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拟试卷二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拟试卷二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拟试卷二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中国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 B 狂人日记)。

[A] 《孔乙己》[B] 《狂人日记》[C] 《在酒楼上》[D] 《阿Q正传》2、《我的话》是作家( D林语堂)的散文集。

[A] 朱自清[B] 冰心[C] 梁遇春[D] 林语堂3、萧红的小说《后花园》当中关于冯二成子与邻家姑娘的故事,象一篇典型的启蒙主义的小说,歌颂( B爱情)的力量。

[A] 友谊[B] 爱情[C] 人性[D] 青春4、在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诗坛,( C废名)诗歌的玄学色彩很浓。

[A] 徐志摩[B] 戴望舒[C] 废名[D] 冯至5、在凌淑华的短篇小说《酒后》当中,妻子在家庭中处于(B主导地位)。

[A] 和丈夫不和的境况[B] 主导地位[C] 和丈夫平等的地位[D] 依附地位6、鲁迅的小说写到复仇的,除了《铸剑》,还有( B孤独者)。

[A] 《祝福》[B] 《孤独者》[C] 《复仇之二》[D] 《复仇》7、在中国文坛从( A晚清开始到五四),小说实现了从边缘向中心的移动。

[A] 晚清开始到五四[B] 从五四开始[C] 从民国开始[D] 从1917年开始8、下列不属于卞之琳诗歌的是( A新的粮食)。

[A] 《新的粮食》[B] 《距离的组织》[C] 《圆宝盒》[D] 《尺八》9、张爱玲在小说《金锁记》当中以( B曹七巧)为主人公,塑造了一位被金钱异化,自食食人的悲剧女性形象。

[A] 白流苏[B] 曹七巧[C] 姜长安[D] 薇龙10、下列诗人曾获得“大十字勋章”的是( D冯至)。

[A] 徐志摩[B] 艾青[C] 郭沫若[D] 冯至11、闻一多的第一本诗集是( A红烛)。

[A] 《红烛》[B] 《死水》[C] 《女神》[D] 《野草》12、( A圆宝盒)是卞之琳诗歌当中具有“智性”特征的一首。

[A] 《圆宝盒》[B] 《灯》[C] 《向太阳》[D] 《火把》13、周作人著作的基本出发点是(D人道主义的理知精神)。

[A] 革命[B] 母爱[C] 童心[D] 人道主义的理知精神14、鲁迅的短篇小说《铸剑》收入其小说集(C故事新编)。

[A] 《朝花夕拾》[B] 《呐喊》[C] 《故事新编》[D] 《彷徨》15、对于曹禺的剧作《雷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是作家生命郁热的产物)。

[A] 是继《日出》之后,曹禺的第二部杰出剧作[B] 全剧的时间集中在两天中[C] 挣扎和残酷是作者想提供给读者的唯一的戏剧感受[D] 是作家生命郁热的产物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6、田汉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者之一,他为中国话剧事业做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是(ABCD )。

[A] 优秀的剧作家[B] 现代话剧运动的重要参加者和组织者[C] 主持南国社和南国艺术学院[D] 抗战期间写作抗战剧本17、诗人戴望舒一生结集出版的诗集有([A] 《灾难的岁月》[B]《我底记忆》[D] 《望舒草》)。

[A] 《灾难的岁月》[B] 《我底记忆》[C] 《十年诗草》[D] 《望舒草》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沈从文是现代中国小说史上难得的文体家[B] 《断魂枪》写的是一个人与时代的关系)。

[A] 沈从文是现代中国小说史上难得的文体家[B] 《断魂枪》写的是一个人与时代的关系[C] 老舍被称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和高峰[D] 鲁迅和茅盾都致力于长篇小说的创作,最重要的作品都是短篇小说19、鲁迅的《野草》包含下列篇目([A] 《死火》[B] 《雪》[C] 《秋夜》[D] 《风筝》)。

[A] 《死火》[B] 《雪》[C] 《秋夜》[D] 《风筝》20、郭沫若曾参编过创造社刊物有( [B] 《创造季刊》[C] 《创造日》[D] 《创造周报》)。

[A] 《女神》[B] 《创造季刊》[C] 《创造日》[D] 《创造周报》21、下列关于《雷雨》的剧本结构正确的说法是([A] 戏剧冲突丰富激烈 [C] 全剧发生的时间集中在一天内[D] 场景只有两个)。

[A] 戏剧冲突丰富激烈[B] 场景共有5个[C] 全剧发生的时间集中在一天内[D] 场景只有两个22、《雷雨》包含着多样的悲剧([A] 女性被侮辱、被压抑的悲剧 [C] 纯洁的青春梦想破灭的悲剧 [D] 乱伦的爱情悲剧)。

[A] 女性被侮辱、被压抑的悲剧[B] 男性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剧[C] 纯洁的青春梦想破灭的悲剧[D] 乱伦的爱情悲剧23、田汉的剧作《名优之死》当中的人物有( [B] 刘振声[C] 刘凤仙)。

[A] 杨梦梅[B] 刘振声[C] 刘凤仙[D] 美瑛24、冯至《十四行集》最主要的艺术和思想渊源来自([A] 歌德[B] 存在主义哲学 [D] 里尔克)。

[A] 歌德[B] 存在主义哲学[C] 罗丹[D] 里尔克25、关于《子夜》的艺术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小说气势恢宏,结构严谨[C] 小说缺乏应有的“偶然性”带来的趣味和灵动)。

[A] 小说采取的是“纵深化”而不是“蛛网式”的写作方式[B] 小说气势恢宏,结构严谨[C] 小说缺乏应有的“偶然性”带来的趣味和灵动[D] 小说作者在结构设计上并不追求符合“时代真实”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26、简述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主要经历。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1902年出生于湖南湘西凤凰县,身上有苗族和土家族两个少数民族的血液。

14岁高小毕业后,沈从文进入地方行伍,跟随军队走过湖南许多地方,既见识了湘军的勇武,也见多了地方上的黑暗与愚昧。

五四运动后,沈从文阅读到许多新刊物,接触了新思想,渴望到外面的世界。

于是,北上想进大学学习。

未果,就以休芸芸为笔名写作,郁达夫、徐志摩都很欣赏沈从文的才华,是最初在文坛提携他的人。

后来,胡适介绍沈从文去上海公学教书。

1930年代,沈从文写出他的以湘西为主题的代表作品,主编天津《大公报》》的“文艺副刊”,成为北方作家群中的核心人物。

1937年抗战爆发后,沈从文来到昆明,执教于西南联大,成为大学教授。

抗战胜利后回到北平,仍在北京大学教书。

1949年之后,沈从文停笔,转而从事文物研究工作。

1988年去世。

沈从文1930年代初期曾经回到家乡凤凰。

为当地变化深感忧虑:“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失去了原来的质朴,勤俭,和平,正直的典范”,沈从文试图通过小说《边城》来描写“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以及“目前堕落处”。

1942年沈从文在他的重要长篇《长河》的题记里,把自《边城》以来的创作都说成是为了给这个民族寻找出路,探讨“所谓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建,可能从什么方面着手”。

这可以说是沈从文1930年代至1949年之间创作的最重要的动力,他的所有创作都可以归结为为民族寻找出路。

沈从文是现代小说史上难得的文体家。

他的作品在思想内涵上开创了既有别于“国民性批判”又不同于阶级斗争学说的独特的对于乡村生活的观照点。

27、简述歌德和里尔克对冯至诗歌创作历程的影响。

冯至在1930年出国留学之前,即他写作《昨日之歌》等诗作的时代,还比较地耽于青春感伤的抒情,1930年至1935年在德国的留学,重新研读歌德和里尔克,使他克服了青春忧郁,告别青年而走向中年,有了更高意义上的完成。

歌德影响冯至的主要是他的“脱皮”和“断念”的概念,冯至后来对此有过追忆,他引用歌德给一个性格忧郁的朋友的话来表述歌德:“人有许多皮要脱去,直到他有几分把握住他自己和世界上的事物为止。

你经验很多,愿你能够遇到一个休息地点,得到一个工作范围。

我能确实告诉你说,我在幸福中间是在不住的断念里生活着。

我天天在一切的努力和工作时,只看见那不是我的意志,却是一个更高的力的意志,这个力的思想并不是我的思想。

”在冯至看来,歌德一生丰饶的背后,“随时都隐伏着不得已的割舍和情心情愿的断念。

”而割舍和断念并非出于被迫,而是出于更高的意志的引领,为了人类而工作的自觉责任,促使歌德将所有的激情、欲望以及痛苦、折磨都弃置不顾,惟有工作是永恒的。

这一切在转向之后的里尔克那里也能找到,“在诺瓦利斯死去、荷尔德林渐趋于疯狂的年龄,也就是从青春走入中年的路程中,里尔克却有一种新的意志产生。

他使音乐的变为雕刻的,流动的变为结晶的,从浩无涯际的海洋转向凝重的山岳。

他到了巴黎,从他倾心的大师罗丹那里学会一件事:工作,工匠般的工作”。

(冯至:《里尔克——为十周年祭日作》)。

“工作,工匠般的工作”,这是冯至从里尔克和歌德那里获得的重要的生存动力,从此写作不再是抒发个人情感,而是为人类工作的一部分,这种艺术观与人生观的改变,才促成了他后来的“完成”。

1937年抗战爆发后,冯至辗转各地,最后终于在昆明西南联大落脚,抛开了烦琐的日常事物,潜心于教学与研究,冯至终于将在德国的积累以多种形式爆发了,他写成了诗集《十四行集》,诗化小说《伍子胥》,并开始了关于杜甫与歌德的学术研究。

28、请从鲁迅对个体生命思考的角度谈谈散文集《野草》的基本内涵。

《野草》被称作是鲁迅的哲学,对人的个体生命的思考,是《野草》的一个重要内涵。

首先,在时间的坐标上,鲁迅将人的生命置于“将来——现在——过去”中考察,他否定了人们对“将来”的幻想与对“过去”的缅怀。

他说在将来的“黄金世界”中,也仍然有叛徒将被处死,在人类社会的任何阶段,都存在着这样的情况:“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因此永远有矛盾和冲突,不可能出现一个和谐、绝对完美的“黄金世界”。

对于过去,鲁迅也持一种否定的态度。

在《野草》当中的一篇《风筝》,鲁迅也写到了童年的黑暗,儿童之间的伤害和压迫。

鲁迅堵住了人们心灵逃避的处所,就是要人面对现实,这可说是《野草》的基本思想,人必须正视作为人的基本的生存困境。

其次,鲁迅又关注个体生命和他人的关系。

他分别考察了个人与敌人、个人与爱人、个体与群众的关系。

对于敌人,他在《这样的战士》当中,提出了著名的“无物之阵”的概念。

战士向敌人掷去投枪,击中之后发现“只有一件外套,其中无物。

无物之物已经脱走”,于是战士被无物之物耗尽了一生,“终于在无物之阵中老衰,寿终。

”敌人是几千年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而不是某一具体物或人。

而爱人的爱,也会成为阻碍战士前行的羁绊。

《过客》中的过客,连小女孩递过来的一块破布都不接受,就表明了对人间温爱的警惕。

而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把真实的生命的活动都当作表演,所以战士与绝望中拒绝表演作为“复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