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一实验专题复习★一、P7—8 使用显高倍微镜观察几种细胞1、使用高倍显微镜的步骤:①转动使视野明亮。
②在____ 倍物镜下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____ 中央③转动______ 换成_____倍物镜④观察并用_____ 准焦螺旋调焦。
低倍物镜转换成高倍物镜,(需要/不需要)升高镜筒。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指的是物体的___ 或___ 的放大倍数。
3、目镜螺纹,目镜的镜筒长度与其放大倍数成。
物镜螺纹,物镜的镜筒长度与其放大倍数成。
4、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视野亮度越,视野中细胞数目越,每个细胞体积越。
在明亮的实验室中,想要观察清楚白色的细胞,该如何操作?5、如何移动装片将所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6、相关计算(放大倍数的变化与视野中细胞数量的关系)★二、P18—19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1、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主要包括、、等2、3、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中,应选择什么样的实验材料?4、在脂肪的检测和观察的实验中,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的作用是什么?5、从成分、鉴定物质、使用方法、反应条件、颜色反应现象来比较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不同★三、P26—27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1、实验原理: 使DNA呈__ 色,使RNA呈___ 色。
2、质量分数0.9%NaCl溶液的目的。
质量分数8%盐酸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___ ,加速___ 进入细胞,同时使___ 和___ 分离,有利于检测物质试剂颜色反应是否需要加热是否需要显微镜还原糖脂肪蛋白质淀粉___ 和___ 结合。
3、对DNA和RNA染色的两种染色剂的使用方法是_____ 。
4、对实验材料的要求是。
5、实验步骤是:(记住)。
①制片时,涂有细胞的载玻片在酒精灯上烘干的目的是?②水解时,需要就进行水浴加热③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应选择的区域6、实验现象:绿色明显集中且接近细胞中央,红色在绿色的周围,分布较广7、实验结论:DNA主要分布在,RNA主要分布在。
★四、P40—41 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1、选材:人或哺乳动物的细胞,原因。
2、原理:将红细胞放在中,细胞会,内容物流出,得到细胞膜;然后用方法获得较纯的细胞膜。
3、哺乳动物的新鲜的红细胞稀释液是如何制备的?4、在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中,操作过程应均在上进行。
并在高倍显微镜下持续观察细胞的变化,近水的部分红细胞发生的变化是。
总结: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是真核细胞,呼吸方式无氧呼吸;因为它没有细胞核,所以寿命短、没有细胞的全能性。
★五、P46—47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1、叶绿体本身含有色素,不需要染色。
__________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__________,而细胞质接近。
2、实验取材:观察叶绿体——取菠菜叶稍带些的下表皮,原因是观察线粒体——取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原因是3、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叶绿体和线粒体有生物活性吗?4、细胞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的位置是固定不动的吗?,数量是不变的吗?★六、P61—62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质壁分离和复原)1、实验原理(1)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
(2)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能渗透吸水和失水。
(3)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
2、实验材料:选用的洋葱鳞片叶细胞,该细胞能否作为观察有丝分裂(观察染色体)实验的材料?,原因是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能否作为该实验的材料?,原因是3、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外界溶液(蔗糖溶液和清水),实验中滴加蔗糖溶液和清水是如何操作的?4、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有活性吗?5、该实验有对照试验,属于自身对照(b与d之间,d是实验组;d与f之间,d是对照组)★七、P78—79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
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
除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它一般设置组和组。
★八、P83—84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称为酶活性1、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用到的酶和底物是:淀粉酶和淀粉自变量是温度(至少3组),因变量是淀粉水解程度。
因变量的检测方法是用碘液与淀粉反应的颜色变化①因变量的检测能否用斐林试剂?原因是②为什么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③能否先将淀粉酶和淀粉混合后再进行相应的温度处理?,原因是2、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用到的酶和底物是: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氢自变量是pH (至少3组),因变量是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①为什么不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②能否先将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氢混合后再进行相应的PH处理?3、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或pH①常用“梯度法”,设计实验时需设置一系列不同温度或pH的实验组进行相互对照②自变量是温度或pH(很多组)③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酶促反应时间最短的一组所处的温度或pH即为最适温度或pH。
相邻组间的差值(即梯度值)越小,测得的最适温度或pH就越精确。
★九、P91—92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①实验原理:酵母菌在和_ _条件下均能进行细胞呼吸,属于兼性厌氧菌(单细胞真菌)。
在的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大量的和水。
在的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和少量的。
②CO2 的检测方法:CO2可使混浊,也可使溶液由变再变_ 。
根据石灰水浑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培养液中CO2情况。
③酒精的检测方法:橙色的_溶液,在条件下与_ 发生化学反应,变成色④为什么先将空气通过10%的NaOH溶液后,再进入酵母菌培养液中?⑤用于测定无氧呼吸的装置中,为什么将酵母菌培养液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⑥此实验为对比实验,对比实验不设对照组,而是通过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两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得出实验结论。
★十、P97—98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1、色素的提取原理:绿叶中的色素能够溶于。
2、色素的分离原理: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不同,因而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不同.溶解度扩散速度快,溶解度扩散速度慢3、分离色素的方法是:4、色素带从上至下依次是,对应色素带的颜色依次是。
滤纸条上色素带的宽窄、排序的上下分别代表、。
5、叶绿素(含量约占)主要吸收光,类胡萝卜素(含量约占)主要吸收光6、加入二氧化硅的目的是,碳酸钙的目的是,无水乙醇的目的是。
7、为什么盛放滤液(或层析液)的试管管口加棉塞?8、在制备滤纸条时,为什么将一端的两个角剪掉?9、为什么画滤液细线要直、细、齐,而且待滤液细线干燥后再重复画一两次?10、在层析时,为什么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11、试分析收集到的滤液绿色过浅的原因答:①称取绿叶过少或叶片放置数天,提取到的绿叶中的色素含量少②未加SiO2,研磨不充分③一次性加入大量的无水乙醇,提取到了的滤液浓度低④未加CaCO3,色素分子在研磨时被破坏★十一、P104—105 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1、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①自变量是,控制自变量的方法是。
(2种方法)②因变量是,因变量的观察方法是。
(2种方法)2、探究CO2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①自变量是,控制自变量的方法是。
②因变量是,因变量的观察方法是。
(2种方法)★十二、P110—111 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模拟实验)①细胞模型:不同大小的。
②运输效率表示法:。
③检测方法:酚酞遇NaOH呈。
实验结论: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____ _,物质运输效率就越________ 。
★十三、P115—116 观察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1.实验原理(1)高等植物的根尖、芽尖等细胞有丝分裂较旺盛。
(2)染色体(质)易被性染料染成深色(染料如:溶液或,分别将染色体染成紫色或红色)。
(3)由于各个细胞的分裂是独立进行的,在同一分生组织中可以看到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
2、制片的制作流程是。
每个过程的目的分别是:。
实验操作中漂洗和染色的顺序能不能互换?,原因是3、解离液的成分是。
解离时间太长或太短行吗?解离处理后细胞是否还具有生物活性?制成的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能否观察到一个细胞连续分裂生物变化过程?4、分生区细胞的特点是。
5、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那个时期的细胞最多?,原因是6、细胞周期中,完成某时期所需时间(t)的计算公式是t=T×n/N(T为一个细胞周期所需的时间,N为取样的总细胞数,n为各期的细胞数)。
总结:在上述十三个课本实验中1、用到显微镜的实验是(填写实验序号)2、试剂中用到酒精(酒精灯除外)的实验是(填写实验序号)3、试剂中用到盐酸的实验是(填写实验序号)4、试剂中用到生理盐水(质量分数0.9%Nacl)的实验是(填写实验序号)5、试剂中用到NaOH的实验是(填写实验序号)6、有发生颜色反应(或需要染色的)的实验是(填写实验序号)7、需水浴加热的实验是(填写实验序号)8、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细胞一直保持活性的是(一直是活细胞)(填写实验序号)探究细胞呼吸的方式的装置一:探究细胞呼吸的方式的装置二:测定细胞呼吸速率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