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尼县概况
1.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卓尼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介于东径102o46′-104o02′,北纬34o10′-35o10′之间,东邻定西地区的岷县、漳县和渭源县,北靠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康乐县、和政县,西连本州合作市和碌曲县、夏河县;南接迭部县和四川省的若尔盖县;中部与本州所属临潭环接。
卓尼县是全省十二个重点林业县和重点牧业县,是黄河上游主要水源涵养区和水源补给区,也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草原禁牧休牧工程的重点地区之一。
全县辖3镇14乡、98个村委会、469个村民小组,总面积5419.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333公顷,林地面积240650公顷,草场面积273956公顷。
全县总人口10.3万人,卓尼县城共有人口2.6万人,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县。
1.2 历史沿革
早在三、四千年前,境内洮河沿岸便有人类居住。
秦时,划归陕西郡临洮县所辖,西汉袭之。
东汉章帝建初二年(公元77年),烧当羌攻占临洮,后又为钟羌占领。
公元126年,东汉收复。
三国时属魏。
东晋时,吐谷浑占领了卓尼地域,前秦时收复,仍设临洮县。
隋、唐时建制变化频繁,但一直为中原政权治理。
至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整个洮西地区均为吐蕃占据,长达310多年。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收复洮西并设洮州。
元、明时行政建制变化较多,至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朝庭授卓尼吐蕃后裔头人为土官管理部分部落,清时沿袭之,直到中华民国,甘肃省政府取缔土司制,卓尼辖地划归临潭县统领,但土司制真正去除是在194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0月1日,卓尼自治区行政委员会成立,属甘肃岷县专区。
1953年10月1日成立卓尼县,属甘南藏族自治州管辖,1958年曾一度并入临潭县,1962年恢复原建制,至今。
卓尼县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
总人口中汉族占35.43%,藏族占62.3%,回、土、满、东乡等少数民族占总数的2.27%。
1.3 气候
卓尼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总的特点是日照短、温差小、降水多、湿度大。
年平均气温4.6℃,最高月7月平均14.8℃,最低月1月平均-7.6℃,极端最高和最低分别为29.4℃和-23.4℃;本县年均降水580毫米,蒸发量小,气候湿润;春夏多东南风,秋冬多西北风,平均风速1.56米/秒;全年日照时数2186小时,无霜期90-119天。
采暖气象参数参考合作市的采暖参数。
县城气象条件
1、海拔2500m
2、温度
年平均温度 4.6℃
极端最低温度-23.4℃
极端最高温度29.4℃
年最冷月平均温度-7.6℃
年最热月平均温度14.8℃
冬季采暖室外计算温度-15℃
日平均温度≤+5℃期间内的平均温度-4.0℃
日平均温度≤+5℃的天数165天
3、年平均大气压力766hpa
4、年平均降水580毫米,最大年降水量624.7毫米,平均蒸发量1238.3毫米;
5、风速
全年平均风速 1.6m/s
6、最大冻土深度109cm
1.4 自然条件
1.4.1 地形地貌
县域属秦岺(嶺)东西向复杂构造带的西部,亦称西秦岺(嶺)。
地貌大部分为中低山地形,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最高点为南部札伊克嘎峰,海拔4920米,最低为东北部藏巴哇地区,海拔2000米,高低相差2920米。
本县南部为东西走向的迭山山脉,构成县境内的屋脊;迭山以北为洮河水系切割的中岱地形,除海拔3600米以上部分为裸露岩石外,其余为茂密森林和山地草场,河谷地带则形成许多冲积滩地;中部为高原丘陵地貌为主,河谷开阔;北部由武当山等诸多山峰形成北部屏障,呈破碎的高山地貌形态。
14.2 水文情况
卓尼属黄河主要支流洮河流域,属洮河中游区。
洮河自西向东分两段贯穿县境,流长174公里。
境内车巴河、卡车沟河、大峪沟、康多峡河等大小26条支流呈网状分布,水流充足,流量稳定,水质清洁,落差集中,地表水资源总量达14.461亿m³,丰富的水利资源不仅涵养着境内的森林、草场等植被的茂盛生长,又有灌溉、发电之利,。
由于降水充沛,植被茂密,地下水蕴藏也比较丰富。
14.3 自然灾害
1、地震
县城周围山体总的看是稳定的,无大的滑坡。
按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划分,本区基本地震烈度为7度,卓尼县按地震烈度7度设防。
2、洪水
洮河由西至东贯穿城区,是卓尼境内第一大河流,发源于青海省西倾山分水岭地区。
洪峰流量50年一遇为1261m3/s,百年一遇流
量为1455m3/s,多年平均流量95.5m3/s,枯水季流量13.5 m3/s,天然河床坡度3.03‰,部分地段修筑河堤。
除洮河外,县域还有上卓沟、冰角沟、古牙川沟三大冲沟对县城造成威胁,其中上卓沟的泥石流灾害较突出。
上卓沟已修建排洪沟;冰角沟因下切沟壑很深,仅在下端在县城形成影响,已有部分砼护坡;古牙川沟上端为石砌明渠,中下端为高出地面的防水墙。
设防标准
洮河按50年一遇洪水设防,其它山洪冲沟按20年一遇洪水设防。
1.5 自然资源
卓尼县有森林、草场、矿产、水能、旅游五大优势资源。
全县森林分布广,林地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3.3%,林区针叶、暗叶及阔叶林混交,栖息着153种鸟类和77种哺乳动物。
林区出产的蕨菜、狼肚菌、蕨麻、黑木耳久负盛名,野生党参、党归、麝香、冬虫夏草、贝母、藏红花等名贵中药材知名度颇高。
县境草场广袤,总面积498万亩,生长着以禾本科和豆科为主的优质牧草408种,草原年载畜33.2万头(匹、只)以上,年产肉5980吨、奶9230吨、毛933.53吨,畜牧业是该县的主要支柱产业。
县域内矿产资源密集,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金、银、铜、铅、锌、汞、锑、大理石、洮砚石等金属、非金属矿藏14种,其中有铅、锌、汞、银等中型矿床18处,铅锌储量在10万吨以上,且伴生银矿储量在200吨以上。
全县水能资源丰富,黄河一级支流——洮河流经县境8乡镇,长达174公里,境内车巴河、卡车沟河、大峪沟、康多峡河等大小26条支流呈网状分布,水流充足,流量稳定,水质清洁,落差集中,地表水资源总量达14.461亿M³,丰富的水利资源不仅涵养着境内的森林、草场等植被的茂盛生长,又有灌溉、发电之利。
1.6 旅游资源
卓尼县历史悠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藏民族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孕育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全县有一河九沟八大景区和六十多处主要景点,有中华瑰宝绿石砚、安多名刹禅定寺、历史悠久的世袭土司文化、独特华丽的“觉乃”藏族服饰,以“四沟”(大峪沟、拉力沟、卡车沟、车巴沟)、两峡(康多峡、九旬峡)、两点(城区景点、麻路景点)为代表的丰富旅游资源荟萃了卓尼品位极佳的自然、人文景观。
1.7 社会经济
"十五"期间,卓尼县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良好的发展趋势。
"十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长10.9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87%;大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5%。
全社会固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2001-2005年累计完成投资47834万元,比"九五"期间增长271%。
以交通、水利、能源、通讯、城镇、社会事业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加快;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07年卓尼县国内生产总值为36330万元,同比增长11.5%,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县一、二、三产业结构的比例为44:14:44,国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卓尼县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共有34栋,建筑面积
21.5万平方米,其它建筑面积29.8万平方米。
能耗情况:用水8.3万吨,用电23.9万度,用煤2.5万吨。
从2007年开始已相应开展了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耗动态监测及制度建设工作、成果良好。