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报业的发展与展望作者:于为民来源:《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04期“十一五”期间,河南报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发展成为导向正确、结构合理、品种丰富、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效益显著、管理先进、经营规范、影响力强大的社会主义传统产业,整体规模、整体实力和整体效益进入全国各省市区前列,部分领域居于全国先进地位,若干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
这一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报业发展一个显著的特色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整合资源、扩大规模、实现报业经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壮大实力、拓宽领域,不断提高新闻宣传水平和经营水平,进军文化产业,向文化集团、传媒集团迈进。
各省辖市党委机关报、专业报、校报相继完成从四开小报到大报的蜕变,普遍进行扩版彩印,创办专版、周末版或晚报,一大批新报纸应运而生,使报业资源配置更为合理,形成门类齐全、覆盖河南社会各层面、各个层次读者的媒体群,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一、河南报业发展的历史轨迹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
早在唐代,就有“邸报”发行。
北宋时期,从手写媒介发展为印刷媒介,产生了具有中央政府公报性质的“进奏院状报”,“邸报”发行遍布全国。
宋代民间舆论传播活跃,民间出版物如“小报”等应运而生。
明清承袭宋制,朝报已成为正式官方报纸。
1920年年初,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共产主义小组及发起组在各地开始建立,纷纷创办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党学说、科学社会主义和阶级斗争学说。
中共报刊以《中州评论》为起点,从无到有,发展迅速。
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境内同时存在日伪占领区、国民党控制区、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三种政权,呈三足鼎立之势。
河南新闻事业也呈现出历史上最复杂的阶段,日伪、国民党、共产党三种意识形态的报纸同时存在,此消彼长,最终是正义战胜邪恶,人民新闻事业深入人心。
随着抗战的胜利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进展,河南境内的《雪枫报》《鄂豫报》《豫西日报》《桐柏日报》等各根据地党委机关报纷纷创刊,人民新闻事业得到空前发展。
1949年1月1日,中共中央中原局机关报《中原日报》创刊;1948年4月9日,中共洛阳市委机关报《新洛阳报》创刊;1948年11月6日,中共开封市委机关报《开封日报》创刊;1949年6月1日,中共河南省委机关报《河南日报》创刊,标志着解放区的新闻事业由农村进入城市。
新中国成立后,《中原日报》《河南日报》《平原日报》《新洛阳报》《南阳日报》等相继创刊和发展壮大,成为宣传党的方针路线,宣传省委和各级党委工作方针、团结教育群众强大的思想文化宣传阵地,成为各地干部群众学习掌握政策和学习工作的有力武器。
这一时期新创刊的还有报纸《河南大众》《豫南人民报》《南湾工地报》《人民铁路》《拖拉机报》和杂志《支部生活》。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前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充满激情、凯歌行进的年代,河南新闻事业经历了发展、调整阶段,得到快速发展,各县市兴起办报热,至1959年3月,全省拥有县级以上报纸132种,期发行220多万份,专业干部1.5万人,1960年后,国家经济发展遭受重大挫折,新闻事业经过调整后,县级报纸全部取消。
“文化大革命”中,全国报纸由1966年的343种减少到1976年的182种,最少的时候只有42种,新闻记者协会和各类业务活动被取消,新闻单位不少干部职工、编辑、记者受到批判审查,下放到农村或五七干校劳动改造,新闻事业正常、有序的运行机制被破坏。
1978年改革之初,河南公开出版的报纸仅有《河南日报》《郑州工人报》《河南科技报》3种。
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一大批报刊创办和恢复。
报纸由单一的机关报性质改变为以机关报为主体,涵盖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新闻、军事、社会生活等所有行业的多层次、多品种的多元化报纸结构。
《河南日报》及各地市复刊和新成立的党报、专业报、企业报,围绕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中心,深化新闻报道,在思想上拨乱反正,满腔热情地宣传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成就,宣传先进人物和先进典型,谱写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1980年9月,中共十二大胜利召开,新闻业务全面改革,信息增加,报道形式多样化;舆论监督受到重视,批评报道初显威力,建立健全了新闻管理体制;河南新闻事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二、在改革开放中繁荣发展的河南报业20世纪90年代,河南报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河南日报》1993年1月1日扩为8版,设立了周末版,使新闻宣传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1995年8月1日,由河南日报创办的《大河文化报》正式创刊,1997年10月1日更名为《大河报》,在版面设置、人事管理、分配制度上实行一系列创新,以新闻时效性强、信息量大、选题论题宽、报道角度新、读者参与面广形成独特的报道风格,成为全国都市报中的奇葩。
河南日报还创办了《城市早报》,《河南农民报》改版扩版,开通了河南报业网。
至2012年年初,河南省共有报纸122种,其中党委机关报20种,都市报、晚报13种,专业行业报18种,企业报10种,广播电视报9种,学生辅导类报纸8种,高校校报44种,全省报纸发行量在40万份以上的有8种,其中《学生英语报》和《小学生学习报》在60万份以上,《大河报》在100万份以上,《中学生学习报》(初中版)、《中学生学习报》(高中版)的发行量在300万份以上。
至2010年年底,全省报纸从业人数有12600人,其中采编人员5743人,经营人员3701人,行政人员1283人;本科学历以上人员共有5951人,大专学历2836人。
期刊从业人数有2617人,其中采编人员1660人,行政人员296人,广告工作人员157人,发行工作人员211人。
在报纸数量大幅增长的基础上,报纸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改变了以往比较单一的结构,形成以党报为主体,包括各种行业报、晚报、都市报、企业报、高校报等涵盖各个门类、各个层次的报业结构。
公开发行的报刊中,市、地委党报有《郑州晚报》《开封日报》《洛阳日报》等17种。
就报纸区域代发布而言,全省报纸主要集中在郑州,拥有报纸种类共35种(不含高校校报),占全省报纸总数的44%,形成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为龙头,多种都市报、专业报为依托的竞争发展格局。
省辖市报纸结构比较均衡,多是以所在地党报为主体,包括晚报、晨报、广播电视报或企业报在内的“一社多报”“一城多报”格局。
其中郑州、开封、洛阳、鹤壁、商丘、南阳、信阳、平顶山、驻马店、周口、许昌、新乡几个省辖市党报都办有晨报或晚报。
有企业报12种,分布在9个城市的煤炭、石油、电信、钢铁、制造等行业。
专业和分类报纸15种,集中在省会郑州,读者对象比较专业和固定。
教辅类报纸8种,社址都在郑州。
广播电视报9种,分布在郑州、焦作、开封、洛阳、南阳、平顶山、三门峡、信阳8个市。
各级党报刊期均为日报,对开报纸;都市报、晚报基本为日报,一般是四开多版,有些都市报分为ABCD多叠;晚报、专业报或行业报刊期一般为周二、周三、周四刊,也有的行业报为日报。
进入新世纪后,行业报、专业报大都由四开改为对开版。
河南报业向集团化迈进。
报业集团是以报纸为核心,以报业和带有报业外延性质的实业为主体,兼营其他非报业经济实体的经济联合体。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于2000年7月28日,是以中共河南省委机关报《河南日报》为旗帜和核心,组建起来的一个报刊种类齐全、宣传力量强大、经济实力雄厚、产业结构合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报业集团。
2003年,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被中央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时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李克强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听取汇报,原则通过《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改革试点工作方案》。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立足报纸主业,多元发展,共同进步。
从当初的一穷二白、“一报独立”的“小舢板”,成长为拥有“10报2刊3网站”的传媒“舰队”;从最初“铅与火”的“黑白世界”,迈入“光与电”的“彩色华章”,从一支笔、一个本当记者,到数字化办公,形成了以广告、发行、印刷、物贸、信息、房地产、彩扩等为支柱的多种产业,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省级党报前列,各项事业迅猛发展。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准确把握媒体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提出了“把握导向,跨越发展,做大做强,促进和谐”的十六字方针,明确了由“报业集团向传媒集团、文化集团跨越”的奋斗目标,制定了“3368”阶段性任务,即着力打造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3种媒体,加快构建报纸发行商务网、书报刊发行网、酒店管理服务网3个网络,培育壮大报业、新媒体、图书发行与物流配送、印刷、酒店旅游、房地产六大支柱产业,打造出8个年收入超亿元企业。
通过改革与发展,集团的整体实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
2010年7月27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我国首个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在全国39家报业集团中,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利润总额位居全国第五位,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位居第九位,位居中部省份报业集团首位。
在集团总收入中,报刊经营收入比重由以前的超过90%降至50%左右,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走在了全国报业集团前列。
2010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对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作出批示,称赞“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改革发展,在全国党报中是走在前头的”。
2007年6月26日,商丘日报报业集团成立,开河南地市党报成立报业集团的先河。
近年来,商丘日报社紧紧抓住商丘市作为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的机遇,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重要精神,积极探索,扎实工作,不断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拓展报业产业链条,商丘报业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2009年12月6日,洛阳日报报业集团成立,旗下拥有《洛阳日报》《洛阳晚报》《洛阳商报》《洛阳手机报》和洛阳网5家新闻媒体和十几个多元化产业经营实体。
2008年12月,在第四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上,《洛阳日报》荣获中国“十大地市报品牌”称号;2009年8月,《洛阳晚报》从1900多家报刊中脱颖而出,获得2008至2009年度“全国晚报最具成长价值报纸十强”称号。
2011年4月26日,中原报业传媒集团揭牌成立。
郑州日报报刊社、郑州晚报社、中原网报业网络中心同时成立,并成立了中原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拥有“3报1网1刊6公司”,即《郑州日报》《郑州晚报》《中原手机报》、中原网、《小樱桃》杂志、郑州晚报有限公司、中原报业传媒印务有限公司、郑州中原网络传媒有限公司、郑州中汇传媒有限公司、郑报置业有限公司、郑州党报多媒体信息港有限公司。
2002年5月30日,《郑州日报》恢复出版,《郑州晚报》全新改版,郑州日报社的集团化进程加速,成长为全省同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进军网络媒体,扩大新闻宣传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