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外拓展阅读的几个关键点
摘要:“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乃特定的教学对象,为了促使学生掌握一种言语形式,教师不妨把这些有特点的言语形式出现之处作为课外衔接的“靶心”,由此拓展相关材料,让学生学会表达。
关键词:语文;延伸;准度
语文课本中,就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一个延伸的方向而言,可供延伸的材料可谓星罗棋布。
面对众多的课外材料,我们作何选择呢?随随便便顺手拈来,显然过于草率,只有在众多可供选择的材料中挑选出能促进以“听、说、读、写”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的材料作为延伸的对象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理想的彼岸。
这些就是延伸的“靶心”,主要可以从以下几处着手:
一、有精彩的语言显现之处
“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为特定的教学对象。
如:学习《黄山松》一课,绝不只是了解黄山松的特色等相关知识,而是要学习作者是如何组织文章结构,如何将黄山松特点写鲜明的等,这才是我们要学习的着力点。
为了促使学生掌握一种言语形式,我们不妨把这些有特点的言语形式出现之处作为课外衔接的“靶心”,拓展相关材料,让学生学习表达。
如:《威尼斯的小艇》写小艇样子和特点时,借助连续比喻的手法写得栩栩如生。
在品读这一段语言材料后,可提供一段录像材料,让学生学习文章组合语言之妙进行描摹,用美的语言尝试美的表达。
二、有值得品味的语言显现之处
有些文章内容,由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不足,难以理解品味消化。
这时进行延伸,就能深入浅出。
如:《海龟的悲剧》一文,教学时,海龟吹牛部分,学生不能真正品味出他吹的程度之深,教师就将这些景物的相关重点知识出示,问学生相不相信海龟可以做得到,学生才真正品味出它吹的程度。
三、有情感难以达成共鸣之处
有些课文所描写的场景与学生的生活极为遥远,学生不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就需要教者延伸一部分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体会文本表达的情感。
在教学叶圣陶老先生写的《牛郎织女》一文时,有一点学生难以认同:两人相遇结婚就过上了美满的生活,写得太不现实。
窦桂梅老师就查找了所有版本的相关故事,找出两个典型的与其做对比,让学生认识到两人相遇笔墨少,这样更能看出人的质朴、纯真,又放映了《天仙配》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当时男耕女织的生活就是最幸福的。
四、有利于情感升华之处
语文具有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之功效,教师仅仅就课论课不利于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深层认识,这时可以适当拓展一些课外资源,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如:教学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遗民的悲惨、悲愤等,教师进行了古诗链接,出示其写的类诗及《题临安邸》,学生不仅对遗民的情感理解,而且自己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了解了陆游的爱国情感。
如:教学《风》一课时,教师引入《背影》《拐弯处的回头》《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片段。
让学生对于父爱的深沉、沉静、疏于张扬、父爱如山了解得更深,如此,教学效果会更好。
编辑代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