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松职教中心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评价的纲领性文件,是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组织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
为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结合我校办学定位和教学工作实际,特制定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1.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紧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推动从“教”到“学”的转变,以信息资源与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平台,以学分认证为手段,推行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对接、自主学习与互动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
3.以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建立以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强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构建能力本位和三个对接(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三个符合度(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培养结果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
4. 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要途径,全面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加强实验、实习实训环节,提高实验、实习实训课时比例,构建实验、实习实训环境,形成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实习实训质量保障机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5.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学生第二课堂能力互动,全面启动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
二、基本原则:1. 坚持“全面发展、德才兼备、需求导向、个性化发展”的原则;2. 突出市场导向及能力本位,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原则。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细分职业面向及岗位(岗位群),准确定位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科学分析与界定岗位或岗位群能力,按照能力培养要求设置课程模块、设计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原则,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核心课和实践课,形成“专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支持与企业行业等合作开发在线开放课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3.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的原则。
在强调岗位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具有终身学习的健康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质;着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构建起适应终身教育及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知识、能力和基本素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就业创业指导必修课程,鼓励课外实践与创新创业,探索建立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的有机融合,强化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4. 坚持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
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处理好各个教学环节的关系。
从重在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满足职业需求出发,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组、更新与优化,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要求的课程体系。
加大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和选择空间,促进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自主发展有机结合,为学生今后多元化发展提供充分空间;5. 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工作与学习结合的原则。
打破按照学科内容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的思维定势,按能力培养要求设置课程模块,确保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实践教学的比例应达30%以上。
强化校企合作育人,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6.统筹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的整体优化将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目标贯彻、落实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中,改变学科导向型的课程设置为专业导向,从知识逻辑体系向技术逻辑体系转变,即以专业对应的职业群或行业所需的知识、技术或技能为中心设置课程体系。
通过删、减、并等措施降低课程内容重复率,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减少必修课比例、压缩课内总学时,增大选修课选择范围和丰富选修课内容;统筹人才培养全过程,按照推行学分制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规划课程比例及结构。
三、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1.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立足产业和行业需求,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基本规格要求(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团结互助、乐于奉献。
(2)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沿,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了解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具有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
(3)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就业创业能力;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改革开放意识、国际意识、竞争意识、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观念。
(4)具有健康体魄和一定的军事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军事训练标准,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5)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各专业应结合本专业特点,制订出具体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
四、学制1.学制三年2.三学年总共156周,其中寒暑假48周,教育教学108周。
五、基本要求1. 课程体系建设思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从知识逻辑体系向技术逻辑体系转变。
改学科导向型的课程设置为专业导向型,即以专业对应的职业群或行业所需的知识、技术或技能为中心设置课程体系。
2. 课程体系建立的依据是:专业对应的行业或岗位群需要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
3. 各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要切实落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各专业在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中要注意人文素质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的交叉融合,规定一定的选修课学分。
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普通话、礼仪、应用文写作课程,也可开设一定数量的传统文化课程、综合技能课程和具有我校校本特色的课程供学生选修。
4. 完善创新创业教学平台,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创新创业课程,健全校内专业实验室、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等模拟实践平台。
着重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一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应立足专业教育实际,通过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同时,强调将创新创业类课程与专业教育类课程有机融合,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二是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是基础,创新创业实践是巩固和深化课堂知识的关键。
可以考虑通过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积极开展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兴趣,增强学生的创业体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
三是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为就业指导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可以考虑将就业指导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前移,使之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形成相互支持的合力。
5.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基本技能培养—专业技能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培养模式。
主要包括军事训练、入学教育、社会实践、认知实习、教学见习,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基础训练、专业实训、专业调研、专业实习,等几个模块;6. 培养方案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基础、兴趣、特长、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教学上提出不同要求,提供多样化教学服务,在基本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满足学生个性及特长的发展需要。
7. 对学业成绩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考核制度直接关系学风建设,关系教学质量。
加强教学过程考核,提倡考核方式的创新,鼓励教师根据专业特点、课程性质以及教学目标,采取闭卷、开卷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增强考核的实效性。
加大过程考核成绩所占比重,强化对学生平时学习状况和阶段性学习效果的考核与评价。
对部分专业选修课程的考核,可采取以学生取得的专业资格证书置换课程相应学分的方式进行。
具体课程考核方式由教务处、任课教师确定,原则上每学期安排考试的专业课程不超过4门,六.培养方案的总体框架1. 学时(1)总体要求:课内总学时(含必修课和选修课)控制在3000—3300之间。
(2)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时占总学时比例为不低于总学时的30%。
(3)文化课占总学时的30%(4)专业核心课占总学时的30%2. 时间分配三年总周数156周,每学期按16周安排教学,其中复习考试2周。
课内周学时应控制在30学时以内。
3. 课程结构根据学校办学定位,按照培养学生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采用“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育平台、能力拓展平台和创新创业平台构成,同一课程平台由若干个课程模块(课群)构成,如图所示:(1)公共基础教育平台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德语、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应用基础、普通话、礼仪等。
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方案如表1所示。
(2)专业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专业选修(特色)课程模块。
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课是形成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最基本、最核心的课程。
,具体课程应根据各专业性质确定。
专业选修课一般不能安排在第一学年。
(3)实践教育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由基本技能培养平台、专业技能培养平台、综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平台构成。
(4)能力拓展平台能力拓展平台由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岗位能力课程模块构成。
旨在通过课程的学习形成具有一定专门化的专业方向。
同时通过岗位能力课程学习,使每门课程对应一项专业技能,以帮助学生将专业知识拓展迁移到岗位技能,从而提升职业岗位能力。
设置专业方向应不少于两个,学生必须在专业方向模块中选择一个模块。
七、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包括专业名称、招生对象、学制、培养目标几人才培养规格、职业岗位分析与职业资格证书、教学分析与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安排与教学进度表、教学方法与考核评价、实施保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