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技哲学与可持续发展

科技哲学与可持续发展

科技哲学与可持续发展
2002年第4卷第1期
总第54 期
(巢胡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dC3a,aohu,::ollego(1lma&S.cSd)
科技哲学与可持续发展
吕家云
(巢湖学院物理系,巢湖238000)
No.1.Vol4,2002
G,meralSerialNo.54
摘要:本文分析了可持续发展与科学技术发展白与关键在于人,人类只
有在发展科技曲
同时,不断谋求自身精神的进化,才能买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和谐;知识经济;创新能力;价值观念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0835f2002)01—0009—03
当我们回首过去的20世纪历程,我们会注意到两个基本事实.第一,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它对社会作用越来越大,它使物体的进化在速度,规模和效益方面有了空前的发展.第二,
生态的严重失衡,环境的日益恶化,正在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把这两个基本事实联系起来进行理性的思考:如何才能在科学发展的同时,走出生态危机的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个问题的产生和解决始终是和人密切相关的,它不仅由人而引起,也必须由人来解决,人始终是主角,生态危机实质』二是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危机,它是物的进化过程中与人的进化严重失调造成的.因此,人的发展既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手段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由于科学技术本身是关于物的知识,它本身并不研究人的精神问题,因此当科学技术越发展, 人对自然界认识得越充分,并不是代表人的精神文明发展与其成正比的. 物质生产是全部生活的基础,科学技术是人收稿日期:200110—22 作者简介:吕家云(1962一),巢湖学院翱I 系副教授n 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工具.认识天然归根到底是为了物化自然,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因此,物质利益是经济发展最原始,最基本的驱动力,而科学技术是人类谋求经济利益的首要手段.人类自从从动物脱离出来以来,就不断地改变着环境,以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近代工业生产赋予科学技术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 这样经济活动中的利益原则和效益原则也成为科学技术活动中的两条原则.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它中以给我们带来经济利益;是第一生产力,可以给我们带来高效益.经济活动中”用尽量少的投入换来最大的回报”的目的会自发产生恶,而科学技术的应用会使这种效应更加强化.所以
经济活动和科学技术的经济应用既有人性的一面,是主要的,也有反人性的一面是次要的. “由于科学技术可以物化为生产力,所以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本质上是同一系列的规律”而人的发展与提高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 郎”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它,深刻地表?
9?
明,人类的发展不能弱,危害自然界多样胜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当代人的发展不能削弱,危害后代人发展的可能性;部分人的发展也不能削弱,危害另一部分人发展的能力,从而实现科学发展的同时,人的发展与以人发展为中心,人与自然,社会, 自我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相统一的整体效应. 从牛顿到现在三百年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本来是自然的一部分.但长期以来,由于人的价值观念的偏离,即重物的尺度, 轻人的尺度,对经济价值,消费价值的过度追求激活了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眠灭了精神品珠,失去了对主体的真切关心和终极关.使人与自然的同盟破裂了,形成两种世界,两种科学.回顾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人类在图腾时代曾经是处于全力保护自己免受自然威胁的状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凭借科技之力征服自然,支配自然,主宰自然,导致人与自然的同盟破裂并且使人类逐渐陷入不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之中.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历史与逻辑相
统一的必然,人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同时人与自然的协调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手段.如今, 人类已进入到必须把自己如实作为自然界的一员和把自然界当作人类的朋友并与之协调发展的时代.
首先,生态环境问题,不是出于自然本身,而是社会尤其是人自身的原因,而人的问题,也不仅是科学技术水平问题,而是人的价值观念,认识能力等问题.只有调整人的价值观念,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才会真正关爱自然,这是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前提.
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是作为主体的人(人类整体或其一部分)与作为客体的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实践活动才得发生,并且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过程,手段和目的都是人根据当时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所确定的.
方面,自然界不会也不可能自动地满足人类的需求,只有依靠人的实践活动去创造,利用才能实现,它不是自然界的自然行为,而是人的行为.另
方面,自然万物不仅因其能满足人类需要,为人类提供得生存,发展,繁衍生息的环境和条件而具有客体价值,而且,自然万物还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每一个物种的生存与发展都有赖于其它物种的生存与发展,包括人类自己.自然界的万物
T0?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也是自然界生命之网上的一根线,与其它物种体戚相关,叉是互为主客体,正是这种多样性的联系,不仅为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类虽然是自然界价值的评价者发现者,衡量者.但却不是自然价值的赋予者,人类所评价衡量的是自然界原本就有的内在价值,它并不依赖于人类的评价为其存在的前提.人类只有承认了自然界具有的内在价值,才会真正把自然万物当作平等的伙伴去关爱,才会认识到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人只是其中的一分子.人和自然只有协调发展,和谐共处,在建设自己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日寸,保护生态环境,人才能超越目然,巾小脱离自然.
其次,发展科技水平,提高人类知识创新能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活动的目的及人的全面发展的特征,表现和内容最终就是”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人,的能力是否得到全面发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发展标志着社会的进步程度.而知识经济则是知识源,提高知识创新能力,发展知识经济,才能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 在即将进人21世纪时,对可持续发展关注, 更应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由人自我身心内处的和谐,再至社会的和谐,而至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达到包括人,社会,自然在内的宇宙和谐. ”因为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力量已经先行一步,而”人文科学方面的思考尚未展开”因此, ”如果人
类要在21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40 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 ”克服当今的时代病,指导社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在未来的2l 世纪,科学技术与经济应当进一步发展,人造物系统应当不断进化,努力使今后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更多地体现对人的关怀更多地关心人的素质提高和人的自我完善,也就是要用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提高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要用高的情感和理想来提炼我们的灵魂参考文献:
使物的进化与人的完善相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智慧与道德相协调,在将高科技向知识经济转变的条件下,正确处理人与物,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智慧与道德的关系.我们相信,人类在使物的进化过程中.不断克服自身的异化,不断谋求自身精神的进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1林德宏•科学技术与辨证法M第】7卷第6期.pl1.山西太原:《科学技术与辨证法》编辑
部.
[2]陈文化等.科学技术与辨证法[J].山西太原:科学技术与辨证法. [3崔文魁•科学技术与辨证法[J].山西太原:科学技术与辨证法. [4]诸大建.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j 一.自然辨证法研究.1995.12.北京:《自然辨证
法研究》编辑部.
[5]李翔海.重读孔子[M]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P4. 责任编辑: 一平
(上接第8 丽)直接引发和导致了】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给所在国和地区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经济恶果.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剥削的加剧,及两类国家之问贫富差距的扩大,必然加剧南北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资本主义又经历了 1 50多年的发展,现实社会
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动.历史的进程并没有完全像经典作家所预料的那样前进,当代资本主义显示出它出乎意料的韧性,远未到达”垂死”和”总体崩溃”的地步.但是,我们”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依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当代资本主义经过一系列自我调整和变革,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有些甚至是质变.但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基本矛盾,历史局限性等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变和克服,对自身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容纳生产力发展的包容量是有限度的.私有制即使发展到高度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也不会使它的私有制发展到全社会公有的地步,必然要与未来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发
生不可克服的矛盾.因此,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不争的事
实,正如马克思,思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下的结论: ”除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外,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
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发.展的总趋势
应该是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必然性与发展过程长期性的统一. 资本主义也不是一种永恒的,绝对的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及走向衰亡的历史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细胞里成熟以前, 是决不会出现的.”兮种社会经济制度它所包容的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能量释放过程往往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生产集中,走向垄断,最后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当代资本主义调整,变革的过程,正是它不断抛弃自我,为其走向社会主义创造条件的过程. 责任编辑:甄民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1页北京,』,民出版社,1993年版,
O<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页,北京,人民出版
杜,1972年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