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3.、暴政而亡,为后世王朝提供了治国教训。 秦始皇的暴政体现在哪些方面?
1)严刑酷法。 2)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3)大兴土木,苦役百姓:修阿房宫、修骊山陵 墓、修长城、伐南越,戍边疆等。
总 结
秦 朝 中 具体内容 央 集 权 制 度 的 形 成 作用影响
影响 积极影响 形成背景 秦的统一 皇帝制度 ①确立皇帝称号; ②皇位世袭;③皇帝独尊;④皇权至上。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郡高于县,郡守、县令(县长)
辽东
全长一万多公里
临洮
2).初步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 基本疆域 a南征百越,设立桂林、南海、象郡。 b北击匈奴,内地移民戍守垦荒,修筑万里长 城抵御匈奴。 c打通西南夷(云、贵、川),设臵行政机构, 促进西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流。 3).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同轨、修驰道 ,开凿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加强南北交通)
结果
“七国之乱”证明封国制削 弱了中央集权,也不利于 “家天下‘。此后历代王朝 吸取汉初教训,基本没有实 行
相同
都继承了夏商周奴隶制”天下为家’的传统; 出发点均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
2.选官制度
(1)奴隶社会:世官制 (2)战国、秦:军功授爵制 (3)汉代: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
孝、廉一人,孝廉成为做官的主要途径(自 下而上)。 此外,还有征辟制。 征(皇帝特征某人为官)辟(长官自行 征用士人)。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2、两汉时期手工业 1)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2)发展表现: A纺织业:丝绸品种多;新疆已经种植棉花,有了棉纺织 业 ;羊毛成为纺织原料。 B冶铸业: 西汉时,煤成为冶铁燃料;发明了淬火技术; 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 制漆业快速发展 青铜器使用鎏金、鎏银、镶嵌等装饰工艺; C制瓷业:东汉时出现青瓷。 D造船业:技术成熟,发明了橹、舵和帆;使用锚;舰船 类型多样。 E煮盐业:武帝时实行盐铁专卖制度;山东食海盐、山西 食盐卤”,四川吃井盐。( 以前是工商食官)
性质 瓦解
奴隶社会的分封制 社会经济基础的 变化---井田制瓦 解而导致
封建社会的分封制
是统治者主动废除,西汉社 会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 有制自始至终都未发生变化。
秦朝郡县制
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
目的
巩固统一
郡县制是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的基 础,此后为历代 王朝所沿用。
分封同姓王,确保刘姓王朝的统治
二)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发展 1)原因:①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 ②兴修大型水利工程:漕渠、六辅渠、白渠 2)农业生产中心:关中及山东、四川 3)表现:①铁犁牛耕广泛推行: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西 汉赵过发明耧车 ②稻麦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东汉出现双季稻, 汉水流域出现稻麦轮作的种植方法,一年两熟)。 ③农书《汜胜之书》:我国现存最早农书,论述农作 物的栽培,探索精耕细作的生产方法。《 四民月令》: 东汉后期叙述一年例行农事活动的专书,介绍农业生产 技术。 ④二十四节气的完全确立,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消极影响
二、汉
朝
西汉 (前202年—公元8年) 长安 王莽新朝 公元8年—公元23年
更始帝刘玄23—25年
东汉 (公元25年—公元220 年)洛阳
长 安
一)汉的政治制度 汉承秦制并有所发展 演变: 中央:三公九卿的变化及影响 三公九卿 “内朝”即中朝、“外朝” 削弱了相权,强化了皇权 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出现“王国问题”, 七国之乱 景帝削藩,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3)统一文字、车轨;
(4)修驰道、开灵渠,筑长城;
(5)大规模移民等等。
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细密、严苛。
统一度(长度)、量(体积)、衡(重量)
统一货币
齐 楚 燕 韩 赵 魏 秦
圆形方孔钱
统一文字:
以秦国的小篆为统一文字,后又出现了更为
简便的隶书
齐
楚
燕
韩
赵
魏
秦
二)秦朝经济发展
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 按地域划分 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 中央政府下的地方行政机 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 强和国家统一。
与中央关系
①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 共同点
②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③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都起了积极作用。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作用
措施:(1)颁布秦律; (2)统一度量衡、货币;
第二讲 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时代特征: 政治方面: 1 )长期的统一,较为稳定。 2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建立、发展 3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 经济方面: 经济中心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上游(四川) 思想方面:加强思想控制
(西周)
分封制、宗法制
诸侯势力强大 “两制”渐渐 崩坏
皇帝制度的确立
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 “诏”,印称“玺”。 “制”或
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 中的另一体现。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 穷。”──《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春秋)
诸侯割据混战
封 建 经 济 的 发 展
秦商鞅变 法成效最 大
(战国)
各国掀起 自上而下 变法运动
秦的统一
2、秦灭六国,统一中国
秦王嬴政
想一想:秦国能灭六国、统一中国的条件有哪些?
一、秦朝统一的条件
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各地联系加强 ; 经过多年的战争,人民渴望统一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实力强大;
皇帝 (牵制) 御史 大夫 丞 (统率) 相 直 接 控 制 太 尉
(虚设)
(统率)
诸卿
三公九卿制
秦代三公九卿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 的特点 制度的特色
三权分立
相互配合
互相牵制 不得世袭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 心的中央行政制度。 第二,充分体现“家天 下”的特点。
皇帝
中央机构 郡 县
职责?
●郡县制的推行
一)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1条件: A政治:秦朝的统一、地主阶级的需要 B经济:封建自然经济需要强有力政权的维护。 C思想:法家理论。 D制度:对商鞅变法的继承和发展
2.内涵
君主专制
决策方式
即君主个人的专断独裁,控制一切 军政大权。
中央集权
地方管理方式 中央控制地方的军政财权,地方接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三公为: 丞相:为百官之首,承受皇帝之命,辅助皇帝处理全 国政事 太尉: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御史大夫: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 章, 监察文武百官。 九卿:
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
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受中央的管理。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 展过程中产生哪两对矛盾?
中央
君权
地方
中 央 集 权 君 主 专 制
相权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 ①建立皇帝制度: 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皇位世袭 ②建立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③建立地方机构: 废分封,置郡县
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实现了局部统一 各民族初步融合 秦朝正确的统一策略(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意 义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候 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为我国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 ②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 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 供了有利条件。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
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 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⑵消极: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返回
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③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 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汉初诸侯王国地位远在汉郡之上。从大汉国来说,郡国是 相互独立的,互不统属,从诸侯国(辖区有郡的)内部 来说郡就属于国了 景帝三年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以后,诸侯王国逐渐被削,诸 侯王特权被夺,王国地位降格,与郡同为一级行政区划。 汉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遂行郡(国)县两级制,与秦代的 单一郡县制实质上没有什么差别。
朝代 汉朝
制度
察举制
标准
品行 门第 才学
方式
举荐
魏晋南 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唐 科举制
评定 授官
考试
规律:①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 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②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
③选择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 科学
你如何评价科举制?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 “天下英雄,入吾毂中。”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 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 ⑴积极: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
(1)皇帝制度的评价
评价:它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内容; 在我国封建社会的特定时期,它在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与统一、封建经济和文化发展及反抗 外来侵略方面 是起过重要作用; 但是它也造成了极端腐朽的封建专制,加强了对农民 的残酷剥削和对人民的精神束缚,桎枯了封建经济 的进一步发展,又对社会文化发展起着极大的阻碍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