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银川一中2013/2014学年度(上)高一期中考试物 理 试 卷(本卷满分120,时间120分钟)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11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2-15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在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中,下面的哪位科学家首先建立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并首先采用了实验检验、猜想和假设的科学方法,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和谐地结合起来,从而有力地推进了人类科学的发展( ) A .伽利略 B .亚里士多德 C .牛顿 D .爱因斯坦 2.以下情况中,可将物体看成质点的是( ) A. 对某位学生骑车姿势进行生理学分析 B. 计算子弹穿过一张薄纸的时间 C. 研究“神舟六号”绕地球飞行 D. 对于汽车的后轮,在研究其转动情况时 3. 以下的计时数据中指时间间隔的是( )A .“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18时5分点火发射B .第29届奥运会于2008年8月8日20时8分在北京开幕C .刘翔创造了12.88秒的110米栏最好成绩D .在一场NBA 篮球赛开赛8分钟时,姚明投中第三个球 4. 关于质点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质点运动的加速度为零,则速度为零,速度变化量也为零 B .质点速度变化率越大,则加速度越大C .质点某时刻的加速度不为零,则该时刻的速度也不为零D .质点运动的加速度越大,则它的速度变化量越大5.如图所示,一个可看作质点的物体沿两个半径分别为R 和r ,相连接的半圆弧轨道从A 点经B 点运动到C 点,A 、B 、C 三点共线,则物体从A 运动到C 的位移大小和路程分别为( ) A .R r -,R r + B .2R ,2R π C .22R r -,22R r +D .22R r -,R r ππ+6.2010年2月21日上午,在温哥华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决赛中,唯一进入决赛的中国选手周洋以2分16秒993打破奥运会纪录的成绩夺得冠军,一人战胜三名韩国选手,创造了一个奇迹,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一届冬奥会中夺得的第三枚金牌。
韩国选手李恩星和朴胜义只能以2分17秒849和2分17秒927分别收获一枚银牌与铜牌。
关于周洋的比赛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可以估算出周洋撞线时的瞬时速度 B.可以估算出周洋比赛过程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C.可以估算出周洋整个比赛过程的平均速度 D.可以估算出周洋整个比赛过程的平均速率7. 一石块从高度为H 处自由下落,当速度达到落地速度的一半时,它的下落距离等于( )A.H 2B.H 4C.3H 2D.2H28.一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大小为10m/s ,加速度大小为1m/s 2,则物体在停止运动前2s 内的平均速度大小为 ( )A .1m/sB .5.5m/sC .5m/sD .0.5m/s9.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 图像如图所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质点前7秒的平均速度大小为1m/sB. 1秒末质点的速度方向发生变化C. 第1秒内质点的加速度是第5秒内加速度的2倍D. 3秒末质点回到出发点10.汽车以20m/s 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急刹车时的加速度大小为5m/s 2,则自驾驶员急踩刹车开始,2s 与5s 时汽车的位移之比为( ) A.5∶4B.4∶5C.4∶3D.3∶411.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从静止开始运动,先后经历匀加速、匀速、匀减速直线运动,最后停止。
从汽车启动开始计时,下表记录了汽车某些时刻的瞬时速度,根据数据可判断出汽车运动的v —t 图象是( )12.结合图片中交代的情景及数据,以下判断正确的是()利比亚战场机枪开火 100km/h紧急刹车高速行驶的磁悬浮列车 13秒07!刘翔力压奥利弗获得冠军A.位于点燃火药的枪膛中的子弹的速度、加速度可能均为零B.轿车时速为100km/h,是指紧急刹车时,轿车的平均速度。
C.高速行驶的磁悬浮列车的加速度可能为零D.根据图中数据可求出刘翔在110m栏比赛中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约为v=8.42m/s 13.两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甲的加速度为1m/s2,乙的加速度为-4 m/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大 B. 甲做加速运动,乙做减速运动C. 乙的加速度比甲的大D. 甲、乙的加速度方向相反14.某人在t=0时刻,观察一个正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质点,现只测出了该质点在第3s 内及第7s内的位移,则下列说法正确是()A.不能求出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B.能求出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C.不能求出第3s末到第7s初这段时间内的位移;D.能求该质点加速度15.一个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它在第5s内的位移为9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在第4.5秒末的速度一定是9m/s B.物体的加速度一定是2m/s2C.物体在前9s内的位移一定是81m D.物体在9s内的位移一定是17m姓名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16.(3分)在“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以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在这一实验中,操作实验步骤如下:A. 拉住纸带,将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先接通电源,再放开纸带。
B. 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并接好电路。
C. 把一条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吊着适当重的钩码。
D. 先断开电源,然后取下纸带E. 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尾部,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
将以上步骤按合理的顺序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17(9 分)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时,某同学得到一条纸带,如图所示,并且每隔四个计时点取一个计数点,已知每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为x,且x1=0.96cm,x2=2.88cm,x3=4.80cm,x4=6.72cm,x5=8.64cm,x6=10.56cm,电磁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Hz。
计算此纸带的加速度大小a=___________m/s2,打第4个计数点时纸带的速度大小v=_________________m/s。
请你依据本实验推断第6记数点和第7记数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___ cm。
18.(5分)我国空军研究人员在飞机零高度、零速度的救生脱险方面的研究取得成功。
报道称:由于飞机发生故障大多数是在起飞、降落阶段,而此时的高度几乎为零高度。
另外在飞行过程中会出现突然停机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飞行员必须在0.1s的时间内向上弹离飞机,若弹离飞机的速度为20m/s,试判断一下弹离过程中的加速度多大?19.(9分)一个自由下落的物体,它在最后1秒的位移是35m,则物体落地速度是多大?下落时间是多少?(g取10 m/s2 )20.(10 分)一辆汽车从车站由静止起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司机发现有人未上车,急忙刹车,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而停下来,结果总共在5s内前进了10m。
汽车在运动过程中速度的最大值v m是多少?21.(14分)一辆值勤的警车停在公路边,当警员发现从他旁边以10m/s的速度匀速行驶的货车严重超载时,决定前去追赶,经过6s后警车发动起来,并以2.5m/s2的加速度度做匀加速运动,但警车的行驶速度必须控制在90km/h以内,问:(1)警车在追赶货车的过程中,两车间的最大距离是多少?(2)警车发动后至少要多少时间才能追上货车?(保留3位有效数字)22.(1)(5分)有两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质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正确答案标号。
选对1个得2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3个得5分;每选错1个扣3分,最低得分为0分).A .相同时间里,速度大的质点加速度必定大B .相同时间里,若加速度相同,初速度大的质点的末速度一定大C .相同时间里,加速度大的质点速度变化必定大D .相同时间里, 末速度越大的质点,通过的位移一定越大 E. 相同时间里,平均速度大的质点,通过的位移一定越大 (2)(5分)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从A 站开往B 站,在开始的51位移上平均速度为v ,在以后的54位移上平均速度为2v ,这辆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高一期中测试题参考答案1.A 2.C 3.C 4.B 5.D 6 D 7.B 8.A 9.C 10.D 11.C 12.CD13.CD14BD15.AC 16.(3分)BECAD 17(9 分).1.92 0.768 12.48 18.(5分)解析:根据题意,飞行员沿弹射方向的初速度为零,弹射过程历时0.1s ,末速度为20m/s ,因此,加速度./200/1.0020220s m s m t v v a t =-=∆-= 答案:200m/s 219.(9分)解析:根据s m v v t /352==,从静止开始到35m/s 用时3.5s ,再加上最后的0.5s ,总共4s 。
落地速度s m at v v t /400=+=答案:40m/s 4s20(10 分)【解析】根据题意可作出汽车运动的v -t 图象,如右图所示。
设汽车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为v m ,由图象可知,汽车在加速和减速阶段的平均速度都等于最大速度的一半,即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2m vv =由2m v s vt t ==解得:v m =4m/s 。
【答案】4 21.(14分)22(1)(5分 )有两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质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E (填正确答案标号。
选对1个得2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3个得5分;每选错I 个扣3分,最低得分为0分).(2)(5分).解析:设A 站到B 站的位移为X ,在开始的51位移上的时间为t 1=Vx 5,在以后的54位移上的时间t 2=V x 104,这辆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v=21t t x+=5v/3答案:5v/3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