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之魏晋南北朝史总论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一定破坏。
尽管战火连绵,形势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进步,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
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课程标准】通过把握三国分合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及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成就。
【学习目标】1.掌握三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概况,有一个整体的认知。
2.探究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分析其弊端。
3.了解该阶段民族融合、民族交融的历史,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进一步发展。
4.分析儒学面临的挑战,认识文化领域的变化。
第07 讲魏晋南北朝经济、政治与文化【知识整合】一、魏晋时期的经济:该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五胡内迁,北方民族政权更迭,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不断撞击、融合,北方农耕经济在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后,逐步恢复发展;特别是江南经济开始得到开发、初见成效,这是经济活动中的新现象与新趋势。
(一)农业1.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曹魏的翻车。
2.土地制度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税和力役。
3. 江南的开发魏晋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江南得到初步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4. 寺院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统治者的支持下,佛教广为传播,导致寺院经济实力增强。
寺院占有许多劳动力,不在国家户籍。
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
寺院经济的发展,也为这一时期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当寺院经济过度发展,严重威胁国家财赋征发,政府就会采取限制或灭佛政策(如周武帝灭佛)(二)手工业1.冶金业--- 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
2 .制瓷业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三)商业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 草市”,政府设“草市尉”对其实行行政管理。
二、魏晋时期政治:1.魏晋时期,中央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①含义:以“中正”所评定考察对象的品级授官的制度。
②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
又名九品官人法,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
中正: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
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政治妥协)。
九品中正制是针对察举- 征辟制选举权流失的弊病,而采取的选举改革。
其目的就是要将选举权收回中央,便于皇帝控制,重新建立士人与朝廷官僚制的正常关系,以逐步削弱地方化的倾向。
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在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
【比较】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有何不同?(1)出现的社会背景不同察举制是在西汉国家统一的前提下,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形成的一种荐举人才制度。
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政权为更好地统治和平衡所辖区的各种力量而逐步形成的选官制度。
(2)荐举方式不同察举制是在举荐的基础上加强考试,而九品中正制是由专任的中正官拣选人物。
但九品中正制不再像察举制由地方长官兼任,而是由中正专任,这有利于选士工作正常、有效地进行。
(3)选才标准不同察举制科目繁多,没有统一的具体标准,因此主观随意性很强,采用九品中正制,选才的标准是士人的行状和家世,使选士制度向“综核名实”前进了一大步。
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为了加大中央集权,汉武帝实行察举制,笼络天下才俊之士,巩固皇权;东汉末年以来,门阀氏族并起,曹魏政权为了获得合法支持,推行九品中正制,是政治妥协。
九品中正制是由专任的中正官拣选人物,造成士族集团把持朝政,社会阶层不再流动,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不利局面。
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普通平民也有机会进入仕途;而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民族大融合蜀国与西南少数民族联系加强,吴国境内的山越和汉族共同开发了江南,西晋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与汉族联系日益密切。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选修链接】历史上重大改革--- 孝文帝改革改革背景(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2)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3)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
(4)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影响。
改革内容:(1)冯太后改革内容(参书)(2)孝文帝改革内容(参书)影响:(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
(2)加速了北方各族政权封建化。
(3)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真题链接】(北京2019 高考历史37.)历史记忆与祖先认同材料一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
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
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
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
”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1)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
(10 分)参考答案:(1)目的:认同中原文化;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
过程:拓跋珪自称黄帝是其祖先;此后多个皇帝通过祭祀承认和延续这一祖先认同;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加以强化。
效果:北魏统治者获得汉臣认可,通过祖先认同实现文化认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问题探究】《资治通鉴》卷140 概括记述了北魏孝文帝改姓氏的措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
其余所改,不可胜纪。
宋末元初人胡三省在注释《资治通鉴》时感慨说: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
氏族之辨,果何益哉!汉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融汇了大量少数民族成分,北魏孝文帝改革只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阶段。
请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当代汉族姓氏与古代少数民族的关系。
北魏孝文帝改革虽然长远来看有巨大的积极意义,但在短时期内也产生过明显的副作用。
在改革中利益受到损害的一部分少数民族军人揭竿而起,导致了北魏的覆亡。
北方民族交融的进程,也在北魏灭亡前后出现短暂的回流。
请查阅相关材料,初步了解上述史实,体会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1)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 为推动历史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但是, 他的改制受封建儒学传统的影响, 照搬照套中原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思想和模式, 影响了改革的成效,换得的只是对中原儒学传统的因循.(2)孝文帝长期接受以儒学为核心的汉族文化的哺育, 思想上渴求先进文化的愿望十分强烈,因此,孝文帝较其他胡族帝王入主中原实行汉化,决心最坚定, 行动最果断,措施最彻底.为我国的民族大融合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孝文帝的迁都和全盘汉化政策是导致北魏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是政治决策上的一个重大失误. )三、魏晋文化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这一时期,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也吸收儒学的精髓,渐趋中国本土化。
中外文化交融。
1.思想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为传播,冲击着儒家为核心的正统思想。
玄学(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的主观唯心主义;一批知识精英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修齐治平),对宇宙、社会、人生所作的哲学反思,以在正统的儒家信仰发生严重危机后,为士大夫重新寻找精神家园。
)、清谈(士族专谈老庄、周易,所谓雅);形成特立独行士人群体,放浪形骸,追求自己的精神乐园。
(国家分裂,主流思想失去约束力;玄学兴起;门阀士族的压制)2.书法魏晋时期:书法进入自觉时代,主要代表人物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
3.绘画魏晋时期:士大夫文人画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是顾恺之。
强化训练1.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
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
这一历程反映了A .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B .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机构C .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D .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解析】C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门下”在发展过程中权力在不断加大,到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 使丞相的的权力逐渐削弱, 故C 正确;AB 两项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根据所学可知,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行使丞相职能, 到明朝时期废丞相、设内阁,丞相才退出了权力中枢, 故排除D。
故选C。
2.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
这反映出当时()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解析】选A。
“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反映了司马家族与地方世家大族控制朝政,体现了豪强大族对国家政治的影响,故A 项正确。
B、C、D 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3.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
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强调察举制是门第社会的主要起因B.认为察举制比九品中正制好C.肯定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D.认为科举制要优于察举制【解析】选C。
根据材料“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