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鱼病图片及防治方式(3)说明:此页内容来源于,仅供学习,严禁传播黄颡似嗜子宫线虫病此病又叫"瞎眼病"。
是由一种似嗜子宫线虫的雌虫引起的鱼病。
虫体粗壮,呈血红色,体两端钝圆,体中稍粗,体表布满不规则排列的透明疣突。
发育成熟的雌虫子宫充满活动的幼虫。
繁殖方法与嗜子宫线虫相似。
雌虫体长20-40毫米,中间宿主是台湾剑水蚤,每年4-6月繁殖。
幼虫能在水中自由生活4天,悬浮于水上层,黄颡鱼吞食阳性台湾剑水蚤而被感染。
每年9-10月雌虫由腹腔迁至眼窝中定居下来,发育成熟,寿命为1年。
病鱼眼眶四周发炎充血,虫体不断长大,导致眼球突出,以每年4-5月鱼体病症为最明显。
对红肿、突眼的病鱼,先剪开眼周外的肌肉组织,逐渐向眼窝剖进去,如有线虫,就可见虫体盘曲在眼窝内,有时数条缠绕在一起。
此病主要流行于长江中游一带地区,除危害黄颡鱼外,长吻、粗唇也常患此病。
防治方法:因此病常在水库等大水面发生,尚无有效控制方法。
鲤嗜子宫线虫病鲤嗜子宫线虫病又叫红线虫病,是由鲤嗜子宫线虫引起的体表寄生虫病。
对鱼危害的主要是雌虫。
虫体盘曲在鲤鱼鳞片下的鳞囊内,虫体长10,呈圆筒形,活体为血红色。
雌虫寄生在鱼的腹腔和鳔中,个体很小,乳白色。
幼虫寄生在剑水蚤体内,鲤鱼吞食阳性剑水蚤而感染,幼虫通过肠壁而钻到鲤鱼腹腔中生长发育。
雌、雄虫在腹腔或鳔中成熟交配,雌鱼迁移到鳞下寄生。
雌虫在鳞片下吸取鱼的营养,发育长大,并破坏皮下组织,使鳞囊胀大,鳞外松散,竖起,有时导致鳞片脱落,周围组织又由于虫体活动损伤,引起肌肉发炎,继续感染水霉和细菌,严重时会造成死亡。
此病在长江流域、华北、东北地区均有流行,主要危害2龄以上的大鲤鱼。
对鱼危害的主要是鲫嗜子宫线虫的雌虫,它寄生于鲫鱼尾鳍条的间膜内,偶而也有寄生在背鳍和臀鳍上。
虫体为血红色,体表布满排列不规则、透明的疣突,体长22-50毫米,比鲤嗜子宫线虫短。
雄虫很小,寄生在腹腔和鳔内,生活史与鲤嗜子宫线虫相似,中间宿主也是一些剑水蚤。
在春季,虫体在尾鳍上发育成熟和钻破鳍条组织繁殖后代时,病症则较为明显,鳍条充血,鳍基部发炎,鳍条破裂,往往感染水霉致使病情加重。
此病的病原分布甚广,全国各地均有发现,主要危害鲫鱼,金鱼也能感染。
防治方法:①用生石灰带水清塘,以杀灭幼虫和阳性剑水蚤等。
切忌用茶饼,因茶饼不仅不能杀死幼虫,还可延长其寿命;②用2%%食盐水浸洗鱼体15-20分钟,效果显著;③用1%高锰酸钾或碘酒涂擦病灶部位,注意防止药液流进鱼鳃;④每立方米水体用晶体敌百虫(90%)全池遍洒,以杀灭剑水蚤中间宿主。
泛塘泛塘是池塘水中的溶解氧不足,引起死鱼的一种现象。
要求每升水中含溶解氧5毫克以上,如果低于1毫克,鱼就要浮头,甚至发生死亡。
引起池塘水中缺氧的原因主要有:①盛夏和初秋气压低造成水中缺氧。
水中的溶氧量与气压的高低成正比,即气压高,水中的溶氧量就高,相反,则溶氧量低。
②雷鸣无雨或仅下短时大雨后,气温降低,池底的水温高于表层,于是池水上下层产生剧烈的对流,池底热水上升,腐殖质翻起,迅速氧化分解,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③夜间水中生物呼吸,水中的氧气消耗多,以及池塘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耗氧多。
所以池塘一般在夜间容易发生缺氧,特别是在黎明前,池塘水中的溶氧最少。
泛塘一般多发生5-9月。
每当天气闷热、气压降低、风向由北转南、暴雨过后等情况下,半夜之后最容易发生泛塘。
泛塘之前,一般池塘水面出现泡沫,甚至有一股腥臭味;小鱼虾子聚集于池边等。
泛塘时,塘内鱼群狂游乱窜、翻白,如不及时抢救,会全池死光。
防治方法:①冬季干塘清除淤泥;注意投饵施肥,勤捞残渣,以免造成水质恶化;②合理掌握放养密度,防止鱼口过密缺氧;③注意巡塘,发现泛塘迹象,立即注入新水,或开动增氧机增加氧气;④用黄泥、明矾水、石膏粉等泼洒,对解除泛塘也有一定的效果;⑤施放鱼浮灵、"991"和"993"等复方增氧剂。
鲤长棘吻虫病此病是由鲤长棘吻虫寄生在鱼肠道中而引起的鱼病。
虫体短柱状,身体后端1/3处最宽大。
吻部细长,具吻钩12行,每行有20-22个,前端的钩大于后端的钩。
颈部短。
此病原通常寄生在前肠,数量多时可廷至全肠。
少量感染除局部病灶部位有炎症外,一般不显症状;大量感染时,虫数有数十个至百余个,虫体聚集成簇,有的甚至穿透肠壁。
大量寄生能使肠道堵塞,病鱼丧失食欲,鱼体消瘦,出现贫血现象,逐渐死亡。
进一步诊断方法是,剪开肠壁,括下肠粘液,用玻片压片,在解剖镜下观察虫体并统计其数量。
防治方法:①用生石灰清塘,消灭水体中的虫卵和中间宿主,并严格隔离病鱼;②发病水域每立方米水体用晶体敌百虫(90%)全池遍洒,以杀灭中间宿主。
同时用口服敌百虫治疗法,每50千克鱼用药15-20克,拌饵投喂,每天1次,连喂3-6天;或每水面用敌百虫100克,浸泡-3千克麸皮,每天喂1次,连喂6天,可控制病情。
球虫病球虫病是由艾美虫引起的鱼病。
虫体卵囊为球形,成熟的卵囊内有4个孢子,每具孢子内有2个孢子体。
艾美虫主要寄生在鱼的肠道,严重时,肝、胆囊、肾等也有出现。
主要危害1龄以上的青鱼,尤以江、浙一带饲养青鱼地区流行此病甚广。
此寄生虫少量感染鱼体,不显症状,一旦严重感染,病鱼鳃瓣苍白色,腹部肿大,体色发黑,食欲不振,游动缓慢,渐渐死亡。
剖开病鱼腹部,剪开肠道,前肠肠壁上有许多白色小结疖,肠管特别粗大,要比正常的大2-3倍。
严重时肠道溃烂穿孔,肠外壁也可形成结疖状病灶。
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小结疖,即可看到是由艾美虫的卵囊群体集成。
防治方法:1、用生石灰等彻底清塘消毒,杀灭池底的孢子,可预防球虫病;2、用硫磺粉拌豆饼喂鱼,每50千克鱼用药50克或按干豆粉加药20克,每天1次,连喂4天。
3、每100千克鱼每天用碘(或市售2%的碘酊120毫升)拌饲料投喂,每天1次,连喂4天。
细菌性烂鳃病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不吃食。
鳃上粘液很多,鳃丝腐烂带泥,病情严重的时候,鳃丝未端软骨外露,鳃盖内侧表皮充血,中央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
鳃组织出血、腐烂和崩溃。
由于鳃组织受到破坏,致使鱼的呼吸困难,引起死亡。
细菌性烂鳃病主要危害当年的草鱼种,每年的7-9月为流行盛期。
1-2龄草鱼发病多在4-5月。
防治方法如下: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2、用漂白粉在食场挂篓。
在草架的每边挂致密的竹篓3-6只,将竹篓口露出水面约30毫米,在竹篓内放一石子为沉子,然后每天开食之前每篓装入100克漂白粉。
第2天换药以前,将篓内的漂白粉渣洗净。
连续挂3天;3、用1毫克/升的漂白粉全池泼洒;4、用2%的食盐水浸洗病鱼10分钟;5、每100千克鱼,每天用鱼复康A型,拌饲料投喂,一天1次,连喂3-6天;6、用渔家乐等药物防治;7、用氟哌酸溶液浸洗鱼种,1立方米水用药4克.狭腹鳋病狭腹鳋病是狭腹鳋寄生在乌鳢、鳜鱼和鲫鱼鳃上引起的鱼病。
以寄生在乌鳢鳃上的中华狭腹鳋危害最大。
虫体细长,头部圆形,颈部两则呈弧形凸起,较头部宽大,胸部第2至第4节愈合在一起,并膨大呈圆筒形。
腹部特别长,分为3节,第3节的长度接近或超过第1、2节的总和。
尾叉及卵囊皆细长,卵单行。
病鱼体表症状不显著,在发病季节,观察其鳃丝末端可以看到乳白色的虫体。
各地均有流行,在长江流域一带,每年4-11月为虫体繁殖和流行的主要季节。
防治方法:①用生石灰清塘,杀死水中幼虫。
②根据狭腹鳋对寄主有严格选择的特点,可采用轮养其他鱼种的方法进行预防;③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硫酸亚铁,或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遍洒,也有好的疗效。
小瓜虫病池塘养殖鱼类的小瓜虫病病原体是多子小瓜虫。
鱼体被小瓜虫大量寄生时,病鱼的鳍和皮肤上出现一个个的白点,所以又叫白点病。
小瓜虫的成虫呈圆形,幼虫呈卵圆形。
幼虫的后端有一根长而粗的尾毛,而成虫则没有。
成虫的个体比较大,把它用吸管放在玻片上,可以看到灰白色的小球不停地转动。
虫体全身长着均匀的纤毛,体内有一个很大的马蹄形大核。
感染了小瓜虫的鱼,由于受到刺激,体表和鳃部分泌大量的粘液,鱼因呼吸困难而死亡。
每年的3-5月和8-10是小瓜虫病的流行季节。
15-25摄氏度的水温是小瓜虫繁殖的适宜水温,当水温在10摄氏度以下和上升至26-28摄氏度时,发育停止,28摄氏度以上,容易死亡。
小瓜虫主要危害夏花鱼种和越冬鱼种。
防治方法: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2、利用池塘冬季渔闲时期种植作物,改变池塘环境,消灭病原体;3、鱼种放入池塘以前,用2毫克/升的硝酸亚汞溶液处理小时;4、对病鱼池用硝酸亚汞溶液全池泼洒,每1立方米水用药;5、用1立方米水放适量石灰,充分溶解后,浸洗病鱼,15-20分钟。
对小瓜虫病千万不能用硫酸铜或食盐等治疗,因为这些药物不但不能灭小瓜虫,反而能引起小瓜虫形成胞囊进行大量繁殖,使鱼的病情更加恶化。
斜管虫病斜管虫病的病原体为鲤斜管虫。
虫体背面隆起,腹面平坦,前面较薄,后部较厚。
腹面观一般呈卵形,将死的个体呈圆形。
背面除有横行刚毛外,其余部分无纤毛,腹部两侧在纤毛线上长着纤毛,腹面中部裸露。
身体的腹面前中部有一胞口,胞口由16-20根刺杆作圆形围绕成漏斗状的口管,并与身体纵轴向左成30度倾斜角,故名斜管虫。
身体后部有一个大核,一般在大核的旁边或后面有一球形小核。
适宜斜管虫繁殖的水温为8-18摄氏度,最适繁殖水温为5-12摄氏度。
因此,每年3-4月和11-12月是此病的流行季节。
夏秋两季比较少见。
斜管虫离开鱼体后在水中自由状态下可维持生活1-2天,可以直接转移到其他鱼体或水体中去。
在鱼种培育池塘和小面积的人工水域环境内的鱼对斜管虫感染最敏感,而且能引起严重的死亡。
斜管虫主要侵袭鱼的鳃和皮肤,以鳃和皮肤上的粘液作营养。
当鱼被斜管虫大量寄生时,鱼的鳃和皮肤遭受破坏,并刺激皮肤和鳃大量分泌粘液,使鱼的呼吸困难,鱼体表现瘦弱发黑,游动迟钝,随即死亡。
防治方法: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2、对病鱼用8毫克/升的硫酸铜溶液浸洗30分钟;3、用毫克/升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比例5:2)全池泼洒。
血居吸虫病血居吸虫病是由血居吸虫寄生在循环系统引起的鱼病。
主要有寄生于鲢、鳙鱼的龙江血居吸虫、寄生于团头鲂的鲂血居吸虫,寄生于草鱼的大血居吸虫,寄生于鲤、鲫鱼的刺血居吸虫。
血居吸虫的身体薄而小,游动时似蚂蟥状。
它们的特征是无口,无腹吸盘。
肠道为分叶形盲囊。
睾丸多对,对称地排列在虫体中部。
卵巢蝴蝶形,位于睾丸之后。
血居吸虫的卵在鱼鳃中孵出毛蚴,钻出鳃后,钻入椎实螺、扁螺等体内,发育成胞蚴,繁殖出许多尾蚴,遇到鱼体后从体表侵入并进入循环系统发育成成虫。
病鱼腹部膨大,内充满腹水,肛门红肿,有时有竖鳞、突眼等病症。
鱼苗发病时,鳃盖张开,鳃丝肿胀,急性感染时,病鱼有急游、打转、呆滞等不正常现象,并很快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