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遥感期末复习资料

遥感期末复习资料

遥感导论DL 斯加洛其选择:30分判断:10分填空20分简答20分综合题20第一章绪论1、遥感:是指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3、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4、按工作方式分:A、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受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

B、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如:摄影机C、成像遥感---传感器接受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数字或模拟)图像。

D、非成像遥感---传感器接受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像。

5、遥感的特点:(1)大面积的同步观测:遥感范围大,可实施大面积的同步观测;(2)时效性: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的特点;(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具有手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4)经济性:能节省大量的经费、时间和劳动力。

(5)局限性:遥感技术的局限性。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1、波---振动的传播称为波。

电磁振动的传播是电磁波。

2、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同。

3、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电磁波是典型的横波4、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就构成了电磁波谱。

5、波谱以频率从高到低排列为: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

6、电磁波性质①是横波;②在真空以光速传播;③满足:其中:E-能量,单位J;h-普朗克常数,h=6.626×10 J/s;f-频率;-波长;c-光速,c=3×10 m/s④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7、绝对黑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

(或:在任何条件下吸收系数恒等于1的物体,简称黑体。

)8、黑色的烟煤,因其吸收系数接近99%,被认为是最接近绝对黑体的自然物质。

9、灰体:没有显著的选择吸收,吸收率虽然小于1,但基本不随波长变化,这种物体叫灰体。

大气层次与成分: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10、散射: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

11、大气散射三种情况及条件:(1)瑞利散射:条件—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

(2)米氏散射:条件—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

(3)无选择性散射:条件---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

12、大气窗口: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13、大气窗口的光谱段14、反射率:物体反射的辐射能量P占入射能量P的百分比,称为反射率ρ反射率的范围总是ρ≤115、物体的反射分为(1)镜面反射:是指物体的反射满足反射定律。

入射波和反射波在同一平面内,入射角与反射角相等。

(2)漫反射:指不论入射方向如何,虽然反射率P与镜面反射一样,但反射方向却是“四向八方”,也就是把反射出来的能量分散到各个方向因此从某一方向看反射面,其亮度一定小于镜面反射的亮度。

(3)朗伯面:对漫反射面,当入射辐照度I一定时从任何角度观察反射面,其反射辐射亮度是一个常数,这种反射面就叫朗伯面。

(4)实际物体反射:﹙方向反射﹚多数都处于两种理想模型之间即介于镜面和朗伯面(漫反射向)之间。

16、地物反射波谱曲线:地物反射波谱曲线除随不同地物(反射率)不同外,同种地物在不同内部结构和外部条件下形态表现(反射率)也不同。

第三章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1、气象卫星:是指从太空对地球及其大气层进行气象观测的人造地球卫星。

2、气象卫星的特点(1)轨道:低轨: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简称极地轨道。

高轨:地球同步轨道,轨道高度36000Km,与地球保持同步运行,相对地球是不动的,又称地球同步卫星或静止气象卫星。

(2)短周期重复观测。

(3)成像面积大,有利于获得宏观同步信息,减少数据处理容量。

(4)资料来源连续、实时性强、成本低。

3、气象卫星资料的应用领域:(1)天气分析和气象预报;(2)气候研究和气候变迁研究;(3)资源环境其它领域;4、海洋遥感的特点(1)需要高空和空间的遥感平台,以进行大面积同步覆盖的观测。

(2)以微波为主:微波可以在各种天气条件下,透过云层获取全天候、全天时的世界海洋信息,并且微波还可以较好地获得海水温度、盐度和海面粗糙度等信息;(3)电磁波与激光声波的结合是扩大海洋遥感探测手段的一条新路。

(4)海面实测资料的校正。

5、像点位移: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像片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像片位置上的移动,这种现象称为像点位移。

其位移量就是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误差”。

6、引起像点位移的因素:地面高差、像点到像主点的距离、摄影高度(1)位移量与地形高差h成正比,即高差越大引起的像点位移量也越大。

当地面高差为正时(地形凸起),h为正.为正值,像点位移是背离像点方移动;高差为负时(地形低洼),为负值,像点朝向像主点方向移动。

(2)位移量与像主点的距离r成正比,即距主点越远的像点位移量越大,像片中心部分位移量较小.像主点处r=0,无位移。

(3)位移量与摄影高度(航高)成反比。

即摄影高度越大,因地表起伏引起的位移量越小。

7、扫描成像:是依靠探测元件和扫描镜对目标地物以瞬时视场为单位进行的逐点、逐行取样,以得到目标地物电磁辐射特性信息,形成一定谱段的图像。

8、瞬时视场角:扫描镜在一瞬时时间可以视为静止状态,此时,接受到的目标物的电磁波辐射,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角度之内,这个角度称为瞬时视场角。

即扫描仪的空间分辨率。

9、微波的范围:在电磁波谱中,波长在1mm一1m的波段范围10、微波遥感的特点:(1)能全天候、全天时工作。

(2)对某些地物具有特殊的波谱特征。

(3)对冰、雪、森林、土壤等具有一定穿透能力。

此式只适用于简单地表(4)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意义。

微波对海水特别敏感,其波长很适合于海面动态情况(海面风、海浪等)的观测。

(5)分辨率较低,但特性明显。

11、微波遥感分有源(主动)和无源(被动)两大类12、成像雷达分为A、真实孔径侧视雷达:以实际孔径天线进行工作的测试雷达。

B、合成孔径侧视雷达:是利用遥感平台的前进运动,将一个小孔径的天线安装在平台的侧方,以代替大孔径的天线,提高方位分辨力的雷达。

13、侧视雷达的天线不是安装在遥感平台的正下方,而是与遥感平台的运动方向形成角度,朝向一侧或两侧倾斜安装,向侧下发射微波,接收回波信号(包括振幅、位相、极化)。

14、遥感图像特征表现参数即为: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

第四章遥感图像处理1、颜色的性质(1)明度---是人眼对光源或物体明亮程度的感觉。

(2)色调,是色彩彼此相互区分的特性。

(3)饱和度----是彩色纯洁的程度,也就是光谱中波长段是否窄,频率是否单一的表示。

2、互补色:若两种颜色混合产生白色或灰色.这两种颜色就称为互补色。

如黄和蓝,红和青,绿和品红均为互补色3、三原色:若三种颜色,其中的任一种都不能由其余二种颜色混合相加产生,这三种颜色按—定比例混合,可以形成各种色调的颜色,则称之为三原色。

红、绿、蓝三种颜色是最优的三原色。

4、减法三原色:指加法三原色的补色,即黄、品红和青色。

5、光学增强处理:相关掩膜处理方法、改变对比度、显示动态变化、边缘突出6、数字图像:指能够被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使用的图像。

像元是数字图像中的最小单位。

7、引起辐射畸变有两个原因:一是传感器仪器本身产生的误差;二是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8、遥感影像变形的原因:(1)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

航高、航速、俯仰、翻滚、偏航(2)地形起伏的影响。

当地形存在起伏时,会产生局部像点的位移,使原来本应是地面点的信号被同一位置上某高点的信号代替。

(3)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

地球是球体,严格说是椭球体,因此地球表面是曲面。

这一曲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像点位置的移动,二是像元对应于地面宽度的不等。

(4)大气折射的影响。

大气对辐射的传播产生折射。

由于大气的密度分布从下向上越来越小,折射率不断变化。

因此折射后的辐射传播不再是直线而是一条曲线,从而导致传感器接收的像点发生位移。

(5)地球自转的影响。

卫星前进过程中,传感器对地面扫描获得图像时,地球自转影响较大,会产生影像偏离。

10、几何畸变校正:各类遥感图像都存在在几何校正的问题。

由于人们已习惯使用正射投影的地形图,因此对各类遥感影像的畸变都必须以地形图为基准进行几何校正。

几何校正步骤大致如下:(1)选择控制点:在遥感图像和地形图上分别选择同名控制点,以建立图像与地图之间的投影关系,这些控制点应该选在能明显定位的地方,如河流交叉点等。

(2)建立整体映射函数:根据图像的几何畸变性质及地面控制点的多少来确定校正数学模型,建立起图像与地图之间的空间变换关系,如多项式方法、仿射变换方法等。

(3)重采样内插:为了使校正后的输出图像像元与输入的未校正图像相对应,根据确定的校正公式,对输入图像的数据重新排列。

在重采样中,由于所计算的对应位置的坐标不是整数值,必须通过对周围的像元值进行内插来求出新的像元值。

11、空间滤波则以重点突出图像上的某些特征为目的的,因此通过像元与其周围相邻像元的关系,采用空间域中的邻域处理方法,也叫做“空间滤波”。

他仍属于一种几何增强处理.主要包括平滑和锐化。

12、彩色变换分为:(1)单波段彩色变换:单波段黑白遥感图像可按亮度分层,对每层赋予不同的色彩,使之成为一幅彩色图像。

这种方法又叫密度分割,即按图像的密度进行分层,每一层所包含的亮度值范围可以不同。

(2)多波段色彩变换由于原色的选择与原来遥感波段所代表的真实颜色不同,因此生成的合成色不是地物真实的颜色,因此这种合成叫做假彩色合成。

标准假彩色合成,即4、3、2波段分别赋予红、绿、蓝色,获得图像植被成红色,由于突出表现了植被的特征,应用十分的广泛,而被称为标准假彩色。

(3)HLS变换K—L变换是离散变换的简称,又被称作主成分变换K—T变换是Kauth—Thomas变换的简称,也称缨帽变换14、多种信息源的复合:将多种遥感平台,多时相遥感数据之间以及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之间的信息组合匹配的技术。

第五章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1、遥感图像解译分为两种:A、目视解译:指专业人员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判读仪器在遥感图像上获取特定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

B、遥感图像计算机解译:以计算机系统为支撑环境,利用模式识别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根据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的各种影像特征,结合专家知识库中目标地物的解译经验和成像规律等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实现对遥感图像的理解,完成对遥感图像的解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