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名著导读《论语》 (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名著导读《论语》 (2)

意思是: 如果没有孔子, 中国的历史会比黑夜还长。
汉平帝时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唐代开始加封为“文宣王” 元代又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诸不在‘六艺’之科、 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通,勿使并进。邪 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
孔子
他是一个志在报国、无人重用的闲人, 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 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二、孔子的历史贡献
1、编修书籍
以修赞定删
传《《《《
先春易礼诗
王秋经记经
之》》》》

《《
乐尚
记书
》》
2、兴办私学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 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2、“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中国文 化才会有未来。”
请为孔子写一个颁奖词

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 华
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
文 化
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 的
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
先 驱
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 :
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

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对抗外界。

耳顺就是悲天悯人理解与包容。

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
命的张力。
您上学的时候对《论语》感兴趣吗?

名 网
超 过
民 44
%
大网
调民

常 看




1.很喜欢,现在还经常看 2.一般,反正都是必修课 3.很枯燥,当时就不喜欢 4.不记得是否学过















1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 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 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 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一、孔子其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
年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
育家,儒家的创始人。生有异质,学
无常师。尝问礼于老子,学乐于苌弘,
学琴于师襄。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
( 公 元 前 551 ) , 卒 于敬王四 十一年
(公元前479),年七十三。
孔子年五十摄鲁国相事,其 后不用,遂周游列国,年六十八 返鲁。一生的主要活动是聚众讲 学,由此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 私家学派——儒家。
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 “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 之首。
——(汉)董仲舒
《论语》体式
议对答格 事话问言 体体体体
• • • •
五、论语的影响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它对很多
文化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很喜欢《论语》,曾经借用《论
语》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给
他的女儿们取名为李敏、李讷,希望她们成为
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的人。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孔 子
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
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商鞅认为,孔子学说
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韩非对孔
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民间当时看法: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于夜
致定诚隐太人

太天不,宗,

平下出对尝所赵 经
。,此曰以读普 《
』今。:此者再 鹤
欲昔『语止相 林
以以臣问《, 玉
其其平普论人 露
半半生,语言 》
辅辅所普》普 载
……
陛太知略
山:
下祖,不

于丹《论语》心得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 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从心所欲,不逾矩。”
44.21% 43.08%
7.04% 5.67%
5620人 5477人
895人 721人
六、思考练习
孔子,名_丘_,字_仲_尼_,_儒_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__,仁政治上主张___礼治,鼓励人们 ___入,仕即“出来做事”。开__私_人讲学的风气, 传说有弟子___三人千,身通六艺者___七_十人二。 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论语》是一部__语_录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 _门_人和__再_传_弟所子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宋儒把《论语》和《_中_庸_》《_孟_子_》《_大_学_》 合称为“四书”。
谈一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
张颐武观点:
1、“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 都有效果。《大长今》就是韩国把低端和高端的文 化打通的一个好例子。”
——《史记·孔子世家》
桃立赞 李杏周 三坛礼 千,, 。育写
才春 德秋 ,,
师创删 表儒诗 万学书 世,, ;传定
经礼 艺乐 ,,
三、孔子及儒学的命运

孔子门人及其后学均推尊孔子。

亚圣孟子认为,孔子所行的
“圣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会
的至高准则。
先秦诸子对孔子毁誉不一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