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五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及解析

近五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及解析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年轻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

这种想法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认为会有像自然一样不朽的信念。

阅读材料,自选角度,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命题分析:江苏命题专家骆冬青教授在今年五月份一次研讨会上说,现在的新材料作文近似于没题目。

我深有同感,因为一个新材料作文,你只要从材料中引出,又能自圆其说,那就算不走题。

那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个新材料作文有可能因为角度不同,涉及几十个不同的话题和立意,如此一些聪明的考生极有可能事先宿构,投机取巧来赚取作文的高分。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今年江苏高考作文显然做了不少努力,以防考生“使刁”检测不了他们的作文真实水平。

这个新材料看得出角度在减少,材料在瘦身,命意在收窄,值得赞赏。

其实不仅是江苏,今年高考新材料命题中,北京的“老规矩”、广东的“照片”、四川的“自立”上海的“自由”等等,也都看得出在防学生预先准备材料以不变应万变的宿构上作了一定程度的应对,体现了今年高考新材料作文的渐渐走向成熟的发展趋势——在命题作文的过度限制与话题作文的过度开放之间选择一个恰当的平衡点,以给学生一定自由的写作空间。

今年江苏这则材料的核心立意显然是“不朽”,青春不朽,生命永恒。

如何让生命不会老去?拥有不朽的信念是出自本心,还是自欺欺人的荒诞之辞?如何认识永恒的生命价值?对游戏人生、虚度光阴、追求现世享乐的人来说,他们为什么会认为从来就没有什么不朽?显然现实针对性很强。

引导学生对待青春,对生命的终极价值的思考,应该来说,学生不是太过犯难,应该有话可说;但是有多少学生进行过深刻的思考,又很难说,自然大多考生会写一些人云亦云的缺乏深刻思考的肤浅文章。

关于不朽,中国古代有三不朽之说,立功、立德、立言。

真正不朽的是那些为人类留下永恒的艺术创造的精品的人们,是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的人们,是代表了最大多数人们的利益的正义方向的化身,是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不朽的灵魂。

相反,速朽的是追求名利钱财的,穷奢极欲的,是虚度年华、蹉跎岁月的,是代表了假恶丑的与历史背道而行的人们。

写青春行不行?我觉得即使谈青春也应该谈如何保持永恒的青春,如何让生命保持年轻,让青春永远闪光,即与“不朽”相关连,否则不是很切题。

写信念行不行?我一样认为当与“不朽”相联系,你信不信永恒的信念?这世上真的有不朽的信念?为什么有不少人只求现世享乐,为什么他们心中没有畏惧,缺少底线?为什么他们想把自己的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却偏偏加速他们的速朽?这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内容。

因此,我不妨拟以下一些题目,仅供大家参考:1. 永远璀璨的星座2. 青春万岁3. 直到天老地荒时4. 青春之花永开不败5. 八十岁,他依然韶华不逝6. 生命的两种方式(燃烧或腐朽)7. 万里长城永不倒(喻信念)8. 信念不因岁月老9. 依旧当年明月10. 与山川同在11. 人生当求三不朽12. 蓦然回首,青春已然昨天(写为昨天虚度而悔恨)13. 速朽的是名利,永恒的是精神14. 精神大树常青15. 青春岁月易蹉跎16. 易过莫过青春时(写青春易逝,红颜易老,好花难再)17. 青山有颗不老松18. 十八岁的天空19. 春天里的故事20.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

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

在进入洞穴后不久,他们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的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

数日后再来,他们发现这群蝴蝶早已不在原处,而是远远的退到了更深的洞穴。

他们恍然大悟,也许那里环境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名师点评2013江苏高考作文“不少考生对新材料作文还是会出现‘不适应’,主要是缺乏把握材料含义的能力!”“2013年‘人与自然’会大撞车,只谈到‘和谐相处’只能算‘大路货’作文!”“这个题目也可以写记叙文,假如考生这样写:探路者为保护蝴蝶竖提醒牌,却引来游人如织,蝴蝶最后彻底消失,是不是更有意思呢?”……6月8日,7位省内语文泰斗级专家共同探讨2013年高考作文题如何写才能更出彩。

他们中有曾经出过高考作文题的专家、有长期研究高考作文的大学教授,也有中学的知名语文特级教师。

2013年作文怎样写出彩?审题:看材料要“抓情节、看人物”高朝俊(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我觉得叙事性材料怎么去审很重要,一个是有情节,一个是有人物。

在审读材料过程中首先看清楚情节的阶段性。

这个故事情节有三个阶段:第一,进去探险为了看清楚蝴蝶点了蜡烛;第二,怕惊扰蝴蝶离开了;第三,后来回到洞里发现蝴蝶到更深更暗的地段。

考生在这三个阶段里都可以做文章。

叙事性材料也有人物,我们姑且把蝴蝶也称之为人物,我认为从总体意蕴来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生活秩序,小细节会决定大变化,这是这个材料的总体意蕴。

新材料作文肯定不是就材料谈材料,可以深挖开来:第一方面,从探险者角度可以写要学会尊重和体察别人;第二方面,哪怕是无心之举也可能给别人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第三方面,要学会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探险者不要仅图自己一时之快,为了自己欣赏蝴蝶,根本没有从蝴蝶角度来考虑。

从蝴蝶来说,要学会保护自己,知道一点亮光会带来危害,往后退了,但也要懂得防患于未然。

立意:新材料作文可多层次、多角度凌焕新(省写作学会名誉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据说,有调查显示,有七成以上的考生认为2013年的作文题不好写,姑且不论这个数据的准确性,但也反映了一些考生的感受。

为什么会觉得难写呢?之前江苏自主命题以来,一直考的是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

现在的材料作文,有一定的范围限制。

但是材料作文不是就材料写材料,或者拘泥于材料的讲解和评析,也不是写材料评论,而是要由材料出发,引发与材料有关的含义,所以有它的灵活性和包容性。

一个材料中间有多种层次、多种角度,如果是叙事作品,还有一定的阶段性,等等。

写作的人可以从这个方面进行自由的选择,可以明扣,也可以暗合,他所表达的东西只要和材料是一致的就可以。

比如有考生问:“从细节谈行不行?”这个点也是从这个材料中间提出来,一个不经意间的小小蜡烛的烛光,有如此大的影响,他就抓住了这个“小”字,从作者角度提炼出一个核心理念。

那么你从“小”字做文章,当然是可以的。

还有考生提出,写“蝴蝶受到外来东西的干扰,行不行”?人是外来的,惊扰了蝴蝶,当然也可以引申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材料作文应该有包容性,过去材料作文有一种倾向,就是材料作文一定要提炼出它最关键的中心思想,或者是核心思想,然后按照这个东西来写才行,如果偏离了这个东西,那就不行,就是偏题,就是不符合材料作文的要求。

如果这样,那很多的考生就偏了,就被打不及格了。

我个人理解,新材料作文应该允许多层次、多角度、与材料具有相关性就行了,如果一味就材料本身倒来倒去,就真的局限在材料里面了。

构思:联系实际做分析容易写好孙芳铭(南京一中特级教师)我认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核心还是人。

探险者是人,这是不用多说的。

探险者他点蜡烛,就他自己来讲,他是对的,为了自己探险。

当他发现蝴蝶以后,他主动退出来,退出来本身就表明他的一种善意。

蜡烛呢,蜡烛是人点的,点的意图从自己角度来说那是对的,但是他侵扰了蝴蝶,说得重一点,破坏了蝴蝶的生存环境。

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当然还是有文章可做的;蝴蝶从洞里面迁徙到更深的地方去,那是因为它的生存环境还是被人破坏了。

所以我认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核心还是要写到人:人的生存环境,人对自然界其他物种生存环境乃至自然环境的影响,这是问题核心。

在这三者当中,从探险者角度来说,他的心地是好的,但他客观上还是对蝴蝶的生存环境起到了不好的影响。

这可以联想到我们现实生活中有这种良好的意愿,最后造成不良后果的情况;甚至本来意愿就不对,造成的后果可能更严重。

所以考生若更多联系实际做一定分析,文章就比较容易写好。

比如说扬子晚报下水作文里一位老师写的文章,他就联系了自己教育学生过程中的某些细节没有处理好,无意伤害了学生的故事。

这样写,作文能拿高分!议论文可写“美丽中国”,记叙文可“峰回路转”尉天骄(省写作学会会长;河海大学教授、博导)这个题目如果从议论文角度写,最容易想到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

这里总是提到的蜡烛,准确地讲应该是烛光,烛光是一个很轻微的东西,它可以理解成一个人类并无恶意的一个轻微的行为,但这个行为可能不知不觉中对自然造成了影响。

从这个里面可能就会有很多引申,比如说平时多倒的一盆污水,多扔掉的一个废旧电池,这都是人类本身没有恶意的轻微行为,但对我们生态环境却可能造成很大的破坏。

再进一步说,如果人类再有意往河里倒污水,那便有更严重的影响。

这篇文章写议论,我看可以从美丽中国的角度出发,现在十八大正在提倡“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意味着国家不仅富有强大,而且要有美好的生态,没有美好的生态,美丽中国是一句空话。

蝴蝶是大自然生物中最富有诗意的东西,被称为“会飞翔的花朵”,是美丽生态非常典型的东西。

如果我们这种并无恶意的轻微行为,把大自然中最美好的事物不经意间损害了,那么我们的生态建设岂不是要落空吗?美丽中国不是要打折扣吗?从这个角度写,应该讲能写出一点新意。

既然讲题材不限,是不是2013年很多考生会写记叙文呢?我认为会的,这个题目写记叙文,容易写,但不容易写好。

因为材料本身是有情节的小叙事片断,里面有场景,有人物,有事物,有景物,按照材料给的基本框架去给它添枝加叶,加一个扩写,写成一篇800字的文章是不难的,但是如果写记叙文想写好,一定要有创新。

那怎么才能有创意呢?假如我来写这个故事,我就会写:“这几个探险者感到要保护蝴蝶,于是在洞门口立了很大的牌子,标注‘此处有蝴蝶,请勿惊扰’,但没想到牌子一竖,反而引起了人们的好奇,游人如织,最后蝴蝶消失得无影无踪。

”如果这样写,可能记叙文会写出彩来。

“人与自然”谈到“变化”立意更高王继志(南京大学教授、博导)我认为2013年题目在思维定势上是一种突破。

2013年虽然是材料作文,但有两个关系,探险者代表人类,蝴蝶代表自然,说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和自然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要破坏它,如果作文写到这个程度,只是谈了关系,还没有延伸。

有的考生讲到:“我们不要去惊动自然,不要去惊动那些蝴蝶。

”我们可以再朝深处思考,加上辩证思考,难道说在黑暗中生活的蝴蝶就永远要保持这样一种安定吗?它就不需要改变吗?我想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生活,变化是常态的,发展是常态的,凝固不变反而是非常态的。

蝴蝶生存环境改变了,这是人的干扰,但自然界的干扰更多更多,地裂怎么办呢?所以从锻炼蝴蝶的生存能力来说,变化未必是坏事,况且人对它的干扰并不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