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教育产业化拉动经济

让教育产业化拉动经济

让教育产业化拉动经济
6月1日,中国银行广东分行首次正式推出学生教育贷款业务,还有多家银行就出台该项业务正在做积极的准备工作。

此前,有经济学家指出,在我国95%以上的行业和产品已基本实现了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形成买方市场的背景下,惟独教育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仍是卖方市场。

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政府和有关经济专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在寻找扩大国内需求的办法,以抵消买方市场和金融危机给国内经济增长带来的巨大压力。

教育产业化,就是经济学家们根据目前国内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具有战略眼光的一项建议。

5月中旬,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教育产业研讨会”上,来自教育界的30多位专家学者就此进行了研讨。

是否实行教育产业化,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

然而不管怎么说,中国的实际状况表明,中国的非义务教育产业化到了该试一把的时候了。

布莱尔对英国校长们说,你们要看好中国的这一市场
针对当前我国消费疲软,扩大内需已成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

银行几次降息,居民储蓄不降反升。

据调查,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存钱就是为了应付社会保险和子女上学。

前不久结束的澳大利亚留学展再一次表明出国留学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据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介绍,近年自费出国留学人数已经占到全国因私出国的很大比例。

去年,中国有160万人因私出国。

伴随着数量庞大的中国留学生涌出国门,数百亿元巨资漂洋过海,刺激别国经济。

以在英国上大学为例,大致一人一年10万元人民币的学费,生活费6万元,四年就是64万元。

费用相对低一些的,如去塞浦路斯学酒店管理专业,四年学费加生活费也需近30万元人民币。

难怪英国首相布莱尔曾明确地对英国大学的校长们说,你们要看好中国的这一市场。

中国人能够拿出数百亿元的教育投资,用于支付出国留学,这充分说明教育消费的市场潜力是非常巨大的。

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18-22岁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仅为2.4%,包括成人教育、电大等在内也不过才4%,这不但远远低于韩国的55%,我国台湾的39%、香港的20%,也大大低于经济发展水平与我们接近甚至低于我们的印度(8%),印度尼西亚(10%)和泰国(19%)。


国每年大约有300万报考大学的学生,普通高等学校每年只收100多万人,而其中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无缘进入高等学校接受教育,而这部分人中不乏有能力自费上学的学生。

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经济景气中心居民储蓄意愿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居民储蓄的10%准备用于教育支出,高于准备用于购房支出的7%的比例。

另据统计,目前中国有27%的储户存款目的在于让子女接受教育,并且80%的学生家长认为非义务教育实行合理收费是合乎情理的。

教育需求为何难满足
面对如此巨大的潜在教育市场,经济学家提出非义务教育应该实行产业化,试图以此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这一设想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我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至今仍满足不了消费需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单一,经费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教育经费一直靠政府拔款,这种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其结果是因教育经费的短缺而很难进一步拓展办学规模,在学校内部也很难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由于教师待遇偏低,许多青年教师又分不到住房,因此纷纷跳槽,许多高校的师资队伍后继乏人。

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达2亿多人,占总人口的1/6,教职工达1450万人,占全民所有制单位就业人数的1/10以上。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到本世纪末达到4%。

以1997年为例,则应投入2990亿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34.6%,显然,完全由政府财政支撑如此庞大的产业,难度是可想而知。

旧体制既限制了学校发展又捆住了企业投资的手脚
我国1996年普通高等学校个人投资比重为13.6%,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80.3%,而韩国与我们相反,高等教育经费私人投资比例高达80%,1995年韩国私立大学占整个大学的82%,私人投资远远高于政府投资。

美国一般性大学政府拔款仅占5.0%,学杂费收入占50%。

事实证明,教育产业是回报率很高的服务产业。

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对个人的回报率为14.8%,对社会的回报率为9.5%,个人收益率超过社会收益率。

在一项“学历与收入关系”的调查中表明,小学、初中、
高中、中专、大学不同学历毕业的人,收入比为1:1.17:1.26:1.28:1.80。

另外接受高等教育无疑更有利于获得舒适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待遇。

因此,突破我国现行政府拨款的单一筹资渠道,建立“受益主体”多渠道投资机制已是迫在眉睫之事。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单靠现有高校培养规模面临很大“缺口”,必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据统计,1995年我国每10万人中有在校大学生461人,而世界每10万人中在校大学生平均是1434人,发达国家平均4110人,我国仅是发达国家的10%左右。

同时,面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卖方市场”,很多实业家开始把目光集中到这一领域,投资创办高校。

仅在江苏省内,经教育部批准的民办高校已有2所,经省政府批准筹建的高校已有9所,正在申报的还有20多所,其中有的投资达数亿元人民币。

教育产业化能改变我国现行教育体制
对于什么是教育产业化,一直存有争论,业内人士认为,教育产业化就是要改变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使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严重滞后,教育体系内部统得过死,缺乏竞争,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所有这些,严重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教育产业化的根本点是解决我国的高等教育问题,理应引起教育界的重视和认真思考。

经济学家热衷于教育产业化是因为它客观上会刺激居民消费,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首先,有利于刺激消费。

据统计,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和潜在学生(愿意以自费形式就读的,受现在考试制度限制而不能就读的学生)约有500万,如果大部分(约80%)以教育消费形式就读,每人每年增加5000元的教育消费,潜在收益每年约250亿元。

其次,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如果我们扩大社会办学规模,采取宽进严出政策,提高招生人数,每年将会增加100多万在校大学生人数。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建设、教育机关建设对建筑及建筑材料的需求;实验室、研究室、实习工厂对于有关装备及原材料的需求;教学活动对于教科书、课外读物、声像设备、声像制品的需求;学生业余活动对参观、旅游、娱
乐的需求;教师、学生和相关人员作为一个庞大群体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一般的和特殊的需求等等,不但需求数量大,而且需求种类繁杂。

这些需求将有力地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起到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

再次,有利于减缓就业压力。

1994年日本15-17岁人口就业比重为4.6%,就学比重为93.8%;18-19岁人口中就业比重占32.4%,就学比重62.1%。

而我国1995年15-17岁人口就业比重达41.27%,比日本高出37个百分点;18-19岁人口就业比重占73.3%,比日本高出40.9个百分点。

我国15-19岁就业人数约4648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6.73%,其中城镇约1054万人,占全国城镇就业人口的5.32%。

如果该年龄段劳动参与率低一半的话,全国劳动就业供应量可减少2300万人,其中城镇可减少500万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但是,目前的教育产业化理论还不完善,也不可能等它完善后再去实施,现在最重要的是尽快付诸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论证它的可行性,进而总结教育产业化经验,不断完善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