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科技说明文阅读训练专集(一)太阳能何时进入寻常人家大家都知道,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资源,关于利用太阳能的研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可它至今还没有走进寻常百姓家。
目前,家用的太阳能装备大多是太阳能电池板,它可直接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
现在,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屋顶上都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
日本能源比较缺乏,所以他们对太阳能十分重视。
据日本有关部门估计,日本2100万户个人住宅中如果有80%装上太阳能发电设备,便可满足全国总电力需要的14%;如果工厂及办公楼等单位用房也利用太阳能发电,则太阳能发电将占全国电力的30%至40%。
日本政府力争于2100年实现太阳能发电量达到500万千瓦时的目标。
利用太阳能电池板的成本较高,所以要建立太阳能发电厂就不能采取这样的方式。
先将光能转换成热能,再以热能生成的水蒸气带动蒸汽涡轮机发电,这是目前比较有效的大规模的太阳能发电方式。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就开始在美国加州的沙漠地带,建造了9座太阳能发电站,合计发电能力达到可观的354兆瓦。
这种技术相对而言非常简单,几百个跟随太阳转动的凹面镜,把接收到的阳光,集中到位于聚焦点上的一个真空隔热吸收管中,把吸收管里的特种高温油加热,高温油把热量传送给水,生成水蒸气,水蒸气带动蒸汽涡轮机生成电能。
但是在此之后,尽管曾经有过不少计划,但国际上却再没有建造过一座光热发电站。
人们对光热技术兴趣减弱的原因,主要在于常规能源载体的市场价格降低了很多。
太阳能发电需要占用一定的面积,光靠建筑物房顶来发电是远远不够的,发电成本也比较高,所以要大规模利用太阳能发电,需要大面积铺设太阳能装置。
一些科学家建议通过超导电缆将全球太阳能发电站组成统一电网,以便向全球供电。
到了2100年,即使全用太阳能发电供给全球能源,太阳能发电设施的占地面积也不过829万多平方公里,这个面积只相当于全球海洋面积的2.3%或沙漠面积的51.4%。
为了不占用有限的地球面积,一些科学家甚至提出向太空要太阳能,在太空中建一些大型的太阳能发电站,然后把这些电能以微波方式发送到地球。
要使太阳能进入寻常百姓家,真正达到实用水平,从技术上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提高太阳能光电变换效率并降低其成本,二是要实现太阳能发电同现在的电网联网。
从社会政策上也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获得普通百姓对清洁能源的支持,二是要获得政府对太阳能发电的前期投入。
1. 通读全文,说出本文属于什么类型的说明文以及文章的说明对象。
2. 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说明?3.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各举一例。
4.结合上下文,说说“太阳能至今没有进入寻常百姓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要使太阳能进入寻常百姓家,真正达到实用水平”必须解决哪些问题?6.下列对“日本2100万户个人住宅中如果有80%装上太阳能发电设备,便可满足全国总电力需要的14%”的理解,最契合文意的一项是()A.如果日本80%的个人住宅装上太阳能发电设备,其发电量相当于全国总电量需要的14%。
B.如果日本80%的个人住宅装上太阳能发电设备,可节约全国总发电力的14%。
C.如果日本80%的个人住宅装上太阳能发电设备,将增加总用电量的14%。
D.如果日本80%的个人住宅装上太阳能发电设备,其消耗的电量将达到全国总电量的14%。
7.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D )A.一些科学家提出的在太空中建大型太阳能发电站,然后把这些电能以微波的方式发送到地球,缺乏可操作性。
B.日本能源比较缺乏,其利用能源的唯一出路就是大力开发太阳能。
C.由于太阳能发电需要占用一定的面积,因此,在沙漠、太空、海洋建造太阳能发电站已成为最佳选择。
D.利用超导电缆技术,将全球太阳能发电站组成统一电网,将使人类全球供电的理想成为可能。
【参考答案】1.事理说明文;太阳能何时进入寻常人家。
2.逻辑顺序3.(1)举例子:“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就开始在美国加州的沙漠地带,建造了9座太阳能发电站,合计发电能力达到可观的354兆瓦。
”(2)列数字:“据日本有关部门估计,日本2100万户个人住宅中如果有80%装上太阳能发电设备,便可满足全国总电力需要的14%;如果工厂及办公楼等单位用房也利用太阳能发电,则太阳能发电将占全国电力的30%至40%。
”(3)作比较:“到了2100年,即使全用太阳能发电供给全球能源,太阳能发电设施的占地面积也不过829万多平方公里,这个面积只相当于全球海洋面积的 2.3%或沙漠面积的51.4%。
”4.太阳能发电与现在的电网尚未成功联网。
5.技术上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提高太阳能光电变换效率并降低其成本,二是要实现太阳能发电同现在的电网联网。
社会政策上也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获得普通百姓对清洁能源的支持,二是要获得政府对太阳能发电的前期投入。
6.A7.D(二)簇群如果地理位置不是那么重要,那么,为什么在波士顿找到一家世界级的共同基金公司的可能性要远远高于其它任何地方呢?为什么在北卡罗莱纳和南卡罗莱纳找到与纺织相关的公司,在德国南部找到高品质的汽车公司,或者在意大利北部找到生产时尚鞋类的公司的可能性也同样远远高于其他地方呢?被称为“簇群”(clusters)的因素正支配着当今世界的经济地图。
簇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是位于某个地方、在特定领域内获得不寻常的竞争胜利的重要集合。
事实上簇群是每个国家国民经济、区域经济、州内经济,甚至都市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尤其如此,硅谷和好莱坞可能是最有名的簇群。
簇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它实体。
例如,它们包括零部件、机器和服务等专业化的投入供应商和专业化基础设施的提供者。
簇群还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从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
最后,许多簇群还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以及其他机构——例如大学、标准的制定机构、智囊团、职业培训提供者和贸易联盟等。
簇群对竞争力的影响既存于国家内,也存在于国际间。
通过增强以该领域为立足点的公司的生产力来施加影响,通过推动创新的方向和步伐,为未来生产力的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鼓励新企业的形成,扩大并增强簇群本身来影响竞争。
每个簇群总能使其每个成员受益,仿佛它拥有更大的规模或已与其他簇群正式地联合在一起——而并不要求它牺牲自身的灵活性。
因此,对于所有商界的决策者来说——而不仅仅是指全球性竞争的决策者,簇群已成为新议事日程的一部分。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簇群代表着一种新的关于地理位置的思考方式。
这对于公司应当如何构造,大学之类的机构如何对竞争性胜利做出贡献,以及政府怎样做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繁荣等许多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
1.这篇文章说明的对象是什么?2.文章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各举一例.3.请您谈谈对“簇群”的性质的理解。
4.“簇族”对竞争力影响方式有哪些?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地理位置是簇群构成竞争优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B.簇群对竞争力的影响既存在于国家内,也存在于国际间。
C.簇群能在不要求其成员牺牲自己的灵活性的同时,使它们受益。
D.大学、标准制定机构、智囊团、职业培训提供者和贸易联盟,有的也被纳入簇群内。
6.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未来经济竞争局势,人们不得不注意研究簇群给社会方方面面带来的困惑。
B.当今世界的经济地图,大大加强了簇群在未来经济竞争中的地位。
C.对所有的商界决策者来说,簇群最终将影响它们所有的经济运作。
D.由于簇群在经济竞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世界各地将出现越来越多的新簇群。
【参考答案】1.“簇群”2.(1)下定义:簇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是位于某个地方、在特定领域内获得不寻常的竞争胜利的重要集合。
(2)举例子:簇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它实体。
例如,它们包括零部件、机器和服务等专业化的投入供应商和专业化基础设施的提供者。
3.簇群是那些在某一特定的领域内互相联系的、获得不同寻常的竞争胜利、地理位置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
4.通过增强以该领域为立足点的公司的生产力来施加影响;通过推动创新的方向和步伐,为未来生产力的增长奠定基础来施加影响;通过鼓励新企业的形成,扩大并增强簇群本身来施加影响。
5.A6.D(三) 珊瑚礁保护状况好转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的骨骸与少量石灰质藻类及贝壳等长期胶结而形成的一种有孔隙的钙质隆起。
根据珊瑚礁形态与岸线的关系,可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
岸礁通常贴近海岸生长发育;堡礁与岸线大致平行,但与岸有一定的距离,中间有泻湖隔开;环礁平面上呈环状,其间是泻湖水域。
澳大利亚东岸的大堡礁,是世界上闻名的珊瑚礁。
根据2004年世界珊瑚礁状况报告,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珊瑚礁遭到严重破坏或处于进一步退化的险境,而气候变化依然是珊瑚礁所面临的最大的长期威胁。
8日,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分会公布了一份气候变化公约第十次缔约方会议上发布的报告。
该报告汇总了来自96个国家的240位专家的研究结果。
报告指出,全球20%的珊瑚礁已经遭到无法逆转的严重破坏,而另外50%的珊瑚礁也接近崩溃边缘。
如果不采取行动的话,全球变暖将导致全球珊瑚礁的最终死亡。
气候变化正在导致海水变暖,而这会造成海水酸度增加。
科学家们预测,像发生在1998年的波及全球16%的大面积珊瑚礁被漂白的事件,在未来50年里会时常发生。
当海水变热时,珊瑚会释放体内的海藻,而这就导致珊瑚礁被漂白,从而导致珊瑚礁死亡或者退化。
同样,溶解在海水里的二氧化碳的浓度的增加将导致海水酸度增加,而这将减缓石灰化———即珊瑚礁形成的速度。
有关专家指出,到本世纪中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可能会达到目前的两倍,珊瑚礁的石灰化程度可能要降低40%。
在第十次缔约方会议上,世界自然基金会呼吁各国政府使全球平均气温控制与工业前水平相比增长幅度不超过2OC。
科学家们指出,如果不能将气候变化控制在这个限度内的话,将会导致极端气候灾害现象的增加,并将导致更多物种栖息地的损失和引发更多物种的灭绝。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海洋项目总监西蒙•克利普博士表示:“要想保护珊瑚礁,各国政府不仅需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还需要建立海洋保护区,以保证珊瑚不受到任何形式的威胁。
珊瑚礁每年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300亿美元,我们不能因为气候变化或其他原因而承受如此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的损失。
”2004年世界珊瑚礁状况报告显示,近期得到保护的珊瑚礁的状况正在好转,这给世界各地的珊瑚礁的未来带来些许希望。
珊瑚礁主要分布在南、北纬度30°之间的热带浅海环境中,总面积达1000万平方公里,其中以太平洋的中部和西部、澳大利亚的东北沿岸、印度洋的西部及大西洋的西部百慕大至巴西一带的海区为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