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前一课时的内容了解辛亥革命历史背景,通过自主学习简述以武昌起义为起点的辛亥革命的进程;知道“中华民国”的创建过程及其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

2.通过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中华民国约法》的关系,了解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所采取的措施和过程,从而认清袁世凯丑恶嘴脸。

3.查找有关材料,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创建。

2.难点:辛亥革命的
三、教学策略
采用合作探究和史料教学法。

以史料为证据,通过精心设问带领学生重回历史现场,提升历史认识。

四、教学过程
各抒己见
探索影响
1.课堂探讨:革命果实被袁世凯夺
取,是不是意味着辛亥革命失败
了?说看法,讲理由?
2.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研读
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P16最后一
段)
3.以“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
曙色。

”进行小结
1.学生各抒己见
(各自说出理由)
2.结合史实分析辛亥
革命的积极意义
3.辛亥革命过去了一
百多年。

回首往昔,有
许多借鉴的地方
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评价,
明确论从史出的方法
了解、理解辛亥革命的意

提升小结。

前后呼应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成功补充了史料。

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丰富史料,组织学生探究辛亥革命的波澜壮阔。

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临时约法》的内容和德驻华公使哈豪森的讲话等史料。

通过史学资料(文物资料和文献资料)的丰富解读让学生更近距离的接近历史的真相和提升历史思维,教学较为成功。

(2)媒体辅助,创设情境。

本课导入环节,在教授《武昌起义》时播放了视频,也是十分有效的。

最后总结同样以“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曙色。

”前后呼应。

2.不足之处
对辛亥革命的意义本想采用胡锦涛《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讲话》,但视频内容较长,
最终没有选择,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如能整合进教学,效果会不错。

3.改进思考
设计方案需要进一步改进。

如对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对胡锦涛《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讲话》进行处理,把视频整合到教学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