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各市2016届高三模拟试卷作文及解析以及范例欣赏江苏各市2016届高三模拟试卷作文江苏省苏州市2016届高三语文9月调研测试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家是个美好的地方,有时候,路是个更美好的地方。
对我们来说,人生永远既是道路,又是家。
19. 作文审题:(1)家是个美好的地方,因为家是爱的港湾,一个美好的家庭,乃是一切幸福和力量的根源;但有时家的安逸也会让我们贪恋、止步不前,少了在路上的挑战、惊喜、希望以及带给我们的成长,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长,倘使不同时让他们睁着眼睛去看广大世界。
(2)有时候,路是个更美好的地方,路是远方,是寻找,是一种精神的归宿,一种看不见的灵魂里涌动的向往(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我们风雨兼程、永不退缩;怀着梦,跨越苍茫,哪怕会受伤,但是一路上也会有风景、有惊喜、有梦想、有美好的故事,在路上我们将收获阅历、智慧和经验;内心的勇气和对未知的渴望才是一路上真正动人的地方。
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们需要一路上的精彩。
有时候,命运无情地把人抛到路上,所以人类行走在路上,只能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不管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行走,路上都会悲喜交杂、苦乐参半。
(3)人生时刻在路上,睁大眼睛看世界、追逐梦想……但是我们的心里要永远珍藏着那个充满爱和温情、能给我们带来内心安定、能让我们不致迷失方向的家。
人若无远方若不在路上,人生难免陷于枯滞、怠惰;若只有远方只有路,人生难免若无根之浮萍,漂泊无依。
对我们来说,人生既是道路又是家,把人生当作家,让心灵得到休息;知道人生是道路,让心灵有超越的追求。
立意上可侧重于家的美好来写,也可侧重于道路的美好来写,也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写,人生既是道路,又是家。
作文中应重在释内涵、明意义、析原因,观点鲜明,辩证思考。
江苏省苏州市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世纷繁复杂,当你以信的态度面对时,它就简单;当你以思的态度面对时,它就丰富……要求:1.立意自定;2.角度自选;3.题目自拟;4.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一、审题(命题意图:本次作文意在提供一个有思辨色彩,有较大思维空间的命题。
)材料中有两个最重要的关键词:信、思。
根据语境,信可理解为信仰、信任、相信、持守信念等。
以信的态度,纷繁的社会、复杂的人世可以变得简单而纯净。
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信是对人类社会变得更好的信心,世界因此而变得单纯美好;当然,信也可能会使人的认识停留于事物表层,从而作出简单判断。
思可以理解为思考、思量、思辨、思虑、审思等,是一种理性的思维状态。
思可以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思索,可以与生活保持审思的距离,可以与过往产生思念的空间……世界因人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生活而变得丰富无穷。
信与思的关系复杂多样:可以并列共存,既信且思;可以相互化,从信到思或从思到信;也可关涉两方而重点围绕一方进行立意和构思……能围绕核心概念自圆其说即可(抓住矛盾关系:简—杂;约—丰;主观态度—认知结果。
)。
材料中还有另外两个重要的词语:简单、丰富。
这两个词语对信和思的内涵起一定的限制和暗示作用,是信和思的结果呈现。
信、思、简单与丰富,这四个词语应起来进行理解:信则简,思则丰。
材料中的省略号提示我们,以我观世,除了信则简、思则丰以外,还有其他情形,如疑则乱、爱则暖……外部镜像其实于人心的投射。
当然,就内心与外物的关系来写,也应该以材料为起点或落点。
由繁入简真人生马克吐温回顾自己的一生时,他写下了这样的话:生命如此短暂,我们没有时间争吵、道歉、伤心。
我们只有时间去爱。
只有信这个世界,我们才会可能爱这个世界。
但马克吐温真的一辈子只有信而全无思吗?一个人到底要经历过多少争吵、道歉、伤心才能把世界思索得清楚呢?而人生到底是丰富好呢还是简单好呢?据我的观察与了解:隐姓瞒名且生活暂安稳的罪犯往往待人最真诚最简单,做过不少坏事的人更有可能开朗热情、友好周到。
有时,很怕某个年既长矣仍瞪着表面天真的眼睛看过来又看过去,或亮出表面天真的笑声出现在大庭广众之间。
假如人心真是简单的,世界当然会是简单的;关键是人心一定是多思的,世界当然就丰富起来了,丰富得让人哑口无言、瞠目结舌。
人与人之间有时竟然没有坐下来坦诚解释矛盾的机会。
从某种意义上讲,动不动就大讲人们都是简单的、社会都是阳光的、哪里哪里用会想那么多啊的人都是有些可疑的,他(她)要么未经世事,要么精明如纯。
没有利益(职位、名誉、面子、声望、金钱)影响或牵扯时,人人当然都会是简单的,所以,萍水相逢、随波而散的朋友往往被长久牵挂;而同在一个办公室的好朋友则可能争得面红耳赤、面破血流很快形同陌路;人人都想证明自己,人人都有一个或高或低的自我定位,你不想争也有机制要求你争,况且你也不可能甘心事事落后、时时落后。
山不水,风不动幡动,幡不思而心在思。
你思我思,领导又思,于是世界就过于丰富多彩起来。
人最不了解的可能是自己。
王阳明反复讲过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安徒生在自传《我的一生》中如实记录了这样一件事:他突然收到了一封匿名攻击信,他立刻想到了肯定是某某人干的。
但安徒生接下来所写的一句话让人沉思:鄙劣的念头人人都有。
我也是。
承认鄙劣的人,才有可能写童话;他的许多童话,其实是写给成年人的。
他思过,所以他丰富;他丰富过,所以他最终走向了简单。
最后,他还是决定有保留地信这个世界。
人得有点信仰和使命感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不能没有自己的信仰,否则就会变成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
作为教师,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信仰,需要不断的充电。
学校一直倡导老师读书写作,借读书能够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丰富充实自己的头脑,最终达到学以致用。
我持之以恒地来阅读,写好读后感和教育随笔。
喜欢读书的老师,总能产生出更宽广的胸怀,总能开拓出更深刻的心灵,这样的灵魂广度不仅是老师自己的,也自然而然地传递到了学生那里,这种传递是更为永久的影响;那些只限于课本讲授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显然是即时的、短暂的,只改变了我们当时的生活。
徐启建的《好老师和好老师是不一样的》文章读了后,让我真正感触到:好老师和好老师是不一样的。
我们中的许多人可能都遇到过这样两种好老师:一种兢兢业业,几乎把所有教材及其延伸品上的内容都完美无缺地教给了学生,学生在他们的教导下,往往考试成绩蒸蒸日上,升学成绩则高高在上;另一种,他们爱好读书,知识面宽广,因而讲课经常旁逸斜出,动辄跑题,但学生却对他们的课爱得要死,考试成绩说得过去,升学成绩也许不够突出,可也能过线。
在当初,学生也许对两种老师都充满了几乎同样的感激,但在很多年后,学生更感激的是谁?——经常跑题的老师!因为他带给学生的不仅是升学和成绩的收获,更重要的是他对于学生心灵的开拓!当我有了这样的感悟的时候,我释然了许多,再回头看我的数学课堂的时候,我觉得满足了许多,我一周的数学课不多,甚至有时候要抽出时间去上课,临时调课,可是孩子们很喜欢上数学课,尽管一直因为没时间给后进生补课导致这些学生拖后,但是大多数孩子在数学课上的发展是思维的的进步和数学思想的完备,还有数学与整个世界的,想起这点我心里还是满足了许多。
作为教师,教书和育人都是我们的使命!不光是工作,还有生活和为人处事,也得有点信仰,相信美好的人和事总是多数,并且为这个世界的美好贡献自己的力量,与人为善,为美好而努力,无论做什么事情,怀揣着这样的虔诚的美好信仰,生活和工作一样幸福!【附】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70分)犹太人有一句座右铭:马上解决。
中国人牢记一条古训:三思而后行。
解决之前要三思我不懂希伯莱语,自然不清楚以色列是否确有马上解决的日常格言,但从以色列人的投资传统看,他们并不是一拍脑袋或一拍屁股就贸然行动的某些中国式领导。
从他们历次军事行动看,——无论是空袭巴格达核反应堆、叙利亚经营的贝卡谷地导弹基地,还是长途奔袭非洲的乌干达——他们也都是反复讨论、反复演练之后才开始作战的。
我想,他们所言的马上解决一定是思索之后的不再犹豫,而非头脑发热式的傻大胆或缺心眼儿。
三思或再思而后行,孔夫子与其弟子们在两千年前,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人长一颗大脑,就是为了思索的,倘若有行动而无思索,长大脑何用?只长屁股好了。
我所言的三思,是说必须用自己的大脑来三思,而不是由别人替我们三思。
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思索过了,而其实,那只是用脚代替了头。
当年的胡适先生,对于学生动不动就上街游行其实是又无奈而又爱护的。
胡适一贯主张:学生应该安心学习,应该动动大脑。
但学生政治激情高涨,根本听不进胡适的理性劝解。
激进革命、走向十字街头马上解决已成了当时青年最时髦的追求。
胡适提到了1915年我为了讨论中日交涉的问题,几乎成了众矢之的。
当时,反对日本侵略的中国学生正情激昂,但胡适却大声疾呼莫让爱国冲昏头,结果引起众怒,以致成了人民公敌。
三思,三思,说起来简单,而实施起来却变成了立刻行动或马上解决。
众人皆醉他独醒,众人用脚他用脑。
这确是在胡适一生不变的特点。
抗战前,因为看到了日本、德国、前苏联的集中型管理模式极大促进了经济与军事发展的事实,中国自由知识分子(如历史学家蒋廷黼f、法学专家钱端升、地理学家丁文江,等等)竟然也跟风式地要求国民政府尽快实行法西斯统治。
朋友圈中的这种不动大脑的行为让胡适痛心疾首。
大家明白了吧,马上解决与三思后行总是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哪怕是一批大名鼎鼎的大师级人物,都存在着不动大脑的恶习,我等凡人,不应该更需警惕自己吗?兼听则明,三思才智。
人与人的大脑几乎没有容积的区别,区别只在于用或不用。
用或不用,望君三思。
江苏省无锡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语文试卷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检验一个人的重要标准,是看他把时间放在了哪里;检验一件事的重要标准,是看事情在时间面前被证明的意义。
当一切走到尽头,只有时间不会撒谎。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命题思路及解析1.命题意图:高中生写作考查,应着力引导他们进行思辩式思考和表述。
2.这是一则以时间为话题的材料作文。
材料中有人与事两个方面,强调人与事的价值与意义只有在时间面前才能被证明。
学生写作应较为紧密地抓住时间这一核心要素,去表达对人事的思考与认知。
人的行为或事件发展最初往往以假象呈现给人,经过时间的淘洗,方能见其真伪或意义。
而这种真伪或意义的发现,同时又往往是在时间基础上人努力认知和思考的结果。
3.如果考生仅仅抒写时间的重要性,当视为跑题。
抒写的重心应是时间在证明人事的价值与意义上的重要性。
江苏省2016届高三语文苏锡常镇一模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