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动画专业知识的介绍一、动画制作1.动画制作的理论基础动画大师诺曼·麦克拉伦曾经说过:“动画不是‘会动的画’的艺术,而是‘画出来的运动’的艺术。
”的确,1/10秒的视觉暂留,使得当投影机以每秒24格的速度投射在银幕上,或者放映机以每秒30格的扫描方式在电视屏上呈现影像时,我们可以体会到动画运动的本质。
所以,动画创作简单到极至,画几张连续的画面,用摄影机拍摄后就可以完成。
所谓动画创作,从形式方面来讲包括构思、表现以及制作这一系列艺术与技术的活动,从内容方面而言动画创作使用动画的语言来讲故事,表达思想感情。
动画创作的过程最初从文字剧本开始,经过艺术设计和工艺技术等处理,最后用电影的后期制作手段加工完成,达到一定的视听艺术效果。
所以,动画创作是融合了文学、美术、音乐、戏剧以及电影这些多元艺术形式而形成的综合性创造。
动画创作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创作人员都要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和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其次要具备良好的文学基础、戏剧理论、音乐知识和电影知识等,最好能广泛地关注科学、历史、美学、人文以及综合的社会知识。
动画创作人员不一定是各方面的行家,但是某一种知识或者技能常常能给动画创作增加深度和内涵。
“如何使一组静止的图画在连续观看时产生动感呢?动画艺术创作是独一无二的。
动画能赋予画面生命,创造出活力和生命力。
他们把图画中任务的手势和表情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来,加以虚幻的人物性格和个性,这样就使得我们相信这些人物本身确实是有思想和情感的。
“动画设计师必须能够将生活戏剧化、漫画化,同时,适当地将人物的动作和反应表现出来。
动画设计师的价值就在于他所创作的人物能否控制观众的情绪,或者说,这些人物的表演技巧是否到位。
动画设计师必须懂得如何调动观众的兴趣,比如说,如何表现幽默,如何描绘生活中一个有趣不寻常的场景。
要达到这点,他们需要研究著名喜剧演员的表演,阅读经典表演篇章。
这些知识能帮助他们抓住观众的心,让观众在观看动画时或紧张或微笑。
动画制作的过程并非只需要优秀的绘画技巧。
“动画设计师还必须具备与屏幕写作相关的各因素知识:剧情、人物、矛盾、危机、高潮、背景、对话和动作等。
这些因素都决定着人物性格以及动作的塑造。
而且,如果动画中人物因为讲话或唱歌时嘴在动,那设计者就要有语音学的知识,如果人物在听音乐,那就需要音乐和节奏的知识。
设计者还必须知道动画摄影机的工作原理,以及怎样使人物动作与电影的速度相吻合等等。
设计者还要了解很多很多东西,实际上,他们的工作简直无法估量。
”——动画大师普勒斯顿·布莱尔著《卡通制作》2.镜头与镜头运动——动画导演的必修课(1)镜头的概念镜头是时间、空间上保持连续的画面片段。
镜头的长短:时间的长短,不是焦距的长短镜头的内容:人、景、物、声、光、色镜头的构成:景别、角度、运动(2)景别景别是指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呈现的范围,可以根据视距(摄像机与景物之间的距离)划分为特写、近景、中景、中全景、全景等。
简单来说就是排除或包含注意力的范围。
①特写:表现比较夸张或者亲近的内容,镜头对准主要角色,一般在强调心理时使用。
利于展示表情,节省制作精力。
②近景:表现人物反应和近身动作,对话时运用,能够真实而迅速地将观众融入角色和影片。
③中景:用于表现人物之间的对话等关系,动作及手势等,或者是小群体场景。
④远景和全景:用于介绍环境,表现空间的规模和气势,强调人与空间的关系。
二者并用,导演们常用在开场作为铺垫。
(3)角度角度的变化能调动主观注意力。
①水平角度:正、侧、背——正、背面的镜头角度运动感低,适于表现人物的状态、心理,侧面角度强调运动感和紧张度。
②垂直角度:平视、仰角、俯角——高平视是高级的敬仰、低平视多是儿童或动物的视点;仰角用语突出角色力量或强大感;鸟瞰俯视用于恢弘的场景。
(4)镜头运动方式①变焦运动:焦距运动,摄影机不动,逐渐强调等。
②云台运动:保持摄影机位置不变,上下左右旋转镜头,代表人物视点等。
③机械运动:转动或升降镜头。
④随身运动:跟着角色而运动,有强烈拟人效果。
(5)镜头运动效果①推拉镜头:远近移动镜头或者利用数码动画编辑对画面局部放缩,主观色彩浓厚,切忌连续使用。
②摇镜头:镜头在固定的位置跟踪运动,如同摇脑袋一样。
③移镜头:镜头做视点变化的移动,如横移、纵移(纵移类似推拉),动感不强,强调心理效果和场景透视变化。
(6)镜头切换变换场景的一种方法,也可以是相似场景甚至同一个对象不同方向的摄影镜头(如电影MATRIX中的镜头运用)。
3.轴线(1)动作轴:使场景的方向性保持在同一个方向,不破坏动作的连续性。
(2)合成线:镜头运动时产生了构图线,主要是各种轮廓线,保持画面的完整。
4.视角主要指影片的心理概念,是叙事的逻辑基础,分为视点角度、主观角度和客观角度三种(如动画片CARS)5.剪辑比较复杂,简单来说它应该遵循的原则是:(1)保持连贯(2)保持流畅(3)保持注意力;(4)保持节奏感。
二、现代动画制作流程简述现代动画制作是一个烦琐而复杂的专业工程,如下所示:企划构思文字分镜头导演阐述填写摄影表画面分镜头设计美术风格定位音乐风格定位背景绘制描线上色校对拍摄配音配乐广电审核当然,以上我们看到的是传统动画工业的制作步骤,现在动画越来越依靠电脑和软件制作,但是有些基础的制作理念还是一脉相传的。
三、动画创意1.剧本创作(1)确定剧作结构①长篇动画戏剧冲突式结构——以矛盾冲突为剧作基础,营造紧张声势,步步紧逼,场场推进。
大型影院片多是如此设计,紧张跌宕的起伏容易抓住观众注意力。
小说叙事式结构——抒情型动画作品,艺术动画,或者类似《岁月的童话》、《大提琴手》等叙述方式表现人物感情的细微变化。
②短篇或电视动画总体关联,和漫画连载近似,持续吸引人们收视。
③原创与改编(2)故事题材校园(《灌蓝高手》)、推理(《柯南》)、拟人(《玩具总动员》)、武侠(《浪客剑心》)、科幻(《机动战士高达》)、生活(《辛普森一家》)(3)编写剧本起承转合的故事、节奏与韵律、伏笔与包袱、营造高潮、逆向思维、开场与终场。
2.角色设计(1)创造角色①第一主角:没有优点与缺点,只有特点。
突出性格,反映人类美好的一面。
有明确的目标和形象特征,能够反映出人物的特点(比如类似《指环王》,矮个子的家伙往往会出人意料。
完成设定后要建立角色档案。
②第二主角:一般与主角是异性,性格与主角有差异却又能理解主角,是主角的知己。
③反面角色:某方面利益和主角共同,环境近似,追求和信念却与主角相悖,难以分辨虚伪和蛊惑,也有人性小小的光辉和闪光之处。
④配角:主角情绪发泄对象、安慰第二主角等。
(2)角色形象设计①戏剧化组合,如将不同特点的角色进行搭配。
(举例《狮子王》)②角色形象创造:关注动画角色的内在生命(现实中不可能存在)、身体的结构规律(姿势、运动、头部形态、面部表情、动作设计等)③形象设计方法:发现→表现→创造(运用夸张、提炼修改等)④标准造型设计:角色之间、角色与道具之间的比例与色彩3.分镜头设计(1)设计方法①视觉调度:通过景别、视点及各种镜头运动的调度来使观众认识一个事件、故事或者现象。
视觉调度遵循的逻辑关系包括故事逻辑、视觉逻辑、声音逻辑和动作逻辑等。
②审美感受③风格统一(2)舞台设计①角色设置:协调重心、阴影等。
②场景编导:没有绝对对错,只选最佳解决方案。
(面对面交谈、剑拔弩张、追击等)③舞台调度的基本法则(举一例):1/3法则——将画面水平与垂直均三等分,通过9个格子观察画面,四个交点是视觉中心。
(3)分镜头台本举例如图、扩展布局、俯视等。
4.原画与动画(1)原画设计①设计步骤A.动作构思——思考动作现象B.动作表演——目的表达、现象夸张②动作设计:再现令人惊讶的瞬间A.情景动作——情节要求的动作,要考虑地理环境和情绪的表达(环境场景)B.性格动作——规定性动作,要考虑性格条件和物理条件(个体突出)③表现技巧A.动作表演——细腻、微妙,接近真实(2)动画设计①人物的运动A.人行走的基本运动规律:躯体呈波浪式前进,一条腿垂直支撑时身体最高;两脚交替和两手摆动相反,肩和骨盆也是以相反的倾斜度运动;手以肩胛为轴心做弧线运动;一脚支撑一脚迈步,循环交替,支撑力随身体前进的重心而变化,脚踝与地面呈弧线运动规律。
B.人跑步的基本运动规律:身体前倾,步大;手臂前后摆动,手握拳;脚的弯曲幅度增大。
C.动物的运动:马行走与奔跑、兔子跳跃、小鱼游动、鸟类飞翔等。
②运动规律A.基本概念a.时间:完成某一动作的时长,一般以格为单位(1秒=24格,1尺=16格)。
实际上,由于动画的造型单线平涂比真人要简单,所以实际会比真人表演的同样动作时间略短一些。
b.空间:形象在画面上的活动范围和位置,更主要的是指一个动作的幅度。
c.速度: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快慢。
d.动画中的变速运动与处理:如猛力击拳的动作有6格,时间是1/4秒,肉眼很难分辨,但是用摄影机拍摄后逐格分析,看出它们之间的距离是不等的,开始时距离小,速度慢,后来距离大,速度快。
e.节奏:动画的节奏比其他影片要快。
B.惯性运动:注重夸张变形(如车在刹车时会由于惯性而前倾,轮胎甚至也会瞬间变形,停止后,车身与轮胎又会恢复成原样)。
C.弹性运动:简单地说就是,将物体受力后产生的形变进行合理夸张。
D.曲线运动。
E.弧形曲线运动:多数类似抛物线,表现时注意弧度大小的前后变化并掌握好过程中的加减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