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十大学派综述一、内容心理学派它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德国,内容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费希纳和冯特。
冯特(1832-1920)是近代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心理学史上他的名字与心理学的独立和实验(内容)心理学的建立直接联系在一起。
内容心理学派主张对人的直接经验进行研究。
所谓直接经验就是人在具体的心理过程中可以直接体验动的,如感觉、知觉、情感等。
不过,冯特这里研究的并不是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的本身,而是感觉或知觉到的心理内容,即感觉到了什么,知觉到了什么。
二、意动心理学派意动心理学产生的直接原因和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息息相关。
可以说,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是促成布伦塔诺意动心理学的直接动力。
布伦塔诺1838年1月16日出生于德国望族,他的学生斯图姆夫、厄棱费尔和弗洛伊德等均是心理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意动心理学派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感觉、判断等思维内容,而是感觉、判断等思维活动,即“意动”,并将“意动”概念作为中心的心理学概念进行阐述。
布伦塔诺把意动基本上分为三类:(l)表象的意动(感觉、想象),如我见、我听、我想象;(2)判断的意动(知觉、认识、回忆),如我承认、我否认、我知觉、我回忆;(3)爱憎的意动(感情、希望、决心、意向、欲望),如我感到、我的愿望、我决定、我意欲、我请求。
三、机能心理学派广义的机能主义心理学从19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包括意动心理学派、符茨堡学派、日内瓦学派、行为主义和哥伦比亚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等。
狭义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派主要指美国的芝加哥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实用主义心理学派)。
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詹姆士认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生活的科学,研究心理生活的现象及其条件。
把生理条件和心理现象都包括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中。
反对冯特式心理学的把心理现象分解为各种元素,提出意识流的概念。
杜威的心理学为美国狭义的机能主义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其心理学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1)认为心理活动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是一个连续的整合的活动。
2)明确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活动。
3)还认为人的活动与社会是一个整体,心理学不能把人脱离社会进行研究。
4)在心物关系上,反对构造主义所主张的心物平行论,认为意识不是副现象,它对人的生活有作用,是整个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工具。
安吉尔1)认为意识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工具。
2)主张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中的生物科学类。
3)主张的内省法不限于用来把心理现象分析为元素,还来观察心理现象对于主体适应环境所执行的机能。
还主张用物理科学的客观观察法来补充内省法所得不到的材料。
4)认为心理学研究的领域应包括一切心理过程、它们的生理基本以及外部行为,也包括儿童的、动物的、变态的心理。
卡尔的机能心理学有两个基本概念,第一个是反向弧概念,并对这个提出了三个原则;第二个是适应性行为,包括一种激发刺激,或一种感觉刺激和一种改变该情境使之能满足各种发动条件的反应。
认为心理学应同时采用内省法和客观观察法,他也同意采用文化产物分析法,他还主张采用日常生活的观察资料以补充系统的科学观察之不足。
四、构造(功能主义)心理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是由冯特的最忠诚的学生铁钦纳于内容心理学派形成近20年后在美国建立的,是内容心理学思想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
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决不等同于内容心理学派,存在着差异。
这个学派主张心理学应以意识或意识经验为研究对象,心理学家的任务在于分析意识的内容,查明意识的组成元素和构造原理。
构造主义一词是铁钦纳在美国和威廉.詹姆斯的机能主义论战时采用的概念。
按照构造主义原理,铁钦纳发现的心理元素有3种:感觉、表象和感情状态,其中不能再简化的\"心理原始粒子\"是感觉。
三者有质量、强度、明晰性和持续时间长短等属性差异。
一切复杂而各异的高级心理过程都是由这3种元素复合而成的。
五、行为主义心理学派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屏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毋须理会其中的中间环节,华生称之为“黑箱作业”。
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
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他自制了一个“斯金纳箱”,在箱内装一特殊装置,压一次杠杆就会出现食物,他将一只饿鼠放入箱内,它会在里面乱跑乱碰,自由探索,偶然一次压杠杆就得到食物,此后老鼠压杠杆的频率越来越多,即学会了通过压杠杆来得到食物的方法,斯金纳将其命名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作用,食物即是强化物,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
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六、格式塔心理学派格式塔心理学派是20世纪初期在德国兴起的心理学派,也称完形心理学派。
其创始人魏特曼、考夫卡和柯勒自1910年起密切合作,成为格式塔学派的核心。
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整体的观点,重视各部分之间的综合。
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美国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元素主义,也反对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经验不等于感觉和感情等元素的集合,行为也不等于反射弧的集合。
七、精神分析心理学派弗洛伊德认为:人内心的生物方面的冲动、情欲等原始本能的东西,是人的个体复杂生存活动和传宗接代的种族生存的主导驱动力。
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潜意识(无意识)。
意识包括个人现在意识到的和现在虽意识不到但却可以记忆的。
无意识是不能被本人意识到的,它包括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
无意识的东西并不会因压抑而消失,它还存在并伺机改头换面表现出来。
这就是精神分析理论。
荣格阿德勒八、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
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与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分道扬镳,猛烈冲击着当代西方心理学体系,冲击着在美国很有势力的精神分析心理学派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了当代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从而形成了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在它之前的精神分析学派为\"第一思潮\",行为主义学派为\"第二思潮\")。
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反对仅仅以病态人作为研究对象,把人看为本能牺牲品的精神分析学派,也反对把人看作是物理的、化学的客体的行为主义学派。
主张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将其分为两大类、七个层次、好象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
第一类需要属于缺失需要,可到起匮乏性动机,为人与动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满足,紧张消除,兴奋降低,便失去动机。
第二类需要属于生长需要,可产生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
满足了这种需要个体才能进入心理的自由状态,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产生深刻的幸福感,马斯洛称之为“顶峰体验”。
马斯洛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九、日内瓦心理学派日内瓦学派又称皮亚杰心理学派,是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杰出的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创建和领导的。
受康德的影响。
该学派主要研究儿童的认知活动、探索智慧的结构和机能及其形成发展的规律。
他们认为,人类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
而适应主要是因为有机体内的同化和异化两种机能的协调,从而才使得有机体与环境取得了平衡的结果。
皮亚杰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
这一理论主要就是从纵向来研究人的各种认知的起源以及不同层次的发展形式的规律。
在皮亚杰学派以前的各个学派,都是停留在成人正常的意识或病态的意识以及行为的横断面的研究上,而从未由儿童到老年纵向地全面地发展地去考察、去研究人类的智慧的发生、发展规律。
十、认知主义心理学派它产生于本世纪70年代初,目前,正处于高潮。
一般认为,奠基者是美国的耐塞和西蒙。
该学派反对行为主义,认为应承认人的主观东西--意识,并认定,人的行为主要决定于认识活动,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人的意识支配人的行为。
强调人是进行信息加工的生命机体,人对外界的认知实际就是一种信息的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使用的过程。
为此认为,认知心理学就是要研究人类认识的信息加工的过程,提供信息加工的模型。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就是把人看成信息传递器和信息加工系统。
提出短时记忆中有三种编码:①听觉编码即声码;②视觉编码即形码;③语义编码即意码。
认为人是按事物的各种性状将其分成三种编码分别贮存在三个不同的位置,而后可以用声、形、意三种不同的途径来检索这一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