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视校园“美育”教育,铸造“红色文化”特色学校

重视校园“美育”教育,铸造“红色文化”特色学校

重视校园“美育”教育,铸造“红色文化”特色学校
太平中学始建于1994年,坐落在川黔交界的美丽的赤水河畔。

这里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学校依山傍水,气候宜人;环境优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窗明几净。

蓝天与绿地相伴,假山共池沼齐辉。

现有教学班18个,教职工58人,其中高级教师7人,中级教师20人,市骨干教师6人,学生1000余人。

学校始终坚持“以德立校”“质量强校”、“科研兴校”、“依法治校”、“红色扬校”的办学方针,先后荣获“二级合格中学”、“县文明单位”、“县校风示范学校”、“县级教工之家示范单位”、“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有市级普教科研课题和实验教学课题。

学校管理规范,硬件设施不断完善,有多媒体教室、微机室、校园局域网、仪器室、实验室、图书室。

教学质量逐步提高,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每年输送优秀学生上百人,是莘莘学子成长的摇篮。

建校以来,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太平中学的建设和发展,都倾注了诸多的建设投入和人文关怀。

学校各界领导也十分重视自身内涵提炼,不断挖掘适合太中自身发展的教育形式,努力构建“普职联教”、“警校共育”、“家校同教”、“红色扬校”等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美育教育。

特别是近几年来,新一届领导班子充分依托“四渡赤水”的鲜活红色历史题材,结合学校自身特点,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红色文化”的特色教育、美育教育模式,使我校德育工作呈现出一个崭新的局面。

1.在办学理念注重彰显红色文化
我校坚持弘扬太平老区革命传统,按照“凸显特色,求实创新”的教育思路,从办学理念、“三风”建设等方面构建具有红色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

我校的办学理念是“秉承传统、弘扬红色、特色兴校”,办学宗旨是“思想先进、设施一流、管理规范、特色鲜明”,学校精神内涵是“理想、团结、坚韧、求实、勇胜”,校风是“严谨、文明、活泼、和谐”,教风是“治学严谨、精益求精、诲人不倦、热爱学生
”,学风是“勤学、严格、多思、好问”,校训是“重德、求实、守纪、创新”。

这些思想理念都体现了红色文化特色,以此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劳动、学会审美”的一代新人。

2.在基础建设上注重彰显红色文化
在校园基础建设上,学校非常注重彰显红色文化。

充分利用教学楼走廊空间和校园空旷环境,积极打造“红色文化”,在全校营造浓厚的红色氛围。

在修造太平中学校门时,学校就精心设计规划,四根立柱代表“四渡赤水”,校门整体颜色采用暗红色。

这些都充分体现“红色文化”的理念构想。

同时,学校还精心打造了“红军园”和“国学园”。

在“红军园”中设置“四渡赤水出奇兵”石刻壁画和“韧”字警语石,在“国学园”中设置《弟子规》。

这些也充分营造了“红色文化”氛围。

其次,在学校围墙上设置中外名人浮雕和建立“红色文化墙”,在教学楼走道上设置中外名人、伟人画像及其名诗名言警句。

这些都凸显了我校浓厚的“红色文化”特色。

3.在班级文化上注重彰显红色文化
我校还创造性的让班主任和学生共同参与班级红文化建设。

在学校统筹安排下,班主任结合本班特点规划本班目标和班主任寄语,班训主标和副标、条幅内容及张贴板块名称,学校专人规划班牌模板及教室内红文化体现形式,包括字体及颜色、大小,各个板块的大小及体现红文化的图片。

力求做到每一处设置都展现红文化的元素,充分营造班级红文化氛围,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上进、快乐的学习环境。

在学校专人规划下,七—九年级的张贴板块的名称分别为“精细班务栏”、“互动展示台”和“智慧管理窗”,体现本班特色的张贴板块有“乐园”、“起点”、“起跑线”、“等。

条幅设计上,七、九年级都采用了窗口形状,八年级则采用双手握物形状,并用暗红作为主色调,同时插入学校开展各类各次红色教育活动的图片。

寓意我们各班都要弘扬革命精神打造形象窗口。

所有这些设计,充分彰显学校打造红文化特色学校的理念。

4.在营造舆论氛围上注重彰显红色文化
我们充分利用好广播、展板、黑板报等校园文化设施,充分发挥
其宣传作用,努力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同时展示我校红色文化建设成果。

学校广播室
开设专栏,每天广播时间30分钟,除了定期播放红色歌曲、红军故事及文稿外,还宣传学校好人好事、褒正贬邪,传递正能量。

根据学生年龄和兴趣特点,在不同时段设计了不同的广播板块,大大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

黑板报也成为学校专题教育的宣传窗口,学校和社会的重大事件、学生对专题教育的体会都能够在校内黑板报中得到直接的体现。

有力地配合了学校工作,提高了教育效果。

5.在实践活动中注重彰显红色文化
多年来,我校一直将红色教育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和永恒的课题,找准革命传统教育与学生养成教育的结合点,以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为载体,不断拓宽德育教育渠道,不断创新德育教育方法。

(1)深入德育基地参观。

学校利用“清明节”或少先队建队节,组织学生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渡赤水纪念碑,瞻仰纪念碑,听红军的故事,缅怀革命先烈,激发学生昂扬斗志;到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纪念馆,亲眼目睹一幅幅真实的图片和一件件珍贵的遗物,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及国旗下讲话。

学校坚持每周一的升旗制度,集中向学生进行国旗、国徽、国歌和革命理想教育。

学校还充分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如文明礼貌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等等。

在庄严的国旗下,严肃的氛围中,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国旗下的讲话已成为我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高效的渠道。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红色教育。

学校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红色教育,如语文课、思品课中,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红色文化”元素,与长征、“四渡赤水”的故事有机融合,向学生传递长征精神、“四渡赤水”精神;美术课上,组织学生编写以“清明节”为题材的手抄报,并开展班级手抄报比赛活动,让学生亲自搜集相关红色故事,写读后感,使学生受到长征精神、赤水精神的熏陶和感染。

音乐老师多年来一直把红色歌谣作为音乐教学的校本内容
,精选了如《赤水船歌》等多首革命歌曲,教学生传唱。

同时,学校还组织力量,结合我校地处毛泽东在长征中创下的“赤水传奇”这一特有的革命绝笔,编写了题为《红色记忆》的“红色文化”校本课程,供教师上课使用。

实践证明,将红色文化运用于学校德育,进而实施美育教育,既是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的统一,也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美育的有效途径。

通过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学生深刻地感受到革命传统的精神内涵和教育魅力,深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虽然,我校结合地域特点在美育教育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特别是“红色文化”建设上开展了很多工作,但也有一些困惑值得我们思考并去解决。

学生在这样的美好环境中学习激情并不高涨,缺乏解决大困难的毅力和做事情的持久恒心,仍有一些行为习惯与学校创设的红文化环境极不相称。

同时,我们编写的校本课程形式还较单一,内容还较贫乏,如何去挖掘、搜集、整理、编纂更具特色并适合学生阅读的“红色文化”校本课程,更让我们感到困难之大。

凡此种种,都是我们太中人需要努力去做的。

唯有这样,才能将学校美育建设特别是红色文化建设做得更好。

古蔺县太平中学
2015年11月20日
(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