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文/张晓全
一、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1849年9月26日—1936年2月27日),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
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也是传统心理学领域之外而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
1904年,巴甫洛夫因在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取得的开拓性成就,获得了诺贝尔
生理学与医学奖,他是俄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也是世界上生理学家中第一个享有这种荣誉的科学家。
巴甫洛夫不愿意做一名心理学家。
作为一名严谨的自然科学家,他十分反对当时的心理学,反对过分强调“心灵”、“意识”等看不见、摸不着的仅凭主观臆断推测而得的东西。
他甚至威胁说,如果有谁胆敢在他的实验室里使用心理学术语,他将毫不留情的开枪将他击毙。
然而,这样一个如此鄙视心理学的人,却在心理学研究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虽然那并不是他的初衷!
到老年的时候,巴甫洛夫对心理学的态度有了松动,他认为:“只要心理学是为了探讨人的主观世界,自然就有理由存在下去”,但这并不表明他愿意把自己当作一位心理学家。
直到弥留之际,他都念念不忘声称自己不是心理学家。
但尽管如此,鉴于他对心理学领域的重大贡献,人们还是违背了他的“遗愿”,将他归入了心理学家的行列,并由于他对行为主义学派的重大影响而视其为行为主
义学派的先驱。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
1.定义:
单独呈现条件刺激体即能引起机的反应叫作条件反应。
2.几个专业术语:
(1)无条件刺激:不需要学习就能产生反应的刺激。
比如:人或者其它高等动物饿的时候,见到食物就会分泌唾液,这种刺激叫作无条件刺激,这种反应叫作无条件反射。
(2)中性刺激(无关刺激),也叫信号:与反应无关的刺激。
比如:当狗进食之前,摇响的铃声就属于中性刺激。
(3)条件刺激:经过一段训练后,中性刺激单独呈现就能引起反应,这时,中性刺激就转变成为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射就变成了条件反射,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
(4)获得:条件作用是通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反复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叫条件作用的获得。
(5)消退:在条件作用获得的过程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很重要,两种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时间过久就难以建立联系;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呈现,否则也难以建立联系。
但条件反应一旦建立,想完全消除,要比获得这个反应困难的多。
(6)泛化: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作出条件反应叫刺激的泛化。
刺激泛化的两种情景:一是两种刺激或情境在物理维度上具有相似性;二是两种刺激或情境具有相同要素,使人作出相同的行为反应。
反应泛化的两种情景:一是有关反应在物理维度上的相似性而产生的不学而能的反应泛化;二是一些反应能产生相同后果,称之为功能习得性反应泛化。
泛化是人们对事物相似性的反应,能促使人们的学习从一种情景迁移到另一种情景。
(7)分化:机体只对条件刺激做出反应,而对其它相似刺激不做反应则出现刺激的分化。
分化是对事物差异性的反应,能使人们对不同的情景做出不同的恰当的反应,从而减少行动的盲目性。
三、对条件刺激的拓展研究:
巴甫洛夫在研究了物理刺激对个体产生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发现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即不需要使用其它物理刺激,只是用语言刺激,人们就能产生条件反射,这种现象称之为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需要经过学习才能习得的一种反射,是一种高级的条件反射,区别于人和动物都有的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比如一个饥肠辘辘的人或者动物见到食物都会产生无条件反射,这叫第一信号系统,而一个人听到威胁的语言会产生恐惧反应,听到表扬会产生愉快的反应,听到吃梅子的话语会产生分泌唾液反应等都是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有心理学家发明了一个词“望梅生津”,说明人们看到梅子会产生反应,叫第一信号系统条件反射。
在《三国演义》里,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说:曹操带领军队在中午行军,士兵又饥又饿,但是得不到补充,为了提振士气,他说前面十几里地有梅林,梅子正好成熟,到那里可以吃到梅子。
士兵们听到曹操的话都产生分泌唾液的反应,感到不渴了,继续行军。
这就是成语“望梅止渴”的由来。
因此“望梅止渴”这个成语从一开始就代表了“没有看到梅子,只是听到梅子”人们就会产生反应,按道理来说这就是典型的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但是有心理学家较真儿,说在考试时题干中有“成语或典故望梅止渴”才说明是第二信号系统条件反射,如果不说“成语或典故”,说明“望梅止渴”这个词是个一般词,就代表见到了梅子,就是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这样的理解也真是让人无语,估计气死语言学家了。
但是为了考试成功,还是忍一下,就按专家们说的做吧。
如果有人问我下面这道题答案是什么,我会冒着丢分的风险,也要选B,而不选A,以坚持“真理”。
例题:“望梅止渴”说明是()
A.第一信号系统条件反射
B.第二信号系统条件反射
C.泛化
D.分化
附录:
笔者最早知道巴甫洛夫,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初中的一篇课文《巴甫洛夫给青年们的一封信》,鼓励青年们,要献身科学,就要循序渐进,先打好基础,做实基本功;同时要养成严谨和忍耐的习惯,要有谦虚的态度和工作热情。
现在读来,仍然具有很大的鼓舞性。
作为严谨的科学家,其文章篇幅并不长,但是中心突出,论点分明,论证有力,论据充分,是一篇很好的议论文。
对于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和招教考试的考生,可以参照巴甫洛夫的这篇文章,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方法,肯定会大有裨益。
现在我把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
巴甫洛夫给青年们的一封信
我对于我国献身科学的青年们的希望是:
首先,要循序渐进。
我一谈起有成果的科学工作所应具备的这个重要条件时,总不能不感到心情激动。
要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循序渐进。
你们从一开始工作
起,就得在积聚知识方面养成严格循序渐进的习惯。
你们在想要攀登到科学顶峰之前,务必把科学的初步知识研究彻底。
还没有充分领会前面的东西时,就决不要动手搞往后的事情。
决不要企图掩饰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哪怕是用最大胆的猜度和假设作为借口来掩饰。
不管这种肥皂泡的美丽色彩怎样使你们炫目,但肥皂泡是不免要破裂的,那时你们除了羞惭之外是会一无所得的。
你们要养成严谨和忍耐的习惯。
你们要学会干科学中的粗活。
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
鸟的翅膀无论怎样完善,但若不借空气支持,是不能使鸟体上升的。
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
没有事实,你们永远也飞腾不起来。
没有事实,你们的“理论”就是枉费了苦心。
但是在研究、实验、观察的时候,要力求不停留在事实的外表上。
你们不要变成事实的保管人。
要设法洞悉事实发生的奥秘。
要坚毅不拔地去寻求支配事实的法则。
第二,要谦虚。
你们在任何时候也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
不管别人怎样器重你们,你们总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没有学识。
决不要陷于骄傲。
因为一骄
傲,你们就会在应该同意的场合固执起来。
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拒绝别人的忠告和友谊的帮助;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丧失客观方面的准绳。
在我领导的这个集体内,互助气氛解决一切。
我们大家都为一个共同的事业而努力,并且每个人都按自己的力量和可能性来推进这共同的事业。
在我们这里,往往也分辨不出:哪是“我的”,哪是“你的”。
但这样的做法,对于我们的共同事业,就只有好处。
第三,要有热情。
你们要记住: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假定你们每个人有两次生命,这对你们说来还是不够的。
科学要求每个人有极紧张的工作和伟大的热情。
希望你们热情地工作,热情地探讨。
我国给科学家们开辟了极广阔的活动场所,应该公正地说,在我国,科学是在广泛地应用到生活中去。
极广泛地应用到生活中去。
关于我国青年科学家的地位又有什么可说的呢!
这方面的情形已经很清楚了。
给他们的多,但向他们要求的也多。
不论是青年或是我们,都要不辜负我国对于科学的厚望,这是有关荣誉的问题。
(全文92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