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学基础
十二经筋
概念: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是十二经脉连属于筋肉关节的部分。
循行:从四肢末端向上联系一定的部位,上达头身
而不入脏腑。无脏腑络属关系。
作用:具有联结筋肉,约束骨骼,保持人体的正常
运动功能。
十二皮部
概念:经络系统在体表的分布,也是经络之气在皮
肤所散布的部位。
分布:以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
十二经别
概念: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体腔联络脏 腑器官,沟通表里两经的支脉。
循行特点:离、入、出、合。十二经别以表里 两两相合为六对,称之为“六合”。 作用:加强表里两经和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 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补充了经脉在 循行分布上的不足,使十二经脉对人体各部的 联系更趋周密,扩大了腧穴的主治范围。
腑的标线。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脏与腑表 里相合。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 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阴三焦经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
经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 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
手食指端 鼻翼旁 足大趾端 手太阴肺经脉 手阳明大肠经脉 足阳明胃经脉 足太阴脾经脉 心中 手少阴心经脉 手太阳小肠经脉 足太阳膀胱经脉 足少阴肾经脉 手小指端 目内眦 足小指端 胸中 手厥阴心包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脉 足少阳胆经脉 足厥阴肝经脉 手无名指端 目外眦 足大趾 肺中
作用:机体的外部屏障,保卫机体,防御外邪。诊
察与治疗疾病。
奇经八脉
概念: 十二经脉之外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任脉、督脉、带脉、 冲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八条。 循行分布: 别道奇行 任、督、冲同起胞中 任行胸腹正中 督行脊背正中 冲与足少阴肾经相并 带脉环腰一周 维脉与跷脉均分阴阳,左右对称分布,起于下肢,通过躯 干,至于头部,阴脉循内侧,阳脉循外侧。
两侧 头痛 少阳经
后头项 太阳经
巅顶
厥阴经
按穴诊察
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在经络循行的通 路上,或经气聚集的穴位上,有明显的 压痛点或有结节状、条索状反应物,或 皮肤形态变化,都有助于疾病诊断。如: 肠痈:阑尾穴压痛。 消化不良:脾俞穴异常变化。
指导分经用药以及引经药的使用。 “归经”是指某药对某经或某一脏腑 有特殊 选择性的作用。《本草纲目》 指出: 太阳经头痛——羌活 少阳经头痛——柴胡 阳明经头痛——白芷 厥阴经头痛——吴茱萸
足之三阳,头外足;
足之三阴,足内腹(胸)。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互为表里的阴阳经脉交接于四肢末端,上肢为阴经交阳
经,下肢为阳经交阴经。 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均为手经交足经。 异名手足阴经交接于胸腹部,均为手经交足经。
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脏腑为经络的根本,经络为脏
2)指导临床治疗
3)指导疾病的预防 如灸风门、身柱可预防感冒。 灸足三里、悬钟可预防中风。
对经络实质的几种观点
1)经络是以神经系统为主要基础,包括血管、 淋巴系统等已知结构的人体功能调节系统。 2)经络是独立于神经血管和淋巴系统等已知 结构之外而与之又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功能调 节系统。人体中可能还有一个尚未被发现的 系统,这就是“经络”系统。 3)经络可能是既包括已知结构,也包括未知 结构的综合功能调节系统。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命名
结合脏腑、手足、阴阳三方面内容。
功能: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同脏腑有直接的络
属关系。
十二经脉的表现特点
有固定的流注次序 循行走向有规律
交接传递有规律
体表分布有规律 与脏腑有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
手之三阴,胸内手; 手之三阳,手外头;
生理特点: 1、分布 不像十二经脉遍布全身。 2、络属 与脏腑没有直接络属关系,与奇恒之 腑联系。 3、相互之间无表里配合关系。 作用: 1、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 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 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2、奇经八脉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渗 灌的调 节作用。
络脉的作用
十五络脉:
四肢部重在沟通表里两经,补充经脉循行的不足;
躯干部重在渗灌气血。重在濡养全身组织。
孙络与浮络:
发挥营卫气血津液对周身的渗 灌、濡养作用,维持
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反映脏腑病变传递 经络是脏腑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如足少阴肾入肺络心、故肾水上泛可 “凌心射肺”。足厥阴肝经挟胃、注肺 中,故肝病可犯胃、犯肺。心火可下移 小肠,大肠腑气不通,可致肺气不利而 喘咳胸满。
4、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指导疾病的诊断 循经诊断 肝胆疾病:两胁疼病 肺脏病变:缺盆中痛 前额 阳明经
十二经脉:手三阴经、手三阳经 经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足三阳经、足三阴经
经络
奇经八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络脉:十五络、孙络、浮络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的生理活动,主要表现在:沟 通联系作用、运输渗灌作用、感应传 导信息和调节作用四个方面。
经络学说的应用 1、阐释病理变化
任脉
督脉
冲脉
带脉
阴维脉 阳维脉
阴跷脉 阳跷脉
络
脉
络脉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包括十六络(即十 二经络脉、任脉和督脉别络、脾之大络、胃之大 络)以及孙络、浮络。 经脉循行分布在身体的体表部位。十二经脉的 别络均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浅行体 表,走向其表里的经脉。任之络散布于腹部;督 之络散布于腹部;脾之络、胃之络散布于胸胁。 孙络: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 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经络系统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它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在生理上起
着联络、营养、上下内外,沟通气血、 协调阴阳的作用。 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 上下,将内部的脏腑同外部的各种组织、 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人 体各部的功能保持相对的协调和平衡。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是外邪侵袭人体的重要途径。 经络是外邪由表入里的传变途表相应部位。 肝气郁结:两胁、少腹部胀痛 心血瘀阻:心前区憋闷疼痛沿手臂内侧放射。 2)脏腑病变通过经络反映在相应的官窍。 心火上炎:舌尖糜烂、生疮、碎痛。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胃热炽盛:齿龈红肿疼痛。 胆火炽盛:耳鸣、耳聋。 肾精亏虚:,足跟部绵绵作痛(足少阴肾经别入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