
1.氧气管和湿化瓶、湿化水每24小时更换,长期带机的患者呼吸回路每
周更换,如果被痰液、血液等污染时随时更换。

2.口腔与气道分开使用吸痰管。

3.对于带呼吸机的患者,如果吸痰时需要断开呼吸机,要用无菌治疗巾。

4.吸痰盘每4小时更换一次,如果治疗巾被浸湿或被痰液、血液污染时,
应该随时更换。

5.适时吸痰,保持气道通畅;根据痰液的性质适时调整湿化液的温度,避
免湿化过度或湿化不足。

呼吸回路积水杯应处于管道的最低位,以免影响积水通气效果。

6.为避免导管随呼吸运动上下滑动和意外拔管,妥善固定导管,气管切开
导管系带松紧以一指为宜;气管插管导管在使用两条胶布固定的基础上需加用带子固定或使用一次性固定器;保持导管的中立位;呼吸机管道的高度不得高于气管导管,避免导管内的冷凝水返流入气道,增加VAP 发生的几率。

7.多取斜坡或半卧位,适时变换头位,以免颈项强直、体表压伤及咽喉损
伤。

8.观察口腔黏膜情况及患者症状和体征变换情况,及时发现相关并发症;
气管切开患者观察气管切开有无分泌物、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痰液的量、性状、气味;置管的深度。

9.准确记录插管的方法、途径、插管的深度、插管前后患者的病情变化及
处理措施;气管切开患者需要记录气管切开情况,如局部皮肤有无红肿、渗出,渗出物的性状;气道内痰液的情况。

二、脑室、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的护理常规
1.保持引流管通畅,标识清楚,防止引流装置受压、打折、扭曲。

2.留置脑室引流管期间,保持患者平卧位,如要摇高床头,需遵医嘱对应
调整引流管高度。

3.适当限制患者头部活动范围,患者躁动时,可酌情予以约束。

4.脑室引流瓶(袋)入口处应高于外耳道10~15cm; 硬膜外、硬膜下引
流管根据颅内压情况置于床面或遵医嘱调整。

5.引流早期(1~2h)特别注意引流速度,切忌引流过快、过多。

6.观察脑室引流管波动情况,注意检查管路是否堵塞。

7.硬膜外、硬膜下引流液量及颜色突然改变时,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

8.翻身时,避免引流管牵拉、滑脱、扭曲、受压;搬运患者时将引流管夹
闭、妥善固定。

9.每日更换引流瓶。

10.详细记录引流液的性状和量。

11.脑室引流管拔管前遵医嘱先夹闭引流管24~48h,观察患者有无头痛、
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

三、动静脉置管的护理常规
1.对动静脉置管的患者进行各种护理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观察置管刻度并准确记录,应每日观察穿刺点及周围皮肤的完整性。


菌透明敷料应至少每7d更换一次,无菌纱布敷料应至少每2d更换一次;
若穿刺部位发生渗夜、渗血时应及时更换敷料;穿刺部位的敷料发生松动、污染等完整性受损时应立即更换。

3.CVC可用于任何性质的药物输注,血液动力学的监测,不应用于高压注
射泵注射注射造影剂(耐高压导管除外)。

4.给药前后宜用生理盐水脉冲式冲洗导管,如果遇到阻力或者抽吸无回
血,应进一步确定导管的通畅性,不应强行冲洗导管。

5.合理安排输入液体的顺序:用生理盐水间隔高渗性、高PH值及刺激性
强的药物。

推注刺激性、腐蚀性药物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回血情况,确保导管在静脉管腔内。

6.PICC、CVC、PORT的冲管和封管应使用10ml及以上注射器或一次性
专用冲洗装置。

输液完毕应用导管容积加延长管容积2倍的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正压封管。

肝素盐水的浓度:PICC或CVC可用0-10U/ml。

输完血液制品或营养液后须立即使用生理盐水冲管或更换输液器。

7.可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应立即停止输液,暂时保留PICC、CVC、
PORT,遵医嘱给予抽取血培养等处理并记录。

8.静脉导管堵塞时,应分析堵塞原因,不应强行推注生理盐水, 应遵医嘱
及时处理并记录。

9.封管后,应避免置管的肢体受压,预防静脉压力增加导致血液返流,防
止导管堵塞。

四、胃管的护理常规
1.双固定,注明置管时间,防止牵拉,并保证管路通畅。

2.管喂注射器一人一用。

3.保持胃管通畅,管喂前后温开水冲管,持续管喂每4小时冲管一次。

4.观察置管的刻度,管喂前回抽有无胃储留,胃液的性状,管喂患者有无
呛咳、反流、恶心、呕吐并记录;患者的全身情况(电解质、营养状况、出入量);置管侧鼻腔皮肤。

5.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如引流出鲜红色血液,提示有活动性出
血,应立即报告医师及时处理并记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