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毕业典礼”的时代变迁

大学“毕业典礼”的时代变迁

大学“毕业典礼”的时代变迁第一篇:大学“毕业典礼”的时代变迁大学“毕业典礼”的时代变迁又是一年毕业季。

毕业典礼这个最盛大的离别仪式在所有大学连番上演。

舞台上,领导、嘉宾、学生……人人都是主角;舞台下,拼创意、拼排场……处处都可以让大家津津乐道。

而当一切都落幕时,典礼能否成为一首久唱不衰的青春之歌,与毕业生携手向远?这是个值得拉直的“问号”。

——编者■通讯员张运13世纪初,法国巴黎大学首创学位制度,学位分博士、硕士和学士三个等级,并设计出统一规范的学位服,现代意义的毕业典礼方显雏形。

而直到19世纪末现代大学才传入中国,古代中国没有毕业典礼,在家长制的社会结构下,家庭教育被人们推崇,所谓的毕业,就是成人之礼——冠礼。

作为与现代大学一起的“舶来品”,毕业典礼在民国时受到高度重视。

据民国初年一份毕业典礼手册记载:读经、祈福、演讲、毕业留影……基本沿袭了西方的形式。

1927年,刚刚回国的胡适在中西女塾毕业典礼上做了一个关于女性解放的演讲,引起教育界的轩然大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责任与奉献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认为自己责无旁贷地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担当,毕业典礼的主题也自然离不开责任与奉献。

1965年的毕业典礼上,扬州大学的老一届毕业生金兆森听取了时任教育部部长蒋南翔向大学生发出的“为祖国工作五十年”的号召而努力工作大半生,当年意气风发的小伙子如今也已经白发苍苍。

就在今年,在离休不离岗并坚守11年后,老人终于完成了为祖国工作五十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后八九十年代:珍惜与渴求国家从动荡中走出不久,社会一片欣欣向荣。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毕业典礼的关键词是中规中矩,甚至有些高校都没有毕业典礼。

“整个中国就像个重新学习的孩子,拘谨而渴求。

毕业典礼上,一张站姿传统的黑白照是这代人的集体记忆。

”文革后第一批通过高考考入大学的张鹤平回忆说,“那时候的大学生是国之骄子,没有现在的就业压力,但普遍比现在的年轻人更懂得珍惜与学习。

即便毕业,也是一副舍我其谁的凝重感。

”新世纪的前十五载:我的青春我做主“我们希望在自己的毕业典礼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由观众变为主角。

”扬州大学水能学院毕业典礼的学生“设计师”、学生会主席张誉翰如是说。

事实也是这样,近5年来,国内高校的毕业典礼,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呈现出越来越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汉式加冠礼、民国复古风、红地毯舞会、赠送毕业戒指……毕业典礼上的元素融汇中外、贯穿古今,90后用自己的特立独行绘制着属于自己的毕业符号。

毕业典礼瞬间即永恒■通讯员陈森青廖梅杰杨海特邹平辉周炜“同学们,请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为新体育馆日夜赶工的工人。

”在汕头大学毕业典礼的现场,当年届87岁的汕头大学校董会名誉主席李嘉诚先生向2048名应届毕业生发出这样的倡议时,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这已经是李嘉诚先生第14次在汕头大学毕业典礼上作精彩演讲。

回顾李先生的历年讲演稿,主题深刻、含义隽永、富于启迪。

那么一场约定俗成的毕业典礼,到底该上演什么样故事?学子到底又期待怎样的毕业表达?个性都在为典礼“打拼”在浙江大学2015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一段由学生担纲制作的视频——《感谢您从我生命中走过》激起全场的情感共鸣。

给学生上公共通识课的微积分老师“矿爷”、保安大叔、图书管理员、校车司机等校园人物在视频中出现时,潮水般的欢呼声一浪接着一浪。

这个夏天,为了办出个性特色的毕业典礼,各高校都是蛮“拼”的,从拼毕业创意,到拼现场布置,再到拼典礼氛围,拼嘉宾致辞,拼“最后一课”,大家都想在这场毕业大秀中占据一席之地。

汕头大学历来都是国内高校毕业典礼的潮流引领者。

为了今年的这场典礼,学校加班加点建成新体育馆,终于在活动前夕交付使用。

来自世界顶尖水平的360度环播视频投影技术成为典礼上的华彩乐章。

除此之外,作为毕业生的“最后一课”,校长致辞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不少人甚至认为,校长讲话可以看出这所大学的教育理念和育人思路。

从今年校长致辞中可以听出,时代、梦想、担当、创新等词汇都是高频词汇。

扬州大学校长焦新安毕业致辞中,近20次提及“创新”的字眼。

“这与国家大力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求是相契合的。

”扬州大学应届毕业生杨梅表示。

越来越多的高校明白,毕业典礼是师生共同重温责任、感悟大学文化和精神的最后一课。

“今天你以汕大为荣,明天汕大必以你为荣。

”李嘉诚以这句朴实简洁的话结束了今年的讲演,这也是所有大学想说的话。

争论“最后一课”成为“秀场”华中科技大学曾经的毕业典礼上,时任校长李培根的一句经典演说词—“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她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开创了大学校长的新语境,而由于“根叔”在致辞中引用大量网络流行语,被学生称为史上“最接地气”的校长。

但“地气”也不能接得毫无章法。

某高校校长在毕业典礼致辞中大飚“网络语言”,从“打酱油”到“神马都是浮云”再到“挖掘机技术哪家强”,甚至于引用“然并卵”这样的大尺度网语,引得全场师生哄堂大笑。

“校长本来是个很严肃的学者,突然冒出这样的‘时髦’语言,直接让我受不了,这个世界太疯狂了。

”该校一名毕业生在微博上如此评价。

“校长,您能跟我一起做加油的手势为少数群体打气吗?”在中山大学的毕业典礼上,身披彩虹旗,毕业生万青宣布出柜,她在现场也得到了校长的拥抱和同学的鼓励。

网络上,支持和反对声争论不休的同时,不乏有网友对学校的包容和开放点赞。

“劝学太严肃,祝贺太一般,勉励太空洞。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原平认为离校前夕的毕业生是“不可理喻”的。

旁人认为很好笑的举动,在他们则很正常,理解他们此刻的心境。

不劝解,不打扰,也不嘲笑,默默地走开,就是对毕业生最好的尊重。

然而,如何真正将毕业典礼“交给”学生,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我希望毕业典礼是一场红毯酒会,大家盛装出席,没有冗长的讲话,没有空洞的说教。

而是能平等地和老师甚至校长举杯、嬉笑、祝福,并许下十年之后的承诺。

”湖南科技大学向师生征集毕业典礼的“金点子”,毕业生的创意五花八门。

“在这个崇尚自由与多元的时代,要满足大部分毕业生的诉求,并不容易。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崔益军表示。

回归兼容并蓄的大学精神对浙江师范大学毕业生周晓娟来说,今年的毕业典礼让她永久难忘。

这位从小失去右手的女大学生身残志坚、刻苦好学,曾被评为浙江省十佳大学生。

“那天上台前,我一直担心校长像其他人一样习惯性地伸出右手握手。

没想到轮到我时,校长很自然地伸出双手紧紧地握住我的左手,这个简单的握手却让我深深感受到母校的温暖,我爱我的大学。

”周晓娟说。

类似的感动细节在如今的毕业典礼上经常出现。

大部分高校的毕业典礼已从“几千人开大会,几个人领证”的“大而全”回归到“给每个毕业生合影、拨穗”的“精而细”,“毕业生唱主角”正成为这种回归的最直接表现。

这种回归还表现在毕业典礼邀请的嘉宾上。

在汕大的典礼现场,一位女士手捧着鲜花坐在看台上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她是特地从几千公里之外的东北赶来分享女儿的喜悦。

环顾四周,可以发现,不仅主席台上学术“大咖”比领导多,而且看台上观众也以观礼的家长、嘉宾居多——毕业典礼的舞台真正属于毕业生及其亲友与师长。

“亲情、爱情、师生情等元素出现在毕业典礼上,更容易激起师生情感共鸣。

”西南石油大学校长赵金洲表示。

循着这样的价值主线,近几年,毕业典礼的舞台上出现了宿管阿姨、保安大叔甚至于毕业生妻子和孩子的可爱身影。

与回归朴实人性相比,回归育人价值让毕业典礼显得更有力量。

近年来,“校友卡”也成为毕业典礼上的流行礼物。

“今后能继续回母校享受舌尖上的美食”、“又可以静静地呆在图书馆阅览室看窗外的风景了”。

浙江师大的校友卡受到了毕业生的大力点赞。

“其实仪式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大学文化,我们不需要‘喧闹’而浮躁的秀场。

毕业典礼应该体现大学的独特精神,应当回归兼容并蓄的文化本真。

”北华大学校长李延忠说。

毕业典礼·微调查■通讯员张运毕业典礼是大学生涯的最后一课,毕业典礼是人生新篇的首页序言,“中国教育报”高教周刊面向扬州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师生开展问卷调研,共收到371份有效问卷。

71%与8000:校长去哪儿了除了开学和毕业典礼,学生们见过几次校长?调研结果显示:71%以上的毕业生4年见到校长的次数少于5次。

近20%的学生4年间从未见过校长。

有网友留言:“开学和毕业典礼上的远眺,竟是我与校长今生最初和最后的一撇。

”不少受访者表示毕业典礼给人的感觉是“草草收场”,一些高校更是为了节省领导的时间,将全校性的毕业典礼瘦身成了学生代表参加的微型毕业典礼。

88%与73%:传统与革新大学毕业典礼应包含什么元素?88%以上的师生认为传统的学位授予与师生发言不可或缺。

但是超74%的师生认为应该缩减师生致辞的时间。

其中受访者普遍认为,传统的典礼形式单一,表演和象征意义偏多,颇似一个官方会议,毕业典礼应增加内涵和趣味性。

而汉服毕业礼、赠送毕业戒指等新颖的创意也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追捧。

82%与12.5%:典礼的意义超过82%的受访者认为毕业典礼应秉承它的教育意义,不少受访者期待学生能成为典礼的主人。

65%以上观点认为毕业现场应该是幸福温馨的,只有12.5%的受访者认为毕业典礼应该是一场狂欢秀。

有超过73%的受访者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受邀出席自己的毕业典礼。

门卫大叔、食堂阿姨和外卖小哥。

我希望这些陪伴我们大学四年,普通但又至关重要的人能被邀出席我们的典礼。

他们是高校“隐形人”,理应得到我们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礼敬和感恩。

毕业典礼·关键词■通讯员李阳一年一度的大学毕业典礼总是五彩缤纷,热闹非凡。

毕业典礼有着永恒的主题,也少不了时代的烙印。

本期整理出近几年毕业典礼上多次出现的关键词,从中可窥中国高校毕业典礼之特色。

关键词一:校长致辞如果把毕业典礼比作盛大宴席,那么校长致辞就是一道主菜。

为了让这道菜色香味俱全,大学校长们使出浑身解数,拼风格、拼词藻、拼创意。

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典礼上,时任校长李培根的一句经典演说词“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她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开创了大学校长的新语境。

从责任、担当到梦想、感恩,再到创新、创业,校长演讲稿彰显着时代的特点,更让毕业生难以忘怀。

关键词二:神秘嘉宾自2010年起,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每年都会邀请一位嘉宾参加毕业典礼,吴敬琏、柳传志、理查德·莱文(耶鲁大学校长)、马云等名人都曾经受邀出席。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草根人物也站上了毕业典礼的主席台。

在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老校工被请上主席台讲述“大白鹅”的故事;不久前,华中科技大学将博士毕业生的妻子请上了舞台……无论是社会名流还是草根阶层,彼时,他们都是毕业典礼上的耀眼明星。

关键词三:授位仪式拨流苏,发证,握手,合影……近十年来,这是扬州大学学位授予仪式及毕业典礼上的“规定动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