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一章公共艺术概论精品PPT课件
第一章公共艺术概论精品PPT课件
公共艺术的目的
公共艺术是艺术家和工艺美术师的专业技 能、想象力和创造力融入于创造新空间及城市 复兴的整个过程,为的是将独特的品质弥漫渗 透进整个发展过程,通过创造一个具有视觉冲 击力的环境艺术而赋予空间灵魂与生命力,使 空间显得生气勃勃,生机盎然。
公共艺术不是一种艺术形式而是一种原则。
公共艺术的特征
公共艺术设计
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是美的结晶, 人的审美活动也比较集中地体现在
艺术活动之中。
第一章公共艺术的定义与概念
公共艺术在当代中国艺术界和文化界,无论在时间和理 论的建设方面,尚属起步阶段,其理论体系的大片领域还处 在近乎空白状态。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由于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 的逐步开放和改革,并伴随着城市经济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 需求,广义的公共艺术的称谓及其概念,由经济和社会文化 较为发达的东部和南部地区大城市及政治文化中心的首都得 以传播和推广。
1、参与性与互动性:与非公共艺术的最大区别;检验方式 2、过程性:他注重作品的过程额不仅仅是结果 3、问题性:针对某些社会问题而产生 4、观念性:它是思想的体现,追求社会意义 5、多样性:展示空间的多样与展示形态的多元 6、地域性:适应环境、表达人文风貌、体现特征 7、强制性:作为环境的组成部分,人们无法回避 8、艺术表现上的通俗性: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心理 9、设计上的综合性:功能性、人文题材、公共性、环境观念、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大众传播媒介系统的快速发展, 奠定了大众文化生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从国家到民间逐步注重 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所谓的素质教育的转换,并把美 育和艺术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必修内容加以推广。20 世纪末,中国一些知名重点院校(如北大、清华等综 合性院校)也纷纷建立起艺术类专业获美术学院等艺 术教育机构,这位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出场,同样提供 了极为重要的社会前提条件和时代氛围。
材料选择、观众的心理情感。
公共艺术的分类
1、基本品类:街心雕塑、水景、公共建筑、公 园、广场、霓虹照明设施、文艺汇演等
公共艺术在中国得以出场的三个条件:
首先,有赖于国家政治和文化渐趋开放的大环境,以及 国际间文化艺术的引进和民间的文化往来。
其次,有赖于国内城市建设及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
再则,得益于艺术设计相关学术界、知识界的推动。
中国公共艺术出场的背景条件,与公民个人及社群与国家
政治关系的逐步转化是分不开的。客观上只有公民个人身份在 社会中独立、自主和自由的地位得以确立,现代民主社会和公 共领域才可能得以存在和延展,一切社会公益事业才可能得到 应有的监督和保障。
1、设立于公共场所,提供并任由社会公众自由介入、参与和 观赏的艺术。 2、艺术作品具有普遍的公共精神—关怀和尊重社会公共利益 和情感,标示和反映社会公众意志及精神理想。 3、艺术作品的遴选、展示方式及其运作机制体现其公共性(即 由社会公众授权及公议所体现的合法性)。 4、艺术品在此作为社会公共资源供社会公众共同享有。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得以产生的基础是公共领 域的产生
对公共精神的反映和对公共事务的思考成为 公共艺术的主要表现
公共参与是公共艺术创作中的主要方式
公共艺术的定义与概念
公共艺术的定义:公共艺术没有简单的定义,他的定义具 有易变性、积累性和渗透性的特点,它可以表现一个故事或文 章,可以是装饰性的、幽默的、唯美的、敏感的或有争议的, 也可以是强调特殊问题或某一地方特性等。 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由于公共艺术既不是一种特指的艺术表 现形式,也未曾有过类似艺术宣言或标志性的历史事件作为其 标识,但通过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艺术实践和逐 渐成长的历程,公共艺术的基本特性和文化内涵则愈加清晰可 辨,这里以统筹归纳的方式对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予以简要表 述:
因此,如果我们脱离了这种时代的特定条件和语
境去谈论公共艺术的问题,就无异于隔靴搔痒或盲人 摸象式的议论与臆断。
公共性
公共艺术≠艺术流派 公共艺术≠艺术风格 公共艺术是一种观念,这一观念的基础就是
公共或公共性,意思是指公开给民众的,民 众所共同享有的。其属性:共有的、市民的。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
公共艺术与雕塑的区别
公共艺术有着众多的表现形式和方式:如现代壁画、 装置艺术、纤维艺术、雕塑、玻璃艺术等形式。因此, 雕塑属于公共艺术的范畴,但不是所有的雕塑都是公 共艺术品。传统社会制度下的雕塑其艺术价值遵从的 是神而并非是人,因此它不具备我们所理解的现代公 共艺术的精神和含义。
没有公共性的社会,传统艺术在内涵上都只能说 是神权的艺术、王权的艺术,在空间形态上只能算是 “户外艺术”,他们不具备公共艺术的基本特征。
1949年-1978年期间,中国城市公民的活动范畴,生活方 式及个人身份的确认,是以其就业单位为依托和限定的。而作 为公民个人特质的才智、业绩、能力及只是教养无足轻重,势 必造成必要的私人领域和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社会领域的萎缩。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推行经济体制的多元结构, 市场经济模式和竞争机制的导入,人事制度逐步灵活和放宽, 增大了劳动和生活的自由度,加之社会成分的多元化、国际化 是的具有相对独立意识和社会公共意识的市民社会得以逐渐繁 衍成长,这也是公共艺术得以安身立命的大背景。
以上是构成公共艺术概念及定义的几点基本要素和特征, 它们之间是整合的统一关系。
误区:不少人误认为公共艺术就是室外雕塑,或者说是摆放在 公共领域里面的艺术品,显然这是偏颇的。广义上的公共艺术 不仅包括视觉范畴的造型艺术,也包含了诸如音乐、戏剧、舞 蹈、影视及其他媒体的公开的艺术表演形式。
公共艺术与非公共艺术概念区别
公共艺术品与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作品的区别: 纯艺术品:没有确定的展示地域,流动性强
展示方式 公共艺术品:适应公共空间的需要,公开放
呈现内容 针对性、创作动机
纯艺术作品:个人的、情绪化的
公共艺术作品:内容上公开、平等;接近公民思想和 适应地域文化
纯艺术品:有明确针对性、可放置于展厅展览
公共艺术品:不能随处迁移,属于特定地域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