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把握中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规律

把握中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规律

把握中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作者:王曙 (初中物理南召物理班) 评论数/浏览数: 1 / 9 发表日期: 2012-10-14 19:31:02 中学8年级,学生正值十四五岁,性格处于叛逆阶段,怀疑一切,思想激烈,对待老师家长的批评抵触情绪大,渴望被老师和其他学关注和认可,但又听不进别人的建议和意见。

我在教学中,就如何遵循中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进行了一些尝试,主要的做法如下:第一,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在教学设计时,,有针对性的采取能够激起学生强烈求职欲望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案,以及如何布置作业·安排课堂内外学习等诸多要素,帮助学生尽快达到课程的目标要求。

第二,确定学生的现状和发展基础与差异。

教学时,正视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分层次设计课堂问题,分层次布置作业和练习材料,使每位学生感到学有所得。

第三,安排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

中学生爱好实践·动手,课外实践活动是学生最爱上的课,重视安排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

第四,用期待和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对待学生,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一些包容和鼓励,少一些呵斥,积极为每位学生营造条件,给每位学生成功的机会。

第五,尊重学生人格,不讽刺挖苦,不求全责备。

遵循中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作者:雷秀文 (初中语文广安市初中语文554班) 评论数/浏览数: 3 / 17 发表日期: 2012-10-1509:52:18遵循中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遵循中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作为一名已过“知天命”的中学老师,着实感到30多年前学的那点点心理学知识是多么的可怜。

幸运的是,这次听了北京北京教育学院高明书教授《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四个专题讲座,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加上自己浏览了相应的专题文档和专题PPT,对其中的“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有了一些认识。

下面就谈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遵循中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关键又有特色的时期。

中学生的心理表现出过渡性、闭锁性、自尊心强、以自我为中心等特点。

(1)中学生的大脑额叶尚未发育成熟,执行控制能力不足,容易情绪化,并且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加工信息多使用情绪通路,这些都决定了青少年的脑容易受到新异刺激的影响,青少年更容易受到自身情绪、而非逻辑本身的支配。

作为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绪特点,避免一些容易引起学生强烈冲突的行为,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避免当众批评讽刺、体罚学生的行为。

同时,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控制情绪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

(2)青春期大脑前额叶的急速发育使得青少年容易将问题过度复杂化,将社会理想化并且言行不一。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中学生很敏感、很容易胡思乱想,老师和同学的一点小的行为变化可能就会引起他们各种猜测,并随之引发喜悦、焦虑、抑郁等各种情绪状态。

还有一种让教师无所适从的现象就是很多学生对所有的道理都很明白,对别人的要求也很高,认为别人都应该遵守社会规范,一遇到不良现象就十分愤怒,但对自己的要求却不高,总有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

老师们有的时候会特别气愤,认为他们是明知故犯,是故意跟老师作对。

其实这种言行不一、对己宽松、对人严格的现象是受青春期脑认知加工特点影响的。

教师一方面要注意不能因此给学生扣上表里不一、品行不良的帽子,另一方面也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安排教育活动,既不能只重复讲道理,以免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和抵抗心理,也不能认定学生已经懂得道理了,就跳过这个环节,直接对他们提出行为要求,而是要把重点落在认知和行为的联系上,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出言行一致、品行兼优的学生。

(3)中学生既容易被新异刺激吸引,又渴望组织的归属感。

我们应该考虑青少年在智力、情绪、社会性发展上的多种需求,把学校建设成安全、支持性的社会型组织,满足青少年的社会渴求,避免学生因为冲动性强、抑制力弱、追求新异刺激而吸烟、酗酒、网瘾、吸毒等不良行为。

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该一方面要注意与学生加强沟通,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要加强班集体建设,增强班级凝聚力,避免学生因缺乏同伴交往而加入不良群体。

比如,可以通过班团活动营造温暖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具有安全感、亲密感和归属感。

师生、同伴之间的合作与友好相处,可以满足他们交往的需要,从中学习良好的交往模式,建立起社会支持体系,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不感到孤单和孤立无援,这样有助于他们打开封闭的心理,培养开朗的性格,抵御不良行为和不良群体的影响。

总之,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要时时提醒自己,中学生还是未成年人,虽然与小学生相比有很大的进步,但各方面的发展还没有成熟,还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设计教育教学活动,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这样才能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发表评论把握中小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提高生物学教育教学效果作者:康彦敏 (初中生物鄢陵生物班) 评论数/浏览数: 0 / 4 发表日期: 2012-10-15 15:42:10 初中生是指11、2岁到14、5岁的儿童。

初中阶段又可称为少年期、青春期或学龄中期。

青少年期生理发生迅猛的变化,正处于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尤其是少年期。

初中生的身体外部形态变化非常显著。

身体迅速长高、体重也随之而增加。

内部生理机能迅速发育,并逐步趋于成熟。

性器官与性功能开始发育起来,出现第二性征,但初中生的性发育尚未成熟,而且因地区、文化背景、身体状况等条件的不同,初中生的身体发育又存在较明显的个体差异。

由于初中生生理发育的急剧变化,使其心理产生了一次大的飞跃。

初中生从依赖成人制订规范来生活的孩子变成一个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具有一定的成人权利、义务的少年,处于一种半成熟、半幼稚,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不自觉性并存交错的时期。

(一)初中生感知觉的发展初中生的学习、生活发生了较大变化,致使其感知觉在原有的认识水平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变化、发展,促使他们的感受性和观察力发展的更好。

初中生的视觉感受性在不断提高,辨别各种颜色和色度的精确性在不断增加。

与小学一年级学生相比,初中生区别各种色度的精确性要提高60%以上。

到15岁前后,视觉和听觉的敏度甚至可以超过成人。

初中生辨别音高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对音阶的辨别有很高的准确性。

在运动觉方面,学生的关节肌肉得到高度发展,为体育活动、绘画、写字等技能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教师在学生教育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感官,尤其是视感官。

注意用眼卫生。

在知觉方面,初中生的知觉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首先,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有了较大提高,能自觉地根据教学要求去知觉有关事物。

其次,知觉的精确性、概括性更加发展,出现了逻辑性知觉。

在空间知觉上带有更大的抽象性。

比较熟练地掌握三维的空间关系。

远距离空间知觉逐渐形成。

能够掌握各种地理空间关系,形成地球、世界、宇宙等空间表象。

但对更加复杂的空间关系,如,立体几何、光年等的理解尚有困难。

在时间知觉上,可以更精确地理解较短的单位,如,月、周、时、分等,而对较大的如“世纪”、“年代”这样的历史时间单位,虽然也可以开始理解,但常常不太精确。

在观察力发展上,初中生观察的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和概括性都比小学生有了显著的发展。

研究发现,初中二年级是观察力概括性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在观察中,他们观察细节的感受力、辨别事物差异的准确率、理解事物的抽象程序均在不断地发展。

这些为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初中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从识记的目的性来说,在教学的要求下,初中生识记的有意性更加发展起来。

初一年级学生的无意识记常常表现得很明显,对有兴趣材料记得比较好,对一些困难材料记得比较差。

随着教学的要求,学生逐步学会使记忆服从于识记的任务和教材的性质,因而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

从识记方法上,初中学生的意义识记能力更加发展起来。

但有些初中生由于对教材不理解,还常常采用机械识记的方法。

其中,初中一年级学生机械识记方法还起着很大的作用。

从识记内容看,初中生的形象识记和抽象识记都在发展。

抽象识记从初一年级开始加大了发展速度,而形象识记虽仍在发展,但是到了初中三年级以后则略有下降趋势。

就形象识记和抽象识记来讲,对于中学生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不能说孰优孰劣。

在注意发展方面。

初中生有意注意有了进一步发展。

注意比较稳定和集中。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需要象小学那样,一节课要变换几种教学形式。

此外,高中学生注意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在注意的分配和转换品质上,初中生都有一定的发展。

他们可以边听老师讲课、边记笔记。

绝大多数学生具有一定的注意分配的能力,但总的来说,初中生注意分配能力发展相对较为缓慢。

初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注意转移能力,但存在着个别差异,有一些学生转移能力较差,因而有可能造成学习落后。

(三)初中学生思维的发展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从总体上讲处于优势地位。

但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

即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初中二年级是中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

这种转化大约到高中二年级初步完成。

从形式逻辑思维看,初中一年级已开始占优势。

初中二、三年级开始能理解抽象概念的本质属性。

就辩证思维发展来讲,初中一年级学生已经开始掌握该种思维的各种形式,但水平还不高。

初中三年级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处于迅速发展的转折期,但是辩证逻辑思维尚未处于优势地位。

同时初中学生思维的品质尤其是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很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的缺点。

(四)初中学生想象的发展想象与思维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过程。

初中学生的学习内容变得更加复杂、抽象了,所以更需要想象的参与。

初中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

这与他们实践活动的丰富多采有很大关系。

研究发现,初中二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是学生空间想象力发展的加速期或关键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在这个时期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此外,初中生想象的创造性成分在不断增加。

他们不仅能将看到的或听到的具体事物说出来、写出来,还能运用这些材料“编出”尚未看到或听到的事情来。

他们的想象不象小学生那样,多是模仿和再现,而能够显示出一种创造性。

不过这种创造性成分还是有限的,不能估计过高。

初中学生想象的现实性在不断发展。

想象的内容比较符合现实,富有逻辑性。

初中生的想象的现实性可以通过他们的幻想和理想反映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