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 工程概况 (1)1.1工程概况 (1)1.2工程区域自然条件 (1)1.3地形地貌 (1)2 施工组织 (6)2.1现场施工布置 (6)2.2主要合同项目及控制工期 (6)3主要施工重点及难点 (8)3.1本段隧道工程施工重点及难点 (8)4 隧道施工方案 (9)4.1石方明挖 (9)4.2石方洞挖 (9)4.3支护工程施工 (9)4.4模注砼衬砌施工 (10)4.5主要施工目标 (10)5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11)5.1安全生产管理方针 (11)5.2安全生产目标 (11)5.3安全生产管理原则 (12)5.4安全生产管理保证体系 (12)5.5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12)5.6施工现场安全保证措施 (16)5.7施工机械安全保证措施 (18)5.8塌坊处理安全保证措施 (20)5.9主要施工项目安全措施 (23)5.10施工用电安全保证措施 (36)5.11消防安全措施 (40)5.12冬雨季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41)6 文明施工 (44)6.1施工现场布置 (44)6.2封闭管理 (44)6.3施工场地 (44)6.4现场住宿 (45)6.5材料堆放 (45)6.6治安综合治理 (46)6.7生活卫生 (47)6.8环境管理 (47)隧道安全文明施工方案1 工程概况1.1 工程概况污水隧洞内置直径φ800污水管道,隧洞全长1200m(K2+520~K3+720),与道路中心线平面距离为21m,与设计路面线竖向线距离为8.5m~27m。
隧洞净空尺寸B×H=2.5m×2.75m,面积6.2㎡。
隧洞共设置5个错车道,错车道长30m,错车道设置在围岩较好处。
考虑后期运行维护检修、排水及通风问题,拟在隧洞两端各设置一座梯道,在桩号K2+520洞口外设置1.5m×1.5m×1.5m集水坑,同时在两端洞口各设置560射流风机。
1.2 工程区域自然条件本工程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冬暖春早、夏热秋凉之特点。
据气象资料,境内多年平均气温18.3℃,极端最高气温44.1℃(2006年8月2日),极端最低气温-3.8℃(2003年12月8日);无霜期长,多年平均为335天;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3%;多年平均日照时间1228小时;多年平均蒸发量975.33mm;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224mm,最大降水量1413.9mm(1965年),最低降水量650.8mm(1966年),最大日降雨量212.7mm(1952年8月9日),主要集中在5~10月,且多呈大雨或暴雨,占全年总降雨量的86%,多年平均日最大降雨量约92.50mm。
拟建隧道全长1200m,沿线路未见江、河及冲沟等地表水系发育。
其中K2+764- K2+707段为农田,勘察期间农田内有积水,水深约0.2m。
该积水分布范围较小,水量较小,施工时采用抽水泵抽取即可。
1.3 地形地貌勘察场地位于彭水县靛水新城,属于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及中低山地貌,其中K2+800~K3+720段属于构造剥蚀低山斜坡地貌,地形坡角一般15~30°,占全线长度的77%,K2+520~K2+800段属于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地形坡角一般5~8°,占全线长度的23%,局部人工边坡/挡墙部分达90°。
1.3.1 地质构造勘察区域构造部位处于普子向斜南西翼,单斜状产出;据本次调查,拟建隧道周围未发现有温泉出露,未见断层通过,岩层产状及裂隙特征详见下表。
区内岩体总体较完整,局部岩溶区域内岩体较破碎,总体上来说,勘察区地质构造简单。
岩层产状及裂隙特征表1.3.2 水文地质根据重庆地区经验,拟建隧道进出口区域内区岩性主要为杂填土、粉质粘土及灰岩,洞身岩性为中风化灰岩,局部地带处于强溶蚀区域(详见2.7.1节),粉质粘土为不透水层,杂填土和灰岩为相对透水层。
根据重庆地区经验取值:粉质粘土渗透系数K=2.5×10-5cm/s(经验值),杂填土渗透系数K=5.2×10-2cm/s(经验值),强风化灰岩及强溶蚀区域灰岩渗透系数K=8.5×10-2cm/s (经验值),中风化灰岩渗透系数K=2.5×10-2cm/s(经验值)。
钻孔深度内未见统一的地下水位,zk7、zk8、zk9、zk10、zk11在钻进过程中出现漏水现象,zk1-zk6和zk11-zk19号孔内可见少量回水。
隧道进口处和K2+520-K2+857人类活动频繁,主要为民房、耕地及农田,居民生活用水就近排放,K2+647- K2+707勘察期间农田内有积水,水深约0.2m。
该类地表水水量较小,零星分布。
综上所述:勘察区内地表水在隧道进口(K3+720)及K2+520-K2+857段第四系松散土层孔隙水及地表水中等发育,区内岩溶裂隙水中等发育。
区内地表水及地下水对施工作业影响中等。
1.3.3 不良地质地段经现场调查和现场物探实验显示,拟建场地内岩溶中等发育,场地周围未发现滑坡、崩塌、塌陷、泥石流、采空区、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未发现有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1)隐伏岩溶问题本次勘察选取剖面1-1’进行现场高密度物探,物探起止桩号为k2+520~k3+720,从视电阻率剖面图来看,存在8个低电阻率异常,依次编号为Y1-1、Y1-2、Y1-3、Y1-4、Y1-5、Y1-6、Y1-7、Y1-8。
Y1-1距测线起点62m~196m、埋深44m,推断该异常为大面积溶蚀发育区域;Y1-2距测线起点262m~310m、埋深20m,推断该异常为浅部溶蚀发育区域;Y1-3距测线起点263m~310m、埋深35~81m,推断该异常为溶蚀发育区域,Y1-3与Y1-2有连通趋势;Y1-4距测线起点328m~345m、埋深4~19m,推断该异常为溶蚀发育区域;Y1-5距测线起点576m~608m、埋深25~73m,推断该异常为溶蚀发育区域,异常中相对高阻体可能为空洞;Y1-6距测线起点681m~713m、埋深27~60m,推断该异常为溶蚀发育区域;Y1-7距测线起点827m~864m、埋深10.80m~46.50m,推断该异常为溶蚀发育区域;Y1-8距测线起点915m~932m、埋深3.5m~14.8m,推断该异常为溶蚀发育区域。
本次钻探揭示: zk6(8.50-21.50m)、zk10(39.00-43.00m)、zk11(21.60-35.80m)、zk12(7.20-15.30m)处岩芯溶蚀现象严重,岩芯表面溶孔发育,局部深度范围内出现掉钻现象。
本区域内岩溶发育程度高,区域内发育溶洞的可能性大,且该8处推测溶洞均位于拟建隧道影响范围内,岩溶区域岩体破碎。
(2)隧道地应力、有害气体及地温异常隧址区不属于高地应力区,岩性为灰岩。
由构造应力集中产生的岩爆及软岩大变形的可能性不大,施工时加强监测即可。
隧道穿越地层主要为灰岩,不具备含有毒有害气体的地层,隧道施工中将不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涌出排放。
隧址区出露地层灰岩,为沉积岩类;隧址区无地温异常存在,只需施工中加强对洞内的通风,使空气产生对流,隧道施工中不会造成热害。
(3)特殊土拟建路线范围的特殊性岩土主要有素填土,填土主要分布于隧道进出口处。
杂填土主要呈灰黑色,黄褐色,稍湿,松散,主要为灰岩碎石、混凝土碎石及建筑垃圾,碎石块径1-5cm不等,含量约75%,碎石成棱角状,建筑垃圾主要以粗砂和砖屑为主,碎石间充填粉质粘土,粘土呈可塑状,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厚度1.80m-6.40m(zk4),堆填时间约10年。
该类杂填土具有颗料大小不均匀、湿陷性、不均匀沉降、透水性和局部上层滞水,松散等特点。
2 施工组织2.1 现场施工布置(1)施工用电,进口设一台630千伏安的变压器,保证施工需要。
(2)施工用水,在洞外设置18立方米水池一座供水。
(3)出洞口外平整一块长80m,宽22m的场地作为隧道临建设施场地,安装空压机、钢筋加工棚、生活区等。
2.2 主要合同项目及控制工期2.2.1 主体工程主体工程施工项目和工作内容包括(但不限于):(1)洞口明挖、洞口仰坡开挖及支护、超前支护、洞顶排水沟;(2)洞身石方洞挖及初期支护,洞身模注砼复合衬砌;(3)防排水系统施工(4)仰拱施工(5)塌方、岩溶、破碎带、断层、涌水等不良地质构造段处置(6)进、出口端墙施工(7)隧道监控量测(8)进出洞口梯道主体工程2.2.2 临时工程满足现场施工所需的道路、施工供风、供水、供电、砼拌制、型钢、钢筋加工、模板加工、仓库、办公及生活设施的设计、施工、维护和管理;为满足本标工程的需要,承包人认为必要的附属设施和其它临时设施。
2.2.3 合同工期工期总日历天数:720日历天。
工期总日历天数与根据前述计划开竣工日期计算的工期天数不一致的,以工期总日历天数为准。
3 主要施工重点及难点3.1 本段隧道工程施工重点及难点进(出)口段分别为Ⅴ级围岩且裂隙发育,完整性差,自稳能力差,进洞前应严格施作管棚、中空注浆锚杆超前支护,然后采用台阶法按“弱爆破、短进尺(1.2-1.5m)、强支护、及时二衬”的原则施工。
确保施工安全顺利地进行;进洞口和出洞口同时开挖。
出洞口一端,前面20米隧道,采用机械挖掘方式。
(挖掘机破碎锤开挖),进洞口一端前面20米均采用机械挖掘方式,其余采用钻爆法施工,上坑道,下坑道两部开挖方案。
明洞段施工应在导向墙施工完成后进行。
其它岩类采用钻爆施工,并采用微差起爆网络,严格控制单响药量,以减小开挖爆破对本洞的影响;隧道穿过地层的岩石地质条件变化较大,为防止可能会出现突泥涌水现象,施工中需根据掌子面展露的围岩情况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同时采用地质雷达探测、长探孔排放、注浆封堵等综合措施。
一旦出现突泥涌水迹象及时调整开挖及支护方式,以保证隧道稳定及施工期安全;为确保隧洞施工安全,隧道砼衬砌应在初期支护完成150m-250左右时及时跟进,使开挖初期支护和砼衬砌平行作业。
由于隧道相对开挖强度较高,其中进口Ⅲ、Ⅴ级围岩洞段月进尺按95-105m/月控制,配备足够的资源以满足开挖循环的正常进行是保证工程按期完成的关键。
监控量测为信息法施工提供依据,隧道施工过程中必须监控量测的项目为;拱顶下沉量、周边位移量(收敛监测)、锚杆抗拔力、隧道地质和支护状况观察。
4 隧道施工方案4.1 石方明挖洞口开挖时应做到分层、分段、对称、均衡、适时的原则开挖。
每个纵向分段内分小段分层均匀开挖,每层不得超过1.0m,分段长度一般不超过25m,严格挖成锅底状,在开挖至隧道底面标高以上300mm处,应进行洞口验收,并改用人工开挖至隧道结构底,尽量减少对基底地基土的扰动,严禁超挖或欠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