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金融学专业(专升本)《金融发展史》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金融发展史是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通过学习使学员掌握我国金融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懂得今天的金融是从历史的金融发展而来的,明了金融历史是沉淀的金融现实,金融现实是正在演绎的金融历史,正确理解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金融改革,指导实际经济金融工作,同时也为以后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衔接前续课程:政治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后续课程:金融专业的专业课三、课程的学时和学分本课程的计划授课时数为72学时,电视教学3课时,4学分。
第四学期开设。
四、教学要求的层次教学过程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按“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进行。
了解: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知道,对其中关系到货币、信用、金融机构的人物、事件要把握;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理解并把握;重点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深入理解并熟练把握,同时能准确地应用。
第二部分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录像教材两种形式。
文字教材为《中国金融发展简史》(袁远福、缪明扬编着);录像由本课程责任教师主讲,3课时,是文字教材的配套教材,主要讲授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教学进度安排表第三部分教学内容第一章先秦的货币和金融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员掌握古代货币和信用的起源及早期发展,理解春秋战国时代货币和信用的特点,了解布币演变的过程,对我国先秦的货币和信用有一个整体认识,明了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金融史的文明古国。
[重点掌握]1、古代货币形成的条件;2、信用产生的条件[一般掌握]1、我国最早的货币——贝币;2、贝壳充当货币的原因;3、我国早期4种主要铜铸币——布币、刀币、环钱、蚁鼻钱;4、春秋战国时代货币的特点;5、早期的信用形式;6、泉府[一般了解]1、仿制贝;2、布币演变的三个阶段:原始布、空首布和平首布;3、黄金的两个重量单位;4、郢爰、陈爰、爰金第一节先秦的货币一、古代货币的起源二、古代货币的早期发展三、黄金四、春秋战国时代货币的特点第二节先秦的信用一、信用的发生二、春秋战国时代的信用教学难点:信用的产生?弄清信用比货币的历史还悠久。
教学建议:建议对信用产生的条件作重点讲解。
第二章秦至隋朝的金融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员掌握秦始皇统一货币的过程及其意义、汉武帝改革币制的内容、评价及典质的产生,了解汉朝初年钱币铸造的混乱状况及三国至隋朝的币制。
[重点掌握]1、秦始皇统一货币及其意义;2、汉武帝改革币制的内容及评价;3、典质的产生[一般掌握]两汉的放款市场[一般了解]1、汉朝初年钱币铸造的混乱状况;2、三国至隋朝的币制;3、铜钱的两个重要单位“文”和“贯”第一节秦至隋朝的货币一、秦始皇统一货币二、汉武帝改革币制三、三国至隋朝的币制第二节秦至隋朝的信用一、两汉的放款市场二、典质的产生教学难点:秦始皇统一货币和汉武帝的币制改革的评价。
教学建议:建议结合秦及隋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历史前景讲解其货币和信用的改革与发展。
第三章唐宋元的金融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员掌握唐高祖改革币制的内容、纸币的产生和发展、元朝的纸币管理制度、唐朝和宋朝信用事业与发展,了解宋朝货币制度的特点及汇兑产生的过程,从而对我国最早的纸币和存款机构有所认识。
[重点掌握]1、唐高祖改革币制的内容及评价;2、纸币的产生和发展;3、元朝的纸币管理制度;4、最早的存款机构——寄附铺;5、书贴;6、汇兑的产生;7、货币兑换的产生;8、宋朝的国家信用[一般掌握]1、宋朝货币制度的特点;2、称提之术;3、元世祖统一纸币;4、唐朝的私人放款和政府放款;5、汇兑产生的过程[一般了解]1、纸币产生的过程;2、银会子第一节货币与币制一、唐高祖改革币制二、铁钱、黄金和白银的使用三、纸币的产生和发展四、元朝的纸币及其管理第二节信用和信用机构一、唐朝信用事业的发展二、宋朝的国家信用和货币教学难点:唐朝货币制度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宋朝纸币产生的经济条件;中国货币在元朝发生的变革;纸币兑换业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教学建议:建议讲清古代金融到唐朝有大发展、宋朝有了纸币、元朝时以白银作为本位币及唐朝的新信用业务、信用机关、信用工具来讲解。
第四章明清(鸦片战争前)的金融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员掌握钱庄和票号的产生与兴起,弄清明朝纸币的特点、白银货币地位的确立、典当行的发展,了解实银两和虚银两,从而认识到明清两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和晚期,社会生产力停滞,但随着封建生产关系统治下的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了。
[重点掌握] 1、钱庄的兴起;2、票号的产生[一般掌握] 1、明朝纸币制度的特点;2、白银货币的确立;3、典当业的发展;4、银号、帐局[一般了解] 实银两与虚银两第一节货币与币制一、明朝的纸币制度二、白银货币地位的确立三、制钱第二节信用和信用机构一、典当业的发展二、钱庄(银号、账局)的兴起三、票号的产生教学难点:明朝货币制度的特点及通货膨胀的原因;白银货币地位确立的过程;明清时期信用机构。
教学建议:建议结合明清货币和信用产生和发展的经济背景来讲解。
第五章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统治时期的金融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员掌握当时货币制度的危机及金融机构的变化和中国银行业的兴起的历史条件和特点,了解外国银行的设立及其扩张概况,从而认识中国金融性质从封建的金融演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金融的过程。
[重点掌握] 1、自铸银元——光绪之宝;2、钱庄的业务;3、庄票、资金拆借、汇划制度;4、票号的汇兑和存贷款业务;5、票号发展和衰亡的原因;6、外国银行对中国经济侵略和掠夺的主要手法;7、户部(大清)银行、信成银行的设立;8、中国银行兴起的特点。
[一般掌握] 1、银两制度的落后性;2、自铸铜元——光绪之宝;3、制钱的落后性;4、典当业的业务;5、典当业衰亡的原因;6、票号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7、官银钱号的设立与裁撤;8、清末上海发生的三次金融风潮;9、丽如银行、汇丰银行;10、中国银行业兴起的历史条件;11、中国通商银行、交通银行的设立。
[一般了解] 1、实银的种类、名称、重量、成色、称量;2、虚银两、九八规元、天津行化银、汉口洋例;3、官当;4、外国银行的设立及其扩张概况;5、浙江兴业银行、四明商业储蓄银行的设立。
第一节货币制度的危机一、落后的银两制度二、自铸银元三、从制钱到铜元四、银贵钱贱第二节金融机构的变化一、典当业由盛而衰二、钱庄的发展三、票号由兴盛到衰亡四、官银钱号五、清末金融风潮第三节资本主义金融势力的入侵一、外国银行的设立及其扩张二、外国银行的经济侵略与掠夺三、国际银行团第四节中国银行业兴起一、中国银行业兴起的历史条件二、中国通商银行的成立三、户部(大清)银行和交通银行的设立四、私人资本银行的出现五、中国的银行业兴起所表现出的特点教学难点:辛亥革命以后票号消亡而钱庄犹存的道理;清末外国银行控制中国金融市场的手段;中国银行业兴起的历史背景;清末的金融风潮。
教学建议:建议结合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侵入中国,中国社会性质和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加深来讲解。
让学生感受到中国金融在这一阶段发生的剧烈变化,从而激发学员的爱国热情。
第六章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金融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员掌握帝国主义在华的金融势力扩张过程及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了解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纸币的发行与流通混乱状况,从而理解帝国主义进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金融状况以及中国的金融业却因军阀政府滥发公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有所发展,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重点掌握] 1、国际银团的演变与“善后大借款”;2、中国银行的开业和交通银行的发展;3、钱庄继续发展的原因;4、《国币条例》与袁头币的铸造。
[一般掌握] 1、京钞风潮;2、南三行、北三行;3、信托公司与交易所的出现与“信交风潮”;4、《国币条例》;5、纸币的发行与流通的混乱状况。
第一节帝国主义在华金融势力的扩张一、汇丰银行夺取关税保管权二、外国银行势力的继续扩张三、银行团的演变和“善后大借款”第二节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一、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二、民族资本银行的发展三、钱庄的继续发展四、证券市场的兴起和信交风潮第三节混乱的货币流通一、币制改革的争论二、银元、铜元的铸造与流通三、纸币的发行与流通教学难点:“京钞风潮”的原因;国际银行团的侵略活动;中国民族资本银行的发展。
教学建议:建议结合中国革命史相关内容学习,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性来认识中国银行业的产生与发展。
第七章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的金融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员掌握官僚资本金融垄断体系的建立、帝国主义对东北金融的掠夺及民族资本金融业的继续发展和钱庄走向衰落,了解美国白银政策及对中国经济、金融的破坏和美英日对中国货币支配权的争夺。
[重点掌握]1、中央银行的设立;2、国民政府对中、交两行的控制;3、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合作金融的设立;4、废两改元和法币政策的评价;5、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金融的掠夺;6、钱庄衰落的原因[一般掌握] 1、官僚垄断金融资本兼并民族资本银行和控制钱庄的方法;2、废两改元的内容;3、法币政策的内容;4、国民政府统治初期民族资本金融业的发展;5、上海成为全国金融中心的原因[一般了解] 1、帝国主义转嫁经济危机;2、美英日对中国货币支配权的争夺;3、美国白银政策及其对中国经济、金融的破坏第一节英美日在中国的争夺一、帝国主义转嫁经济危机二、英美日对中国货币支配权的争夺三、东北金融殖民地化第二节官僚资本金融垄断体系的建立一、设立中央银行二、控制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三、设立中国农民银行四、设立中央信托局和邮政储金汇业局五、推行合作金库六、兼并民族资本银行和控制钱庄第三节币制改革一、废两改元二、美国白银政策与中国白银外流三、实施法币政策第四节民族资本金融业的继续发展和钱庄走向衰落一、金融业资产阶级对国民政府的经济支持二、民族资本银行的继续发展三、其它金融机构概况四、金融市场的发展——上海成为全国的金融中心五、钱庄的衰落教学难点:国民政府官僚资本金融垄断体系的形成、民族资本金融业发展情况、上海成为全国金融中心的原因。
教学建议:建议围绕国民党政府凭借政权力量建立起官僚资本金融垄断体系和垄断货币、东北金融殖民地和民族资本金融业三块来讲解。
第八章抗日战争时期的金融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员掌握抗日战争时期的金融体制及民族资本金融业,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关内沦陷区的金融掠夺。
[重点掌握] 1、四联总处;2、国民政府强化中央银行职能的诸种措施的评价;3、国民政府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及其失败的原因;4、日本帝国主义对沦陷区的掠夺[一般掌握]1、抗战时期大后方金融发展的原因和特点;2、国民政府战时金融管制的评价[一般了解] 1、抗战时期大后方金融发展概况;2、法币通货膨胀的概况;3、抗战时期民族资本金融业的发展概况第一节抗日战争时期的金融体制一、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金融业的畸形繁荣二、战时金融管制三、设立四联总处,强化中央银行职能四、四行的联合贴放业务第二节法币的通货膨胀一、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的财政状况二、法币的膨胀三、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及其失败第三节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资本金融业一、民族资本银行的内迁及业务活动的受限制二、民族资本银行在通货膨胀中分沾利益第四节日本帝国主义对关内沦陷区的金融掠夺一、日本帝国主义对关内的金融掠夺二、利用、排挤法币三、实行通货膨胀教学难点:国民政府战时金融管制、国民政府强化中央银行职能的措施、国民政府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