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犊牛腹泻原因及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

犊牛腹泻原因及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

题目:犊牛腹泻原因及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姓名:学科、专业:研究方向:指导教师:犊牛腹泻原因及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摘要:犊牛腹泻是影响犊牛健康生长的主要疾病之一,而哺乳期犊牛的饲养管理对于牛今后的生长有重要影响,如果此时对于犊牛的腹泻不采取措施,会直接给养殖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如何预防犊牛腹泻就成了重中之重。

本文通过对犊牛腹泻病的病因及防治措施等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为犊牛的生产管理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犊牛;腹泻;病因;预防;治疗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奶牛和肉牛的养殖已经从散养逐渐发展成规模化养殖。

但多数牛场养殖户缺乏养殖经验,不懂犊牛管理技术,致使犊牛腹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影响犊牛生长发育和成年后的肉用价值,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犊牛腹泻是指肠蠕动亢进,肠内营养吸收不全或吸收困难,致使肠内容物与多量水分被排出体外的一种犊牛疾病。

犊牛腹泻是临床上常见病之一,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其以初春及夏末秋初多发,于出生后 3周龄以内的新生犊牛多发生,特征是拉稀便,软便或水样便,呕吐,脱水和体重减轻。

犊牛腹泻是造成犊牛生长发育不良和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以出生1个月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被称为新生犊牛的杀手(冯志华等,2009)。

致命的腹泻多侵害生后2周内的犊牛,约占犊牛发病率的80%。

给养牛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1 病因犊牛腹泻病因比较复杂,下列一种或多种因素存在时,犊牛腹泻发生率增高。

1.1 免疫力低下1.1.1犊牛犊牛出生后的头几天,其免疫力极低,这时需要依靠初乳提供基本的抗体,以防止犊牛产生应激反应和疾病的发生。

在人工哺乳时不定时、不定量、乳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刺激胃肠道,引起犊牛腹泻(李俊生等,2004)。

1.1.2妊娠母牛妊娠母牛营养状况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也影响初乳的品质。

干乳期,母体必须有足够的营养物质以供胎儿发育,如果母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质,必将引起胎儿发育不良,表现为体弱,活力不足,抗病力降低等。

而最初几个小时分泌的初乳是免疫球蛋白的丰富来源,所以母牛所分泌的初乳质量不佳或分泌过晚等都会引起犊牛腹泻(白军等,2009)。

血液是乳的来源,母体的代谢紊乱不仅影响血液的变化,也影响乳汁的品质。

犊牛腹泻与初乳中酮体含量增高呈一致关系,表现为初乳酮体量越多,犊牛腹泻发生率越高。

1.2 病原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对胃肠道的作用不可忽视。

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球虫感染常引起犊牛腹泻。

临床报道多见由大肠杆菌感染诱发的腹泻,喻华英等(2006b)采集了新疆某奶牛场腹泻犊牛的粪便,经实验室诊断确定,从腹泻犊牛病料中分离到的菌株大多是大肠杆菌。

刘明春等(2005)对大连某奶牛场犊牛腹泻粪便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确诊该牛场的犊牛腹泻主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

穆杨等(2007)对陕西省某牛场发生犊牛腹泻送检的病料进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此奶牛场犊牛腹泻由不典型大肠杆菌引起。

沙门氏菌也是临床报道多见的引起犊牛腹泻的另一大病原。

喻华英等(2006a)自塔里木地区某大型奶牛场采集的12份犊牛腹泻粪样经实验室诊断,分离得到5株沙门氏菌,沙门氏菌占41.7%(5/12),说明沙门氏菌是引起犊牛腹泻的一种重要的肠道病原菌。

赵宏涛等(2006)对西安市某兽医院接诊的3头腹泻犊牛,采集犊牛粪便,进行细菌分离,分离到3株革兰氏阴性直杆菌,经鉴定为沙门氏菌。

另外,也有报道由其他细菌感染引起犊牛腹泻,喻华英等(2006)采集某规模化奶牛养殖场腹泻症状典型的犊牛粪便30份,经过细菌学分离鉴定,得到10株志贺氏菌。

临床上也多见由混合感染引起的犊牛腹泻。

高睿等(2007)对陕西省部分地区细菌性犊牛腹泻病料104份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分离鉴定出大肠杆菌54株(51.9%)、沙门氏菌18株(17.3%)、魏氏梭菌11株(10.6%)、多杀性巴氏杆菌5株(6.1%)、其他菌(如痢疾杆菌等)16株(15.4%)。

高立战等(2010)使用四重PCR检测22份临床样品,结果发现,其中9份携带相关基因,并分离得到了相关致病菌,表明产毒性大肠埃希菌、A/E大肠埃希菌和沙门菌是造成犊牛腹泻的主要病原菌。

1.3 应激反应各种应激反应,如无防风,防寒,防暑,防雨设施,使犊牛突然受刺激,引起寒泻和热泻;或因噪音过大,饲喂过饱,易导致犊牛消化系统紊乱;另外难产、长途运输、改变环境等应激反应,均可引发犊牛腹泻(蔡世堃等,2004)。

1.4 寄生虫感染诱发犊牛腹泻的寄生虫常见的有隐孢子虫和球虫,此外还有蛔虫、绦虫。

隐孢子虫可感染多种脊椎动物,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病原之一。

Panciera等1971年首次报道了犊牛隐孢子虫病,Vitovec 1984年研究隐孢子虫在牛肠道中的寄生部位,发现其常见部位是小肠末端,回盲瓣前6 cm处。

卵囊经粪便排出后经口感染其他犊牛。

隐孢子虫多感染3-4日龄至3-4周龄的犊牛,发病犊牛以急性下痢为主要症状(林昆华,1990)。

另外,犊牛蛔虫病、球虫病多为急性经过,且有消化不良特征;而莫尼茨绦虫病临床症状多为慢性,初期精神和食欲变化不大,逐渐消瘦,当有细菌感染或消化不良时症状加重(周元军,2005)。

2 防治措施2.1 预防措施犊牛腹泻具有发病急、发病率高、病程短、死亡快等特点,是影响牛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如何预防犊牛腹泻就成了“重中之重”。

针对犊牛腹泻的发生发展过程,应采取综合措施加强防制(兰世杰等,2007)。

2.1.1 加强干奶期母牛的饲养管理首先是要加强妊娠母牛的营养,保证胎儿正常发育。

怀孕母牛,特别是妊娠后期母牛饲养管理得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胎儿的生长发育,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初乳的质量及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

因此,对妊娠母牛要合理供应饲料,保证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以使胎儿能获得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和母牛产后能分泌出优质的初乳。

其次,要保证母牛干草饲喂量,严格控制精料喂量,防止母牛过肥和产后酮病的发生,以减少犊牛中毒性腹泻出现的可能。

最后,牛舍要保持清洁、干燥,母牛要适当运动。

2.1.2 加强对犊牛的护理1 做好接产对接产用具要浸泡消毒。

犊牛出生后擦十全身,做好保温工作,特别是冬季,新生犊牛应放人专用封闭舍内饲养数日再转入犊牛舍。

脐带距腹部约5 CIn处剪断,断端用10%的碘酊溶液浸泡0.5~1 min。

2 早喂初乳犊牛出生后应及时喂足初乳,以使犊牛尽早获得母源抗体,这是预防犊牛腹泻的根本而有效的方法。

人工哺乳时要将初乳和牛奶加热到36~38℃后饲喂(孙鹏举,2003),犊牛出生后0.5~l h内喂足初乳。

而犊牛出生后2 h内应喂给4 L高质量的初乳,第1次饲喂初乳2 L,间隔12h再饲喂2 L。

3 坚持“四定”对犊牛喂食要坚持“四定”,即定温、定时、定系、定饲养员。

乳温恒定,不能忽高忽低;喂乳时间固定,不能忽早忽晚;喂量同定,不能忽多忽少;要选择有经验的饲养员管理犊牛,要固定人员,不能随时更换。

4 犊牛舍的卫生对犊牛舍和奶具定期消毒,保证清洁卫生。

犊牛舍每天清扫1次,每星期消毒2次。

冬季褥草及时更换,并做好防寒保暖措施。

奶具用完后用清水清洗干净,再用消毒水冲洗或浸泡,下次使用时先用消毒药水冲洗干净。

5 其他措施王泰金(2005)对出生后第l天的犊牛进行静脉注射电解质溶液1O0 ml,能有效预防犊牛发生消化不良。

其溶液配方为氯化钠5.0 g、磷酸镁1.0 g、葡萄糖酸钙2.5 g、氯化钴8 mg、硫酸锰10 mg、硫酸铜15 mg、硫酸锌10 mg、蒸馏水100 ml。

犊牛出生第1 d肌肉注射麻黄碱0-3 g(配成5%的溶液),能使90%的犊牛避免发生消化不良症。

另外,补喂多汁饲料,合理补喂精料及抗生素,微量元素铁和硒也可以取到防止下痢的作用(陈建军,2007)。

2.1.3 加强产房消毒卫生产房要宽敞、通风、干燥、阳光充足,消毒工作应经常持久。

产圈、运动场要及时清扫,定期消毒,特别是对母牛产犊过程中的排出物和产后母牛排出的污物要及时清除。

牛舍地面每日用清水冲洗,每隔7~10 d用碱水冲洗食槽和地面。

凡进入产房的牛,每日刷拭躯体1~2次,用消毒药对母牛后躯进行喷洒消毒,使牛体清洁。

2.2 治疗措施2.2.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由于其无残留、不产生耐药性、疗效显著,因此在犊牛腹泻的治疗上显现着独特的优势。

秦振华(2006)对青海省某牛场出现出血性下痢为症状的犊牛流行病,在用抗生素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改用白头翁汤加味:白头翁30 g,黄连15 g,黄柏15 g,秦皮20 g,地榆炭20 g,金银花20 g,大黄10 g,滑石20 g,甘草5 g,当归20g,防风20 g,白芍15 g,茯苓20 g,每剂煎3次,混合药液,候温灌服,3次/d,连服3 d,患病犊牛全部痊愈。

王利(2008)用自拟苍葛芩连汤治疗,方药:苍术、葛根、黄连、黄芩、自术、茯苓、泽泻、车前子、金银花、金樱子、升麻、木香、槟榔、神曲、甘草,剂量随年龄而定,每天1剂,水煎2次合并待温后灌服,治疗犊牛腹泻,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5%。

也有很多临床采用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法,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合用中药复方。

周红英(2008)治疗湿热型犊牛腹泻用氨苄西林钠,10-20 mg/kg体重,10%氨基比林10mL 混合肌注;白术、二花、黄芩、黄柏、陈皮各15 g,水煎灌服疗效显著。

2.2.2 抗生素治疗临床上常用庆大霉素、土霉素、头孢哌酮、恩诺沙星、氟派酸等进行治疗,虽然具较好疗效,但由于易产生耐药性及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等原因,影响治疗效果,同时引起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问题(陈杖榴等,2002)。

2.2.3 补液治疗补液的首要原则是纠正脱水及脱水引起的酸中毒和改善循环障碍。

患病犊牛往往伴随着脱水严重,体液和电解质的急骤丧失。

对于脱水犊牛,补液不及时或补而不足,导致脱水、酸碱平衡失调而衰竭死亡。

常用的补液疗法有口服补液和静脉补液。

王洪坤(1991)试用口服补液盐(ORS)治疗犊牛腹泻,其配方组成为氯化钠3.5 g,氯化钾1.5 g,碳酸氢钠2.5 g,葡萄糖20 g,常水1000 mL,混合溶解。

治疗效果显著,有效率达到98.7%。

刘国冰(2008)用等渗葡萄糖氯化钠液、0.9%氯化钠液和林格氏液作为静脉补液也同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陈真强(2005)用6%低分子右旋糖酐、生理盐水、5%葡萄糖、5%碳酸氢钠各250 mL,氢化可的松100 mg,VC 10 mL,混溶后,给犊牛一次静脉注射,轻症每天补液1次,重危症每天补液2次,效果良好。

2.2.4 生物制剂治疗生物制剂疗法主要是采用疫苗和酶制剂及其他生物制剂来预防和治疗犊牛腹泻。

目前已经开发出抗轮状病毒和抗冠状病毒疫苗、大肠杆菌疫苗及胸腺素、酶制剂和复合酶制剂等用于预防和治疗犊牛腹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