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孙子兵法之总结

孙子兵法之总结


2、慎战思想 “明主慎之,良将警之,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 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 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 致战”。
3、善战思想
(1)、以“道”为首要因素的制胜 论 “道”:就是政治,令民与上同意 也,取信于民,就是“道胜论”。 “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 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 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 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 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 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 典籍。” ——毛泽东
一、《孙子兵法》的影响
(一)、在我国军事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被世人极为推崇
“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子所著深矣。”——曹 操 “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遗孙 子。” ——茅元 仪 “古之名将,用之则胜,违之则败,称为兵 经。” ——孙星 衍 “古代大军事家。” ——毛泽 东
(1)、选将——挑选能执行“庙算” 大计的将帅 (2)、造势——设法造成战场上 的有利态势
(3)、诡道——奇诈多变,出其 不意
(二)、作战篇
本篇主要从战争对经济的依赖关 系出发,阐明速胜之利,久拖之 害。“举兵十万,日费千金”, 不能久拖
中心思想:兵贵胜,不贵久
主要内容:
1、举兵十万,日费千金
——战争依赖于经济的关系 2、兵贵胜,不贵久 ——用兵宜胜的道理 3、胜敌而益强 ——“因粮与敌”,“取敌之
2、利用“人情之理,深入敌国作 战” 人情之理——士卒在不同情况下的 心理状态
“深则专,浅则散”,“士兵甚陷 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 不得已则斗”。“其兵不修则戒, 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
3、兵之情主速——兵贵神速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 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 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 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
(三)、谋攻篇
本篇主要论述采取什么样的进攻 方法,以争取战争胜利的问题 中心思想:以智谋胜敌
主要内容:
1、“全”为上,“破”次 之 全——使敌人全部屈服而自己不 受损失 破——击破敌人而自己也难免受 到一定损失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
2、谋攻之法——以谋取胜
上各伐谋 其次伐交
(七)、军争篇
军争——指两军在战场上 争夺制胜条件
本篇主要论述军队作战如 何趋利避害和争取选机之 利的原则和方法,力争掌 握战场上的先机之利。
中心思想:争取先机之利 主要内容:
1、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迂——迂远、曲折 患——祸患、不利 化不利为有利
2、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军争有利有险,不能只见利, 不见害。要权衡形势,相机 而动。
中心思想:充分发挥军队的作 战力量,有效地打击敌人
主要内容:
(1)、掌 握四个环节
“分数”——组织编制
“形名”——通信联 络 “奇正”——活用战术 “虚实”——创造战 机
2、善用奇正
先出为正,后出为奇;正面为 正,侧翼为奇;明战为正,暗 战为奇。
3、择人而任势 ——选择适当的人, 充分利用有利态势
(2)火攻条件 行火必有 具——器 材常备 行火必有 时——把 握时机
天之 躁也 风起 日也
2、慎重对待战争
“主不可以怒而兴 师”,“将不可以愠 而致战”。 “明君慎之,良将警 之,此安国之道也”。
(十三)、用间篇
本篇是专门论述战争中利用间谍 来了解敌情的必要性及其方法的。
中心思想:使用间谍了解敌情
文——道理
武——军法
文武并用
(十)、地形篇
本篇主要论述地形的重要性, 分析各种地形的特点及对军 队作战行动的影响。强调将 帅必须重视对地形的研究。
中心思想:利用地形的重要 性及其原则
主要内容:
1、地之道
地:地形种类 道:利用原则
通形:我可以去 ,敌可以来的地形 挂形:可以前往,但难以撤回的地形
中心思想:审己量敌,料胜决策 主要内容: 1、“兵者,国之大事”
——对战争的基本看法
2、道、天、地、将、法是决定战争胜负 的基本条件
道:“令民与上同意也,”作为 五事之首,是战争胜负的首要因 素 天:气象条件对军事行动的影响
地:地形条件


将:将帅的智谋才能
法:军队的组织编制
3、实施胜利的手段
(一)、 《孙子兵法》的作者
春秋末期—孙武(字长卿)—齐 国乐安人
公元前500年——400年间
作者的三个影响:
第一、家庭的熏陶 世袭贵族家庭,祖辈精通军事
第二、环境的影响 齐国
姜太公的封地,享有特权 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豪杰荟萃之地
第三、实践的积累
吴 国
西破强楚 北威齐晋
南服越人
(二)、《孙子兵法》是时代和战争的产物
主要内容:
1、通九变之利,知九变之术
——通晓九变,懂得用兵
2、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在有利的情况下考虑到不利的 方面,事情就可以进行;在不 利的情况下考虑有利的方面, 祸患就可以解除。
3、有备无患
“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 也; 无恃其不攻,恃吾有 所不可攻也。”
4、克服“五危”
必死——有勇无谋,只知死拼
3、《孙子》从军事领域向其它的领 域扩展
“在战争频繁年代,往往只带着实践观点来 理解《孙子兵法》,目的是打赢战争,结束 战争,在和平时期,往往是从政治的权谋去 理解《孙子兵法》,目的是维护和平局 面。” ——宇左见哲 “《孙子兵法》应当显示更大的重要性,成为 21世纪的兵法。” ——平洋间一
二、《孙子兵法》产生的历史背 景
春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 时代。代表新的封建生产关系的新兴地 主阶级,乘势向奴隶主阶级展开了夺权 的斗争,社会阶级斗争达到空前尖锐和 激烈的程度,主要表现为频繁的战争。
242年——483仗
《孙子》反映出春秋时期的战争特点:
第一、反映了解并和争霸战争的特点 “不争天下之交”——不必争着和别的国 家结交 “不养天下之权”——不必在别的国家 培植自己的权势 拔其城 “霸王之兵” 毁其国 建霸业
“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 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
(2)、对待间谍必须有严格 的纪律
“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 与所告者皆死”。
四、《孙子兵法》的基本思想
(一)、《孙子》对战争的基本看法
1、重战思想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亡国不可以复生,死者不可以 复生”。
地 形
支形:敌、我双方对峙,谁出击都 不利的地形 隘形:两山之间的通谷,只能先占, 不易后夺的地形
险形:形势险要的地形 远形:双方相距较远,谁先求战,不 利于谁的地形
“凡此六者,地之道;将之至任,不可察也”
2、地形者兵之助也
——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
(十一)、九地篇
本篇主要从全局着眼,把军队作战 由国内至敌境形经地域,划为九种 战区,根据不同战区的特点及对军 队作战行动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处 置原则和方法,告诫将帅“九地之 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 察”。
中心思想:进攻要掌握九地之 变,人情之理和决胜之法。
主要内容: 1、掌握“九地之变”
(1)散地——在本国领地作,士卒易散
(2)轻地——军队进入敌境不深的地区作战
(3)争地——兵家必争之地 (4)交地——敌我都可来往之地 (5)重地——已深入敌境,不易返回的地区 (6)圯地——密林、险阻、沼泽之地 (7)围地——进口狭窄,难脱身之地 (8)死地——不迅速奋战就只有死之地 (9)衢地——三国交界,谁先到就可获得第三国 支持之地
(十二)、火攻篇
本篇主要论述了火攻的种类和实 施的方法,指出火攻是夺取胜利 的作战方式之一。另外,提出了 慎重对待战争的问题。 中心思想:火攻的原则和慎战的 思想
主要内容:
1、火攻的运用
火人:焚烧敌军人马 (1) 火攻 类型
火积:焚烧敌军粮草
火辎:焚烧敌军被服
火库:焚烧敌军装备
火队:焚烧敌军战船
主要内容: 1、知敌情,“必先取于人”
2、用间的种类和方法
因间——敌国普通人 内间——敌国官吏 反间——敌国间谍 死间——假密骗敌
种类
生间——活去生返
方法——“五间俱起”
3、用间的要求
(1)、将帅必须具备“圣 智”“仁义”的品质和“微妙”的 用间才能 圣智——才智过人
仁义——死心踏地 微妙——细心巧妙
本篇主要论述军队战前要善于 通过匿藏自己的形,使敌不可 察;尔后密察敌形,采取主动, 战胜敌人。
中心思想:积累军队的作战力量, 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寻机 战胜敌人。
主要内容:
1、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创造条件,积累力量,使自己立于不败 之地;之后,去寄待和寻求战胜敌人的 机会。
2、先为不可胜,以待遇敌之可胜 的措施
《孙子兵法 》
目的:
了解《孙子》的产生及历 史背景,正确认识它的地位及 作用,重点掌握《孙子》的战 争观和战略战术思想,深刻领 会其精神实质,取其精华,去 其糟粕,古为今用。
内容:
一、《孙子兵法》的影响
二、 《孙子兵法》产生的历史 背景 三、 《孙子兵法》各篇的主要 内容 四、 《孙子兵法》的基本思想
四种方法:
其次伐兵
其下攻城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 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 避之。”
3、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战争的指导规律, 贯穿十三篇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识众寡之用者胜
“知胜” 原则
上下通敌者胜 以虞待不虞者胜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四)形篇
“形”——敌我双方军事实情 的外部表现
必生——临阵畏怯,贪生怕死
忿速——急躁易怒,一触即跳 廉洁——廉洁好名,过于自尊 爱心——爱护居民,怕民受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