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青蒿素的提取工艺及含量测定
姓名:何禹
院(系):资源与环境系
学科专业:生物技术
研究方向:药用植物
指导老师:蒲尚饶教授
2006年10月26日
一、选题依据
1.论文题目及研究领域
(1)论文题目:药用植物青蒿的青蒿素含量测定
(2)研究领域:药用植物
2.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目前青蒿素的售价是225美元/g。
近年的统计资料表明世界每年有近300万人死于疟疾,尤其是非洲的发病率极高。
世界每年青蒿素的需求量为150吨左右,而产量仅为15吨左右,明显供不应求。
因此本实验拟测定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为最大程度的获得有效药用成份提供依据。
3.目前研究的概况和发展趋势
由于在抗疟中的重要作用,国际市场对青蒿素的需求量日益提高。
目前青蒿素的来源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是人工合成。
但因其技术难度大,成本高,难以规模生产。
二是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技术手段,提高青蒿素含量。
但用组织培养技术达到产业生产规模还有许多难题需要克服,且也难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
三是从青蒿素植株中提取有效的抗疟成分青蒿素。
目前在实验室中有微波辅助提取法、索氏提取法、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法、水蒸汽蒸馏提取法。
微波辅助提取成本太高,索氏提取法不利于工业生产,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一次性投入成本太高,水蒸汽蒸馏提取法的周期太长、不利于工业化生产。
二、论文研究的内容
1.论文重点解决的问题:
提取方法的选择
2.论文拟开展的大方面
定性定量测定
3.论文拟得出的主要结论
降低成本,提高青蒿素的提取效率,优化工艺流程,防止污染。
三、论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拟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热提取法:
拟采用的工艺流程:
拟采用的实验步骤:
(1)将原料粉碎,过60目的筛,后称取100g ,放于有600 ml石油醚的反应器中。
(2) 加热提取3次,每次5h。
温度为50度。
合并提取液。
(3)过硅胶柱,用苯洗脱,收集含青蒿素段,浓缩回收石油醚后结晶。
2、论文进度计划:
2006年8月~2006年9月——查阅资料
2006年10月~2006年12月——青蒿素含量的测定
2007年1月~2007年3月——资料整理和论文撰写
四、文献查阅及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1 青蒿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青蒿Herba Artemisiae Annuae (英)Sweet Wormwood Herb 别名香蒿、苦蒿、黄蒿。
来源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地上部分。
植物形态一年生草本,高达1.5m;全株黄绿色,有臭气。
茎直立,具纵条纹,上部分枝。
基部及下部叶在花期枯萎,中部叶卵形,长4.5~7cm,2~3回羽状深裂,小裂片线形,宽约0.3mm,先端尖锐,表面深绿色,背面色较浅,无毛或略具细微软毛,有柄;上部叶渐小,无柄。
头状花序多数,球形,直径约2mm,具细软短梗,排成圆锥状;总苞片2~3层;花管状,雌花长约0.5mm,两性花长约1mm,黄色;花药先端尖尾状,基部圆钝;柱头2裂,裂片先端呈画笔状。
瘦果椭圆形,长约0.6mm。
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生于山坡、林缘、荒地。
采制秋季花盛开期割取地上部分,除去老茎,阴干。
化学成分含青蒿素(arteannuin),青蒿甲、乙、丙、丁、戊素,青蒿酸、蒿酸甲酯、青蒿醇,并含挥发油等
2 青蒿素的理化性质
青蒿素的分子式为C15H22O5,分子量为
282.34。
它是一种新型倍半萜内酯,具有过氧
键和δ-内酯环,有一个包括氧化物在内的1,2,4三恶烷结构单元,在自然界中是非常罕见的,它的分子中包括7个手性中心。
青蒿素为无色针状结晶,溶于氯仿、丙酮、乙酸乙酯和苯,可溶于乙醇、乙醚,微溶于冷石油醚,几乎不溶于水。
因其具有特殊的过氧基团,对热不稳定,易受湿、热和还原性物质的影响而分解。
[1]
3 青蒿素的药理作用
抗疟作用
抗血吸虫作用
平喘作用
抗肿瘤
抗系统性红斑狼疮
抗内毒素
抗变态反应
抗癌
抗实验性免疫性肌炎[2]
4 青蒿素的临床应用
恶性疟疾
发热①肿瘤发热;②亚急性甲状腺炎高热;③低热:加味青蒿鳖甲汤治疗扁桃体化脓发烧伴关节疼痛。
顽固性盗汗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月经先期
百合病
血吸虫病
盘形红斑狼疮
口腔黏膜扁平苔癣[2]
5 青蒿素对农业的药用价值
青蒿素及其生物合成前体可调节植物的生长。
在生态环境中,植物通过次生化合物释放而产生相互作用,以保护有利于自己的生态环境,称为化感作用,即植物之间的相生相克现象。
青蒿素可极大地抑制杂草根芽的生长。
同时适当浓度的青蒿提取液,可以调节水稻、小麦等作物的生长,提高种子活力和多种酶的活性,也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
青蒿素等萜类化合物可以作为一种植保素来抵抗病虫害的侵染。
而青蒿在植物生态系统中相生相克、防病除草等作用可能为生物农药的研制提供可行的途径。
[3]
参考文献
[1]周友亚青蒿素化学教学2002年第6期
[2]扬耀芳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中国临床医学杂志2003年第12卷第4期
[3]王三根梁颖中药青蒿的生态生理及其综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